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兴衰录-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民起义。成就了刘邦刘秀朱元璋,但也出了流寇型的张角、黄巢、安禄山等。
  李自成的政策完全没有“开国气象”。自汤武开启革命的先河以来,凡是志在夺天下者所采取的建立稳固政权、团结各方力量、争取民心归属的政策,因为李自成的短视,这样的政策基本上就没制定或者名存实无。
  所以在李自成出了这些昏招以后,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认为李自成会成为刘邦、刘秀、李渊或者朱元璋这样的人。
  要明白,谁都不会愿意跟着一个流寇混的。
  所以到手的江山,基本上就这么断送了。###第5章 诡计
  吴三桂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后,本意想让李自成有点忌讳之心,多增加点筹码,如果李自成识趣,有一统天下的胸怀,就该礼敬于他(不过归还家产和爱妾,至多再补偿点官爵和银子而已)。
  此时只要李自成能够诚心诚意的招降,表现出一点开国之君的大度,吴三桂未必不会回心转意,毕竟现在吴三桂面临的形式非常险恶。
  北京城里出现的情况,让吴三桂本人和他手下不少关宁将士,以及京畿、山海关地区的不少士绅、百姓,都开始对大顺政权产生了敌意。李自成这时候若能让吴三桂感觉到一些希望,那事情还是可以商量的。
  李自成也意识到对吴三桂还是要以招抚为主,于是他开始修正自己的错误,释放了吴襄并派出使者带着吴襄的第二封书信以及四万白银到山海关去抚慰吴三桂。
  但是这个时候李自成还是因为短视,继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李自成让部将白广恩率领约两万人的部队增援唐通,以遏制吴三桂。
  对于这种招抚敌将,要么就不要派一兵一卒以安吴三桂之心,要么就派大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来迫使吴三桂就范,就算吴三桂不就范也可以用绝对优势的兵力快速消灭吴三桂。
  李自成派了两万军队,既威胁不了吴三桂,更把吴三桂的最后一点对李自成的信心摧毁。
  此时吴三桂就显示出比李自成高明得多的政治家水准,他首先不拿白不拿地拿了李自成的银子,然后为了洗刷自己曾经准备投降李自成的事实,吴三桂在唐通和另外两个大顺朝文武官员的面举行了一场非常具有水准的“演出”,吴三桂破口大骂自己的父亲助逆,声称自己忠孝不能两全,坚决和他父亲划清界线,要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改变中国历史的山海关战役即将拉开战幕。
  李自成招抚不成,那就开打吧。
  李自成这个时候是有自信的,现在他有大军十几万,刚刚一路打进北京,士气正旺,追赃助饷之后后勤补给也很有优势。吴三桂总共只有4万,就地防御,后勤补给基本属于坐吃山空。
  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时,李自成和权将军刘宗敏率兵十万向山海关进发,顺便把吴三桂的老子也带上了。
  李自成也没太把吴三桂放在眼里,一路上慢慢悠悠。
  吴三桂这边在干嘛呢?
  李自成十万大军加上唐通的,可不是闹着玩的,该演的戏都演完了,但是实际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这时候吴三桂的动作要比李自成快得多,在李自成还在做一举歼灭吴三桂的大梦的时候,吴三桂已经开始了他的准备工作了,他做了四个事情。
  事实证明这四个事对于山海关之战的走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做好防御:把防御线向西推进到山海关前的石河西和永平一带,后世军事家把这种战术称之为以空间换时间。
  2、麻痹对手:提出更具体的投降条件,譬如要面见明太子朱慈烺等等,表示出自己想谈判的诚意,继续去和李自成进行谈判,麻痹麻痹李自成,迟滞大顺军的进攻步伐。300年后李云龙也是这么忽悠楚云飞的。
  3、搞舆论:派人去北京及周边地区煽动北京降臣为崇祯服丧,并散布自己为了替崇祯复仇,已经与满清联合要与大顺军决战的谣言,试探各个阶层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反应。谣言散布出去后,得到的反馈是令吴三桂满意的。李自成集团压根就没有任何反应,而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人对联合满清也没表现出什么太大的异议,但对给崇祯复仇的口号却表现出了相当的支持,并在京城里掀起了一股反大顺政权的暗潮。不少地方贴出了有“明朝气数未尽,人思效忠”等语的大字报。
  4、借兵:在进行了一系列的侦察活动后,获得的信息是大部分人对向他满清借兵的流言并不怎么反感,支持为崇祯复仇,吴三桂于是决心向满清借兵,四月九号吴三桂派人给多尔衮送信。
  多尔衮,时任满清的摄政王,相当于大清朝的总理,还兼任军委主席,这个人是一个猛人,如果吴三桂不是遇到他,甚至有可能实现借兵平叛的战略。
  可惜面对一个猛人,吴三桂的那点小九九那是没有用的。
  拜各种秘史所赐,大家对多尔衮估计比我清楚的多,在这个大战之前,我们先看看正史上多尔衮同志的简历:
  多尔衮,男,1612出生,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努尔哈赤1626年死的时候,让年仅14岁的多尔衮掌握正白旗。所谓八旗,每300人为1牛录,5 牛录为1甲喇,5甲喇为1固山,固山就是一旗设一个旗主,一个旗最少就是7500人。
  多尔衮少年时多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机警”)之号。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事,逐渐成为著名的军事统帅。在攻打大凌河城一战中,他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
  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
  多尔衮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坚决走在战斗的最前线。
  他是通过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奠定他在骁勇善战的满清贵族中的地位的。
  而且这还不是他可怕的地方,他最可怕的在于他的战略眼光:
  他提出过一条对明“残毁”战略,这个战略让大明朝痛苦不堪。
  事情是这样子的,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询问他们征明及察哈尔、朝鲜,应该以何者为先?多尔衮就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秋收的时候深入明境,围困燕京围城打援,消耗大明朝的国力。
  多尔衮的建议,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山海关外一带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境,比如多次在大明朝要把农民军给干掉的时候,给大明朝捅刀子。
  有一次直接绕到了北京,结果还导致袁崇焕最后给崇祯给干掉了。
  后世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意思就是满族自己评价他在建国的过程中功劳最大。吴三桂遇到的就是这么个对手。
  相比李自成集团的麻木,多尔衮则很快把大顺军作为他们日后强劲的对手,因此多尔衮四月初九日“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合计十一万人左右开始南下。
  多尔衮在此之前也只知道大顺军进逼北京,也不知道北京被攻陷崇祯身亡的消息,还准备与大顺军联合攻打北京捞点好处,或者先于大顺军包围北京。四月十一日,清军越过辽河,随即接到消息,得知李自成已攻占北京,崇祯身亡。
  面对这个情况,作为一个主帅,多尔衮开始犹豫起来,毕竟满清就这么点家当,如果搞砸了就彻底over了。
  但是洪承畴对农民军非常了解,在他看来,农民军声势很大,但是那时候真刀真枪干过,战斗力肯定是不如满洲骑兵的。所以著名汉奸洪承畴极力主张马上入关,与大顺军决战。
  多尔衮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取道内蒙,走喜峰口、墙子岭一带入关攻打北京,要说明的是,这是清军入侵中原的老路。
  四月十五日,吴三桂的信使在翁后遇到多尔衮大军,传达了吴三桂借兵的意图。
  不过这个时候吴三桂立场是相当鲜明的
  他在信中称满清为“北朝”,自称“我国”,官职是明朝的“辽东总兵”,并声明是“求助”:先叙叙交情,打仗也是一种交情,打了几十年好歹也是有感情的。以两国之间的谈判为起点,摆明姿态是借兵,然后用列土封疆(信上原文是裂土以酬)的诱惑作为交换条件。然后要求清军从中协、西协入关,也就是当时多尔衮正在行进中的内蒙——喜峰口、墙子岭路线,而不是从山海关入关。
  这样一来,多尔衮会从西北方向进逼山海关之大顺军和北京城发起进攻,吴三桂则从东北方向开始进攻,大顺军和北京城将遭受他们的前后夹击。
  吴三桂心里是有小九九的,历年来因为山海关掌握在明军手中,清军是无法建立一条安全通畅的后勤补给线的,所以经常腹背受敌,最后不得不因人力物力消耗过大被迫撤退。因此在击败大顺军、收复北京以后,清军已经是长途奔袭外加大战后的强弩之末,只要山海关掌握在自己手里,清军基本不可能马上在关内长期立足的。
  历史上的借兵是先例的,比如安史之乱唐朝就借了回纥兵,事后大不了让他们抢一顿,给他们点钱。两权相害取其轻。
  至于所谓的“裂土以酬”,最多就是把崇祯皇帝已经放弃的辽东让给满清而已,实际上这是一句空话。
  吴三桂还是很有心眼的,不过多尔衮更是老狐狸。
  作为一个老狐狸,多尔衮本来可能还不太清楚局势,有了吴三桂的信和信使,多尔衮立马就看清了局面并作出了决断。
  他直接打碎了吴三桂的美梦,当即回信表示借兵不成问题,但条件是要吴三桂降清。并立刻派人山海关探听情况,同时索要吴三桂答复。
  对吴三桂来说,多尔衮最致命的决断是随后他下令大军转向,直扑山海关,如此不但不中吴三桂计策,反而以大军直逼山海关背面,一来胁迫吴三桂不得不降,二来等于拿刀顶着吴三桂的后背,让他冲上去先和李自成杀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从容收拾残局。
  吴三桂一边准备决战,一边继续以假谈判拖延李自成的行动,为了让李自成确信谈判是真的,他又派出了山海关当地生员六个人去,这六人在三河附近碰到了正在前来的大顺军主力,于是向李自成转达了吴三桂的谈判条件。
  多尔衮的信使也到了山海关,这个时候,吴三桂做了对他来说最正确的选择,但是世间的事不是因为正确就不会受到埋怨,更多的情况是正由于正确,才显得格外残忍。
  吴三桂在面对多尔衮的明确态度的时候,他意识到他的计划已经不行了,他充分表现出他会做生意的商人本性,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投降多尔衮。
  他在第二封信上催促多尔衮快速行军的时候,这个举动将意味着国门被彻底打开。
  四月十九日,吴三桂开始做战前政治动员,明确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坚定胜利一定会站在“正义”的一方(忽悠,继续忽悠)。四月二十日又在校场歃血同盟激励士气,准备和大顺军进行最后的决战。这就是记载中所谓的“南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