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珙在巨大的失望中病倒。重病中的他深深地叹息:“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九月三日,理宗时代最杰出的统帅在江陵府逝世,时年五十二岁。
孟珙的离世,使江南近一半的防区出现真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统帅,其稳定性无人可以替代。然而赵昀是个好命的人,他在享受幸福生活之余,还得到了额外的奖励。
话说赵昀日后的庙号是理宗,顾名思义,乃理学大成之宗。该宗恨不能与朱熹活在一个时代。在他的统治下,理学家的春天到了。
理宗陛下非常醉心于为儒家清理门户。
第十七章 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赵昀先是来个大扫除,像杨雄,因为附会王莽篡夺汉室,那么毁掉他在孔庙中的塑像,撤去从祀的位置等。
再增加些席位,让儒家神像变壮观。如追封孔门弟子等,程颢、程颐、张载三位先生“得孔孟以来不传之秘”,自然要与孔夫子、孟夫子近一些,站到孔庙,得从祀之位。
这些还只是理宗陛下早些年的创举。到了宋、蒙交战,国家危殆时,他的脑筋更加灵活,向往更加深远,为理学的建设更加来劲了。
大体上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追封已故著名理学家的爵位。除圣人·朱早就封信国公外,周敦颐追封为汝南伯,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张载为郿伯。
第二,取消王安石从祀孔庙的席位。南宋以官方诏书的形式确认王安石是“万世罪人”,赵宋之所以落到今天的地步,全是王安石的责任。
第三,“新学”代表王安石,“蜀学”代表苏轼,文学泰斗欧阳修,以及孙复、胡瑗等非理学人士全部迁出孔庙,各派学术被压制,理学正式独尊于华夏。
面对这样伟大慷慨的陛下,理学界感激涕零,集体思考,只能把世间最光辉的名词回报之,于是百年之后,赵昀被称为“理宗”。
而理宗陛下也坚持着理学式的生活,对外,他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君臣大义。时值蒙古不停进攻,他调兵遣将四处补锅很忙活。另一面,他的生活中时刻不能缺少美人。其实对一个帝王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毛病,但看得详细具体一点的话,就会发现那实在是太理学了。
赵昀登基之初,两位女士走进了他的生活。一位是先朝宰相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一位姓贾。谢道清端庄有福相(估计很胖),相貌平常;贾氏非常漂亮。
作为一个男人,谁都知道怎么选。问题是老妈不同意,宁宗的杨皇后看中了有福相的谢道清,贾氏只好去当贵妃。
这位贵妃带给赵宋帝国最后一位大人物——贾似道。
贾似道,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天台人,进士出身。他的故事很长,这时他还没有上路,只是有了些许的苗头。
他的姐姐,准确地说是异母姐姐对他非常好。活着时最重要的事,是给他以皇帝小舅子的头衔。死时,非常遗憾,贾贵妃去世非常早,但时间卡得极其精确,是公元1147年,也就是孟珙去世后的一年。这时贾似道已经真的上路了,得到了京湖制置使的职务,可以主政一方。
要是死在了孟珙的前面,事情还真就不好说了,因为赵昀一日不可无美人,小舅子会频繁更新换代。
贾贵妃之后是阎贵妃。阎美人爱的不是弟弟,而是名誉。理宗陛下为她打开了国库,造了一座功德寺,规模居然比赵家列祖列宗的功德寺还要大,比临安当地的千年名寺灵隐寺还要堂皇,一时称之为“赛灵隐寺”。
赵昀的后宫超级庞大,有夫人名号的至少有一千多个。慷慨的陛下对她们的赏赐力度完全达到了力与意合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说,心情有多好,力度就有多大。结果他的意志力实在太浑厚了,一千多个女人仍然没法满足他。
他走上了社会,在烟花柳巷内寻找快乐。当时临安城内色艺双绝的官妓唐安安在元宵佳节之夜入深宫,与陛下共度良宵。陛下非常愉悦,意志力爆棚,花费巨资捧红了这位本来就很红的角儿。这件风流韵事广为流传,有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了,上书说:“坏了陛下三十年的自修之课。”
陛下立即传旨,爱卿闭嘴,不要扩散。
向外部辐射影响力是每个人类的本能,无论男女,都会这样办。区别只在于辐射的远近罢了。阎贵妃得宠之后,开始干预朝政,于是一个太监也应运而生,毕竟她本人没法亲自去外界指手画脚。
该太监名叫董宋臣。
多好的名字,这人揽权纳贿,无恶不作,人称“董阎罗”。官场对他无可奈何,史称:“庙堂不敢言,台谏长其恶,或饵其利,或畏其威,一时声焰,真是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
很准确,回天之力就是董太监的独门武功。往往赵昀下的命令,他都有能耐改回来。当然,有时他也需要帮手,比如朝臣丁大全。
丁大全,字子万,镇江(今江苏)人。他长得“蓝脸鬼貌”,所谓相由心生指的就是这种人。在私人方面,他给儿子聘妇,发觉女孩儿很漂亮,就夺媳为妻,收入房中。公事方面,丁大全做到了御史,觉得宰执近在咫尺,可以盼望一下。
于是他去巴结当时的宰相董槐。董槐自认清流,早就看他不顺眼了,直接赶走。丁大全大怒,当天夜里私用御史台牒,调动一百余名禁军,手执利刃闯进董府,抓出董宰相,呼啸出城,到了野外,扔下就走。董宰相只好半夜三更一个人慢慢往城里走。
天亮了,终于熬回了临安城里,罢相制也颁布了。董槐下课,连职务加名誉,被双重打击。之后丁大全堂而皇之地上位,如愿当上了宰执。
这就是理学盛行时期的南宋。试问理学家都在干什么?理学的正确性、纯洁性、监管性都在哪儿?!理学,好一个笑话。
阎贵妃、马天骥、丁大全、董宋臣,这四个坏人在赵昀的中后期祸乱南宋,朝堂上的公务员对他们无可奈何,民间更伤不了他们半根毫毛,只能用些小手段发泄怒气。有人半夜在朝门上大书了八个字“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小手段起了大作用,赵昀被这八个字震动了。事实上这也正常,很多位可以俯视众生如蚂蚁一样的大人物,之所以总是那么淡漠、无动于衷,都是因为蚂蚁们的淡漠、无动于衷。
你不去触动他,他怎么会知道你?
赵昀开始注意起身边的人或事。马天骥被罢免,丁大全被罢免流放,在押解去海南岛的途中,他被押解武官故意推入水里淹死。阎贵妃病死。唯有董宋臣这个死太监一直好运,赵昀非常疼爱他,一直活到了赵昀死前几个月,这奴才才完蛋。
赵昀还追赠了一份节度使头衔的临别礼物。
以上是赵昀个人原因导致的南宋朝政紊乱。所谓的理学名家与理学皇帝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局面?回到最为重要的战场上,他的好运倒是没有结束。小舅子非常给力。
贾似道是个早就被定义了的人物,他坏,他笨,他贪,他懒散,他爱斗蟋蟀历史记载了他最初走上战场时的风采。
他比绝大多数的宋朝官员强太多了。
贾似道上任京湖置制司之后,继续推行孟珙的屯田政策,每年的粮食产量比孟珙时期更高,可以向临安反补粮食三十万石。战场上的表现也很出色,姐夫陛下很高兴,决定让他进步。
在管理京湖区域的基础上提一步,过长江到两淮区域去管理。京湖置制司交给了原广西经略安抚使李曾伯。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在宋史中人们一般把他定义为词人,因为他的词写得的确卓然大家。
实际上他是位出色的建筑师。
李曾伯上任,开始大力修整工事。经三万将士历时数月,原本战毁多处的襄阳、樊城各自成为周长九里、四里半的军事要塞,尽复岳飞以来的宏伟旧观。
来日国难,襄阳篱藩,曾为赵宋抵挡了多少年的蒙古兵火。这份功劳,自李曾伯始。
第十八章 云南桃源
时间进入公元1251年前后,宋朝人在忙于建筑之余,忽然间发现边境那一边,蒙古人似乎也在忙着砌墙,很多的城池要塞拔地而起。
西起四川,东至淮东,在南宋的全部边境线上,遍布蒙古人的军城。
蒙古军修筑的著名要塞,在蜀川有沔州城、利州城、成都城,在京襄有光化城、毗阳城、枣阳城,在两淮有亳州城、海州城。
屯田的力度更大,地广人稀的河南大地上重新出现了庄稼。这远远大于南宋京湖一地的屯田面积。对此南宋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是尽量添乱。比如利州城,南宋四川守将全力以赴不停骚扰,让蒙古人建了整整五年才把这座城盖起来。
可毕竟它还是盖起来了。
宋、蒙新一轮的战争随即爆发。蒙古军在所有盖了军城的地方展开攻击,也就是四川、京湖、两淮全被波及,结果灰头土脸,半点好处也没捞着。尤其是在嘉定、扬州、襄阳三大要塞,堪称损兵折将。蒙古人痛定思痛,觉得住了几千年的帐篷,突然学着汉人盖城,实在是颠三倒四。
蒙古人集体思考,准确地说,是蒙古新大汗用心思考,怎样征服南宋呢?是的,这时蒙古已经有了新的主人,他就是孛儿只斤·蒙哥。蒙哥是拖雷系的长子,参加过长子西征,功勋卓著。贵由死了之后,窝阔台的老婆、贵由的老婆,加上窝阔台指定的继承人——年幼的失烈门的妈妈,三个女人争先恐后地添乱,终于把全体蒙古人都惹火了。
长子中的长子拔都提议,重新召开选举大会,这次不在和林老家,而是到钦察草原来,在他的监督之下,由他保证公正。
三个女人都怒了,蒙古人要重视誓言,上次发誓说蒙古大汗永远产生于窝阔台一系,什么时候轮到术赤系的人说三道四了?!
孛儿只斤·拔都用事实教会她们什么才是蒙古人。他在中亚地区设帐,窝阔台系、察合台系很多人没来,他照样选出了新一任蒙古大汗,与他交厚的蒙哥。
女人们在和林反对。
拔都冷笑,他派重兵送蒙哥回和林,同时集结大军在中亚边缘,随时会进入窝阔台一系的领地。在这种压力下,蒙哥终于成功登顶。
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察合台从小敌视欺侮长兄,窝阔台害死幼弟,这两人祸及子孙,从此蒙古帝国的君主之位再没有他们的份儿。
在历史的综合评价里,蒙哥得到的四个字是“刚明雄毅”。仔细想,好像都不是什么好词。刚,此人上位之后杀尽所有祸根,比如窝阔台系的三个女人;明,相对而言吧,比贵由之流要强一些;雄,指他迅速恢复了向外扩张,很有蒙古人作风;毅,这个可真不好说,根据后边的事态发展,很可能是赞美他做事一根筋,头脑不是一般的硬。
一根筋的证据还有一个,就是他认真地思考怎样征服南宋,费了很大的劲,想出的办法毫无新意。看名词,叫“斡腹”,是迂回穿插腹地的意思,搞得像很尖端的新战术,其实和成吉思汗灭金的计划如出一辙。当年正面进攻金国没办法,只好借道南宋抄金国后路。现在正面进攻南宋没办法,蒙古人把主意打到了云南大理国的头上。
终于要说一下大理国了。
之所以一直都不提它,是因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