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行②:前者主要再现事件、作为,后者主要再现心理、心灵的发展。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虽然在处世态度上很看重个人,一般却并不具有心理内省的特点。从这方面来说,他们是过于重行的、外向的。
佩脱拉克是一个例外,他的对话《隐忧》(1342—1343年写,1353—1358年改)
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
①霍华茨,W。
L。
:《自传文学的若干原则》,载奥尔尼,J。编:《自传文学论析》,普林斯顿,1980,第84页。
②参见金斯堡,。。
:《论心理散文》,列宁格勒,1971,第258页。
P ^
…… 147
自 我 论341
最内省式的一部作品。佩脱拉克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心灵更可贵,心灵的伟大无与伦比”
①。他为自己的心灵深感不安,因为他对天上和人间有一样强烈的向往。他承认,各种不同的情感“交替向我猛攻,我仿佛被精神风暴席卷而去,忽东忽西,至今不知何去何从”
②。
尖锐的内心危机促使三十八岁的佩脱拉克埋头执笔进行自我分析,他采取了标准的对话体,对话人一方是他自己,另一方是奥古斯丁,在场者还有沉默不语的真理之神。佩脱拉克没有陈述他的生平经历。
他谴责自己的性格和道德原则。
奥古斯丁代表良心发言,不断指出佩脱拉克的罪衍和恶习,而佩脱拉克则总是起初矢口否认,然后承认和忏悔。尤其难堪的是acedia(“怠惰”)
,它“日夜不停地折磨我……还有糟糕透顶的是我竟沉醉在自己的内心斗争和痛苦之中,不禁窃窃自喜,不愿割舍自拔”
③。
佩脱拉克承认自己有罪,但他不能也不打算重新做人。
“我要极力保持自己的本色,把我七零八落的心灵碎片收聚起来,更加全神贯注于自我”
,但是“我力不从心”。就在我们交谈的此时此刻,“正有许多庸俗但又很紧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
④。对话甚至没有提到原罪、赎罪、圣恩或圣餐之类宗教概念,反倒引用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比喻和西塞罗、维吉
①引文据列维亚金娜,H。
B。
:《14世纪下半叶——15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人文主义中人的问题》,第109页。
②《佩脱拉克选集》,莫斯科,1974,第202页。
③同上,第123页。
④《佩脱拉克选集》,莫斯科,1974,第241页。
…… 148
41自 我 论
尔、荷拉斯、塞内加和尤维纳利斯的语录。佩脱拉克求助于奥古斯丁这棵大树,但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无条件的悔过自新,而佩脱拉克的忏悔却是自我和解、接受“自我”及其一切矛盾的一种方式。
本文努托。切利尼(150—1571)的《生平》和杰罗拉莫。卡尔达诺(1501—1576)的《我的一生》写得就迥然不同。切利尼的自传是一部离奇惊险、引人入胜的艺术家生活故事。
切利尼反复提醒读者,他不是讲述自己时代的历史,而是讲述自己的奇遇,而且毫无说教目的。他完全不是反思型的人,他从不怀疑自己的正确,他的自我肯定是始终如一的,他的生活信条是“我绝不低头”。按照他的信念,只有自助,才能得到上帝的帮助。如果一般道德对他碍手碍脚,他就毫不犹疑地把它丢开。
但是,他所以深信自己和自己的使命,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从事的艺术是伟大的,艺术对于他来说是神圣的。他在这一点上毫不妥协。
意大利科学家兼哲学家和医生卡尔达诺同切利尼一样,极端看重个人名誉和个人尊严。他写《我的一生》就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此书虽然写于七十四岁高龄,此后不久他即逝世,书中却没有回忆个人成长过程的画面,也没有心理的自我分析。这不是佩脱拉克那样的内心对话,也不是切利尼那样的生动故事。
这是对自己个性的人类学—医学分析。
在卡尔达诺之前,没有任何人如此详尽准确地描述过自己的肉体、外貌、步态、趣味、幻想和各种疾病。但是,他的客观性是真诚的。对于一个老人、特别是医生来说,健康以及与健康有关的一切绝不是小事。何况卡尔达诺还神圣地确信他
…… 149
自 我 论541
是一个天降大任的人,在伟大人物的身上一切都是重要的,甚至疾病。
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显得反思不足,人文主义者经常问的是“人是什么?”而不是“我是谁?”在17世纪,哲学心理学的反思不断加强;回忆录、肖像画、性格论、格言集和书信集成为受人喜爱的文学体裁。这种文学不是内省的。圣西门、拉罗什富科和拉布吕耶尔等人都不是写个人自己,而是写周围的人们,写“一般的人”。但是,他们与人文主义者不同,对人们抱有极大的批判情绪。
让。德。拉布吕耶尔写道:“人们一个个冷酷无情,忘恩负义,办事不公,目空一切,自私自利,不顾别人,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人们天生就是这样,这是他们的本性,如果看不惯这些东西,那就好比因为石头要往下落和火焰要往上冒而生气。”
①讽刺取代了人的英雄理想化,这种讽刺有时是辛辣的,有时是轻松的,但都是谴责的、分析的。真实与表面、人格与面具的区分引起这些作者的特殊注意。拉罗什富科《箴言录》的卷首题词是:“我们的美德往往只是乔装打扮的恶习。”
②作者并不奢望自己是例外,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一如对待他人那样是讽刺的,他们不仅依靠观察,而也依靠自我分析。
这种特别的人的范式是同宫廷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德。拉罗什富科公爵、德。圣西门公爵和波旁公爵的
①《拉罗什富科〈箴言录〉,帕斯卡尔〈随想录〉,拉布吕耶尔〈品格论〉》,第365页。
②同上,第32页。
…… 150
641自 我 论
侍从德。拉布吕耶尔,对这种生活方式都十分熟悉。合乎礼仪的行为是无视个体意志和愿望而强加于他的角色行为的地道范本,宫廷倾轧是伪善的模范学堂,沙龙的流言蜚语是传达行为真实动机和潜在动力的无可取代的源泉。不过,这种文学的永恒艺术认识价值,首先还在于它唤醒了人们更加用心审视自己动机和利益的矛盾性,树立了更加精细的自我评价和自尊标准。对他人的思考转化为内省,通过内省更加明显地看出了时代以及个人的特性。
在这方面,把1580年初版的蒙田《随笔集》同1789年完成的卢梭《忏悔录》作些比较,特别可以说明问题①。
如果单看《随笔集》的目录,它可能象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即兴之作。
唯一的话题和轴心是蒙田自己。
“……我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我自己……但是我希望读者看到的是我平凡、普通和自然的样子,无拘无束,不装模做样,因为我勾画的不是某个别人,而是我自己。”
②但是,这个宗旨既未使蒙田一味只谈自己,又未使蒙田居高临下看人。蒙田强调说:“我亮给大家看的这个生命毫无光彩,平淡无奇,其实,这两个说法是一回事。”
③
《随笔集》的妙处就在于蒙田并未试图创造一幅工谨、严整的自画像,他更着重表达的是一刹时的印象,而且不怕给人抓住自相矛盾的把柄。
“我无法固定我所描绘的对象。
他踉
①参见金斯堡,。。
:《论心理散文》。
P ^②蒙田:《随笔集》,莫斯科—列宁格勒,1954,第1册,第7页。
③同上,1960,第3册,第27页。
…… 151
自 我 论741
踉跄跄,东游西逛,一出世就醉醺醺的,因为大自然就把他创造成这个样子。我选择的是他引起我注意的那一瞬间的样子……我画他的运动,但不是从一个年纪到一个年纪的运动,或者如常言所说的那样,七年一变,而是一天一变,一分钟一变……我写的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一部记录,记下了浮光掠影的各种现象和模糊不清,甚至互相矛盾的幻想,这也许是因为我自己在不断地变,也许是因为我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①
蒙田把自己和整个周围世界都看作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作者和他的书之间形成了反向联系。
“在我复制自己的仿本时,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找正确的比例,借以感觉和衡量自己,因此,范本本身也更明确了,它得到了某种方式的完善。我一面给别人画我的肖像,一面在我的想象中画我的肖像,而且用色比原先更准确。如果说我创造了这本书,那么也可以说这本书创造了我。”
②
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给人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人。
如果说蒙田强调了自己的平凡性,那么卢梭却从一开始就挑明了其书其人的独特性:“我要做的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让我的同胞们看到一个人的整个真实本性,这个人就是我。我独一无二。我知己知人。我天生与众不同;我敢说我不象世界上的任何人。如果我不比别人好,那么我至少跟别人两样。大自然铸造了我,然后就把模型打碎了,她这样做
①蒙田:《随笔集》,莫斯科—列宁格勒,1954,第一册,第26—27页。
②同上,第2册,第397页。
…… 152
841自 我 论
究竟是好是坏,只有读完我的忏悔录才能够判断。“
①
卢梭非常看重自己的独特性。如果人们把他当作一个常人看待,那他宁肯让全人类把他忘记。他的《忏悔录》也应当以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而成为一部“绝无仅有的作品”
,“让人起码能够看到一个人毫无粉饰的心灵”
②。
但是,蒙田岂不已经这样做过吗?卢梭的回答是“没有”
:“我一向嘲笑蒙田的假天真,他似乎也承认自己的缺点,可是他所承认的那些缺点都是让人喜闻乐见的;而我过去一向认为,我现在依然认为,我总算是个人中俊杰了,可我还是确信,一个人不论心地多么纯洁,在他心灵中一定还有某种丑恶隐藏着。”
③
《忏悔录》的风格与《随笔集》迥异。蒙田是矛盾的,他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骄傲。卢梭把自己内心的矛盾性奉为优点和原则。蒙田说过自己的一些可笑的或病态的性格特点,例如,他有过分的肉体羞耻感,说来奇怪,这同他在言论上的无拘无束适成对比。卢梭故意暴露自己性格和经历中的种种唐突和乖戾。他把自我揭示看得比保持面子重要;说得确切些,他想让人感到他无事不可对人言,这要远远胜过他想让人对他产生好感。他是通过自我揭示来自我肯定的。
蒙田是从容不迫地述说自己,卢梭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