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戎就算用诈,但其利用价值仍是极大,晋帝司马攸自然不会与其撕破脸皮。燕王纵然态度不善,可也要承认事实如此,并非自己能够更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算是盟友也可能是潜在的敌人。就算虎无伤人意,人也有害虎之心。
能够驾奴王戎这一族人是好事儿,被其尾大不掉的风险仍然存在。最好的方法是收为己用,这是个慢功夫,而最需要的便是王戎这一族的真实情况。第一手真实的资料,足以让晋人找到王戎的真正弱点,而非被王戎牵着鼻子走。
见无人愿意挺身而出,孟观略一沉吟道:“既是我之提议,不如就由我走一遭吧!”
看了看孟观,燕王司马机倒是不怎么想派孟观前去。本地的军政要务,都是由孟观协助自己处理的井井有条,若是孟观有了什么闪失,对于自己来讲可谓是莫大的损失啊!
“王戎有意露怯,自是希望与我大晋和睦,即便包藏祸心,眼下仍是不敢有所动作。此行孟某断定绝无危险,还望燕王勿要迟疑,迟则生变啊!”孟观起身抱拳,言辞诚恳的道。
“哎!本王不想叔时前往虎穴,又是没有合适人选能够担当,一切叔时多加小心便是了。”燕王见孟观成竹在胸,也不便继续推过,此乃国家之事,不可有丝毫的耽搁。
……
乘船离开辽东,依照熟悉的航线行驶,过了几日终于靠岸。这一片地貌与中原有很大的不同,却也带有几分熟悉之感。一片海滩的高石上,蜀汉大将郑绰,阴缭率领百余人等候多时。
辽东兵将下了战船搬运物资伤兵,七手八脚忙个不停。郑绰与尹缭不由得面面相觑,连忙上前询问道:“汝等主将何在?为何是这般情况!?”
一名辽东汉军副将上前哭诉道:“我家主将在撤军之前联络王戎异族之军,准备痛击晋人,然后再行撤走,使晋人与异族不能相容。不想大战之时那异族偷袭我方城池,导致我方大败!主将大人他……他也不幸战死了……”
“什么!?啊……”郑绰闻言怒目一睁,随即一片哀痛之情。
数万辽东汉军,如今不过万人而已,这一战不知晋人伤亡如何,但汉军的折损程度已经大大的超乎想象了。
“依照大将军之布置,末将不敢返回徐州,只有带着伤兵前来投奔二位将军,还请二位将军收留我等。”那辽东副将知道自己没了主将,在这陌生的陆地上也只能投入本地人马的编制之中。
“哎……也好,只要晋人未曾发觉你们的行踪,这计划还算顺利。”郑绰点了点头,并不反对这辽东汉将的决定。
在本地汉军的帮助下,那战船上的物资兵将都很快的转移到了陆地上,并且带往最近的城邑休息。沿途所见之风光与中原大有不同,而且还有些许服饰异样之人。辽东汉军从未见过这般模样的人,不由得议论纷纷。
原来郑绰与阴缭乃是刘禅特意拣选的两名将领,二人不仅仅是武略非常,才智也是有其过人之处。早在汉军刚刚具备登陆辽东作战的时候,汉帝刘禅便派遣二人率领五千汉军长期跋涉海上,寻找辽东四郡东方的半岛大陆。
从辽东四郡向东而行,乃是高句丽这个国家。此国家曾经在魏国时期讨伐魏国,结果被魏国杀的大败,连皇宫都被焚毁。但其族人不过是退入了更深之处,而当时的魏军却是满载而归,未曾想过赶尽杀绝。
高句丽之人在几十年内已然恢复元气,并且对辽东四郡虎视眈眈。可惜异族之乱发生在中原时,辽东也是烽火狼藉。那高句丽之人虽然一心复仇,却也不敢深入其中,唯有躲避。
以高句丽小国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卷入中原浩劫之内。待局势平稳,高句丽认为时机终于来到,不想司马氏重兵屯在河北,用心经营看护。高句丽几番冲突皆是被魏人击败,唯有畏缩不出。
汉帝刘禅要寻找的并非是高句丽,一者高句丽之人与汉人有仇,而且临近晋国之地,易被晋人察觉。二者高句丽兵力强盛,在汉国眼中不值一提,可局部作战中仍是具备优势。
因此汉帝刘禅派遣郑绰,阴缭统兵五千寻找的乃是在半岛大陆中部的百济国。高句丽,百济,新罗被后人称之为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不过与华夏不同的是,这三个国家种族各异,而且彼此陌生,少有交流。
说白了乃是华夏辽东地区乃至塞外的少数民族形成的部落,并非纯粹的种族,这在初期并不奇怪。
其中高句丽与汉土临近,百济与新罗则是躲在后面。以汉家之精兵,讨伐百济可谓是一帆风顺。无论是作战的方式,还是战术以及装备,百济小国都是远不如汉军,不过一月的功夫已然灭国,被汉军占据了统治地位。
当地有当地的习俗,更有当地的语言。汉军并非要杀光这些人,而是击溃这里的政权,让自身成为统治者而已。学习传播便成为了这段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工作,同时在得知郑绰等人站稳脚跟后,先后又增兵不少进驻百济。
那在徐州地区接纳的流民,更有不少渡船到了百济开始新的生活。百济之人此时刚刚有形成自己一套体系的趋势,汉人来的正是时候,比较顺利的接管了百济这个国家,并且在一段冲突之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护。
有了较为稳定的根基,汉军马不停蹄的开始征讨新罗。朝鲜半岛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一个英雄并起的年代,与华夏自是无法比拟,但对于这片大陆来说,却是提早迎来了统一的光芒。
数月征战,军民齐心,新罗百济从两个国家变作了汉国的两个州郡。如此一来,汉人在晋国的身后隔着高句丽早已形成了气候。这辽东汉军之所以敢于大胆的扎根,便是因为再不济的时候也可以到新罗与百济藏身。如果不是为了掩盖行踪,辽东汉军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是不需要徐州的支援的。
汉帝刘禅深知晋国乃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非是一时半刻就可以灭掉的。屯兵百济与新罗,掌握随时征讨高句丽与辽东的主动权,这支潜藏的汉军虽然短期无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在日后征讨晋国的战斗中必然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朝鲜半岛扎根,同时开脱朝鲜半岛的各项发展,以朝鲜半岛作为汉家水军扬威海上的重要港口和据点,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段时期内,汉人不仅仅要好好的推动朝鲜半岛的发展,更要加强军事训练与战斗力。朝鲜半岛这些百姓既然成为了汉民,理所应当的要有人投身汉人的军队中,接受训练。
这个时代即便百济与新罗的人口并不多,加在一起也不过二十几万人罢了。其中能够抽出来作为战力的,有个四五千人而已。单单有身体不行,还要能够听懂汉人的指挥与操练,熟悉汉人的规则,学习汉语等等。
这些都在计划之内,郑绰留在朝鲜半岛继续治理这两个州郡。而另一名汉将阴缭则是每日试船,等待时机征讨另一个国家“倭国”。
倭国,便是后世的日本。作为后世来人,刘禅对于这个地方可谓是念念不忘。在近二百年前,“倭国”之主便入汉来朝贡。而在魏国时期“倭国”地区最强大的势力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更是与魏国有所来往,被封为“亲魏倭奴王”!
说是倭奴王,实际上仍是邪马台国的女王。这岛国之内有无数小国,邪马台国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女王卑弥呼身居鬼道,在国中男子不能定的状况下异军突起,被人供奉。
到了这个时期,卑弥呼早已死掉了,如今倭国内是怎样的状况阴缭也是正在逐渐搜集之中。
这倭国可谓是该岛国的统称,可内中除了邪马台国通过华夏大陆的曹魏来壮声势外,也有许多小国自称乃是华夏孙吴的后代,把当时的吴国大帝孙权搬出来做靠山,与邪马台国抗衡。
从中原之地,江南之滨,加上百济与新罗的一番搜寻,找到通晓倭国语言之人并不难。让这些开始传授兵将倭国语言,这是早已进行的事情,并非是临时抱佛脚。
汉帝刘禅的旨意写的清楚,汉家精锐要用最短的时间雷霆一击,荡平整个倭国。使其百姓奉汉人为主,使其百姓为汉人驱使,作为劳力,作为战力以此来壮大汉家的声势。
同时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汉家水师跃入大洋的跳板,是守护华夏大陆的要塞。
第三百二十一章 南巡(上)
辽东,带方。
二百余名晋军斗具整齐的出现在城外,晋国大将积弩将军孟观一身便装在马上仰望这辽东边界的城池,心中感慨万分。
曾几何时,这是大魏国扫平高句丽的见证,曾几何时是国家东北方的坚固要塞。然而汉军突如其来的袭击导致了带方城的沦陷,方才有了今日的因缘际会。如今这城变作了王戎的领土,想起王戎的同时也看到了王戎。
“孟将军来得好快,本王恭候多时了。”王戎从城中缓步而出,脸上带有一丝笑容。
孟观翻身下马道:“贵国使者想必已传达燕王意思,国法所在不容私相授受,还望大王谅解。在下此番奉命前来一观贵国国情,也好解决燃眉之急。”
王戎眼光一扫孟观所带来之甲士皆是勇猛之士,心中微微一动道:“燕王如此关爱,本王深受感动,那便辛苦孟将军了,请!”
步入带方城中,映入眼帘的是汉民与异族老少共同杂居,人人眼中都有不安的神色。汉人畏惧异族人之欺辱,这些异族人何尝不惧怕汉人?
汉人迁走了近半数的人口,空出的土地民居足够异族百姓的安顿,这倒是让王戎省了大把的气力。民族的融合交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但在异族统治之下,只要统治者掌握尺度,和平相处并不困难。
本地的汉民乃是发展农业的核心力量,王戎麾下的汉人经过数年征讨早已折损无数,绝大多数都是异族之人。这些人尚有模仿学习的过程,一时半刻无法掌握耕种之法,这也是王戎立国之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看在眼中,放在心里,孟观通过王戎杂居各族百姓的安排,便看出了这王戎确实有不小的野心与政略。
有说有笑来到了王府之内,说是王府其实不过是带方郡守的府衙而已。这辽东之地饱经战乱,也没有什么有规模的建筑可以供给一国之君居住。这府衙已然算是不错的所在,却是少了几分威仪。
跟随孟观而来的甲士,除了十余人外,余者都被安排到其他地点安置。虽然晋国皇帝的圣旨国书还没有到,但孟观的造访却是代表着双方略有僵硬的关系开始缓和。
王戎如何不明白这一点?自然是盛情款待了。
酒宴之间曾有一面之缘的异族使者古察那也在其中作陪,看其端坐位置孟观微微一笑道:“想不到使者大人竟是大王股肱之臣,倒是让孟某走眼了。”
古察那见孟观举杯,忙端起酒盅道:“将军客气了,古察那有辱使命,怎敢做我家大王之臂膀。”
听出话中有话,孟观蘸了口酒道:“贵国与我大晋既已达成共识,便是兄弟之国。眼下贵国有难,我大晋不会坐视不管。使者大人积极奔走,怎说是有辱使命呢?”
那古察那在燕王司马机面前几乎是被驱逐出府,回到带方自然如实述说。王戎虽然势力无法与晋国相提并论,但两国初交便遭如此态度自然不爽。虽说王戎害的晋国损兵折将,可这口粮问题乃是攸关十几万人的大事,如何儿戏得了?
当日王戎有足够的资本坐山观虎,今日的晋国却是没有余地隔岸观火。孟观此番前来无疑便是释出善意,但以王戎之个性,是断断不愿吃亏的。因此古察那在席间一番挑衅,也是想看看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