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雍正不置可否,只笑道:“孤倒不知,该是怎么样的大好消息,竟让闻太师这般老成持重的人物,连一时半刻也等不及,忙忙的就进了宫……”雍正想了想,问道:“莫不是黄飞虎那边有好消息传来了?”
虽说黄飞虎带兵去东夷才不过将将两个月的时间,但雍正对于他还是有些了解的,必是不欢喜大部队拖慢了行程,所以必是先带着一队精英先行赶去东夷了。
所以,如今算来,也该是有好消息传来朝歌的时候了。
“陛下圣明,正是如此。”闻仲倒不介意雍正话中的调侃之意,事实上这正是两人亲近的表现。
闻仲这个人啊,往日里总是规行矩步的,若是平日里得了个好消息要告知雍正,也不会突然就跑进宫来,而多是在早朝时方才提出。即便是急事需要禀报的,闻仲也会先让宫人把奏折呈上来。
说到底,闻仲虽然得了自由进出宫廷的权限,但却并不轻狂,所以才能如此得到雍正的敬重。
也因此,雍正才对这一回闻仲的急迫觉得好奇,但言语之间并无厌恶试探之意,只有纯粹的好奇罢了。
而闻仲,自然也知晓这个他从小看到大的帝皇的心思,因此才不以为意。
只不过,闻仲到底是个纯粹的修道之人,心中虽时常有些计较,也知道什么事可为,而什么事不可为,更知道有些话不能直说,但始终还是个直肠子,少了一些弯弯绕的肚肠儿,因此并不知晓他与雍正的互动看在胤祥的眼里有多么的令他不悦,偏又因着要扭转未来对大商的不利局面,到底还是要依仗着闻仲所代表的截教一脉,是以才不得不忍了下来。
倒不是说胤祥小气,须知晓他从来不是个小气之人,当年年羹尧死时,雍正给了他一句话,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也不过是气闷一阵,心中略有些不痛快罢了,更何况现在呢?
只不过,他这一世有心结下良缘,可是雍正又一向把自己当成最疼爱的弟弟一般看待,难免有些着急了,所以才视闻仲为敌。
闻仲拿出早已揣在怀里的,黄飞虎让人送来的信件呈上了御前。
雍正接过信件,细细的看过一遍,边看边连连点头,脸上的表情也生动了许多,看到后来,竟是拍案而起,笑道:“这个黄飞虎真真是个良将,竟是想到了一条好计谋,竟用他那一队才几千人的亲兵,便把东夷的十万人给搅得昏天黑地,然后又联系了驻守在东夷的军队一起出击,把人给尽数歼灭了去。如今,东夷已无再战之力,即便是休养生息个十来二十年的,怕也不再会是我们大商的对手了。”
闻仲闻言,对于自己的好友黄飞虎所获得的荣耀顿觉与有荣焉,便不复严肃的模样,笑着请恩道:“既然黄飞虎立下了如此大功,陛下可别薄待了他才好啊。”
“孤哪里是这种人,有功便赏、有过便罚才是明君之道啊。”雍正把信收好,交给一旁伺候的宫女,令其收起来,然后方道:“不过,这黄飞虎已经是大将军了了,孤一时半会的也还想不透该给他赏赐些什么,还要要等黄飞虎回来,孤再看看他的意思才好啊。”
“陛下乃是君,黄飞虎乃是臣,便是陛下只赏赐他一件衣裳,那也是一种荣耀,为臣子的,又哪有挑拣嫌弃的道理。”闻仲倒是个坚守君臣之道的,也不枉雍正这般看重于他。
“那孤再想一想便是了。”雍正点了点头,对闻仲的回答很是满意。
一旁听了许久的姜子牙有些站不住了。
他进宫之意原就是想劝着雍正进些膳食,可是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闻仲给拉住了,然后又听得他东拉西扯的说些东夷战事的话,因着是国家大事,姜子牙很不好开口打断,但到底是有些着急的,因此等到二人的话题一完,便要要赶忙开口。
谁知,姜子牙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又被闻仲拉住了。
闻仲道:“陛下,臣方才进宫在书房外头候着时,见有宫人端着膳食离开,但臣所见,却是不见动用过半口,便问了那些宫人,这才晓得陛下没有用午膳。陛下可是身子不爽,所以才没有胃口?可见召太医前来看诊?”
“……并不用。”雍正看了眼外头的天色,这才明白午时已过。但他也不想告诉闻仲,自己是与胤祥聊得高兴,这才忘记了用膳,否则依着闻仲的性子,必会对胤祥产生了偏见。闻仲是可用之人,胤祥是雍正离不得的人,自然不愿意此二人产生了嫌隙,因此便把自己不用膳的原因含糊了过去。
索性,闻仲也没有硬是追问,所以雍正便让宫人送了新的膳食,又留着胤祥、闻仲和姜子牙一起用了这迟到的午膳,方才了事。
☆、第十五章
在雍正的眼里,胤祥一直是千好万好的,而且两兄弟分开了这么久,如今好不容易再聚,雍正只恨不得把胤祥封为大商的国师,安顿在皇宫之中,好日日相对的。
对于胤祥来说,能如此的话自是最好,只是他思索的并不是兄弟之情,而是日久生情。
可惜,即使雍正是帝皇,是大商权利最大的人物,被喻为上天的儿子,却也不表示他什么都能随心所欲的。
最起码,闻仲就不会愿意让胤祥做了这个国师。即使胤祥是姜子牙的师弟,而非其他来历不明之人,可是之前他一出现,雍正就能对他青眼有加,然后两人聊得连午膳都给忘了,实在是让闻仲对他喜欢不起来。
索性连着理由都是现成的,倒让闻仲能驳了雍正的提议去。
毕竟雍正之前若有似无的说过,让姜子牙先行做上大夫,若是做得好了,将来未必不能升为国师。
君子一言尚且四马难追,更何况雍正还是帝皇,那么就越发是一言九鼎了。
无奈之下,雍正只能应承闻仲,让他们师兄弟二人良性的竞争,谁的能力更强些,谁更能为的,谁便是国师。
于是,雍正同样把胤祥封为上大夫,同样在司天鉴供职。
胤祥是第一回来朝歌,连个住处都没有。既然不能把他留在宫中同住,雍正也只能在宫外为他准备一座府第,好让他住得舒服些。
不过,明面上还是不能厚此薄彼,所以雍正同样给姜子牙赐了一座府第,只不同的是,胤祥所住的,都是雍正令人精心布置过的。
因着雍正与说这对兄弟之间多年来的亲密,雍正对于胤祥的事情向来是格外的上心,因此,手能伸多长,就要伸多长的。
为胤祥赐下了府第一座,自然也不能用普通的府院滥竽充数,所以赐下的其实是前朝一位贪官的住处,是以极为富丽堂皇,而且位置靠近皇宫,占地的范围也大。虽说里头已经多年不曾住过人了,显得有些破败冷清,但底子就在那儿,只要略微的修缮一番,就能恢复旧日的模样。
而且随着修缮的时候,雍正还对御派下去的工匠木匠们要求书房要向着阳光、房间都要修得典雅一点、后院要住上一片的梅树,使其在冬天能形成梅林、前院的假山水塘的开关要富有野趣的同时还有浑然天成、水塘中要养上九十九条锦鲤等等,里里外外的都有要求,可真是极尽的繁琐。
而府中的每一座院落、第一间阁楼、池塘,以及后院的梅林,雍正都赐下了名字,手书下御笔,令匠人雕成镶金的牌匾,或是镶金的镇石,连府第大门也不落下,留下了申府二字,可真是极其的荣耀。
而其实,雍正更想的是赐下国师府,或者怡亲王府的御匾,可惜才答应了闻仲让胤祥和姜子牙良性竞争,而且这里也毕竟不是大清,实在不好惹人疑窦,雍正这才不得不偃旗息鼓,颇为不甘愿的写下了申府二字,提于匾上。
不过,但凡只要有点眼神、有点心机的人,见到申府上下那些属于雍正的手笔,便也不会轻忽了申公豹的。
而且,那些个旁人见了,都只会不由得打从心中感叹,这个申公豹在商王心中的地位之高,古往今来可谓无人能及了。
而相比之下,同是在司天鉴供职的上大夫,同样被商王赐下了府第,与申公豹为师兄弟的姜子牙却是简薄得很,可真是多有不及,高下立判。
至于姜子牙,要说他对于胤祥处处压着自己这一点,却是一点不满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毕竟他不是圣人。
只是,自他在见到雍正之后,又重新开始梦到那所谓的前世,而且梦中的影像比小时候更加清晰,情节也更加的连贯之后,随着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姜子牙已经记起得七七八八了,自然也就知道了他和雍正之间的争执,以及为此所起的龌龊。
更甚者,想起了当年额娘对自己的万般宠爱,再对比一下同是从额娘肠子里爬,与自己同父同母所生的亲兄弟雍正,却被额娘冷眼相待的待遇,姜子牙便觉得颇为尴尬。
那时候的胤祯一直不晓得额娘为什么一直看不上雍正,只一心一意的偏疼自己,而在疑惑的同时,又不免有些,甚至于在额娘语焉不详的特意引导之下,胤祯只以为都是因为雍正做了什么错事,才让额娘不顾母子之情,冷下了心肠的。
是以,一直自以为是为额娘出气,而对雍正百般的不待见,时常还对雍正找茬子、下绊子,如今想想,真是让姜子牙为当初自己的那些自以为正义的幼稚行为而感到脸红。
其实,当年在看见渐渐长大之后,胤祯已经意识到了额娘德妃话中的不尽不实,只是随着他的作为,而与雍正的介蒂嫌隙越来越大之后,胤祯已经无法心平气和的跟雍正说上一两句的好话,与他和好了。
自从慢慢的恢复前世的记忆之后,姜子牙既想亲近雍正,又不好意思接近雍正,这一回申公豹的出现,很快就让姜子牙意识到,他其实是胤祥的转世。
也因此,姜子牙虽然对比了自己与胤祥在雍正面前的待遇之后,有着颇多的不满,却也不敢打上门去找他理论,只怕会让一向细心的胤祥看出自己原来的身份,然后告诉了雍正,使得雍正就这么从此厌恶了自己。
胤祯欠了雍正的,却是几辈子都还不完的,但上苍既然给了他这一次的机会,他自然不会就此错过的。
怀着赎罪的心思,姜子牙行事越发的谨小慎微起来,生怕就的了能呆在雍正身边的机会,是以,他越发不能开罪了胤祥去。
而且,姜子牙也并非不感恩之人,毕竟他也知道,前世雍正的那些难熬的日子,都是由胤祥陪在他身边度过的,所以雍正对胤祥的不同,姜子牙也能够理解,同时也很感激胤祥为雍正所做的一切。
但是,姜子牙还是会嫉妒啊!!!
怀着复杂的,而其中捉狂这种成分显然是最多的心情,姜子牙恹恹得搬进了雍正所赐上的府第。
☆、第十六章
正如众人所料的那般,被雍正百般青睐的胤祥自入朝堂之后,时常被雍正委以重任不说,连帝皇身边的一些琐事,雍正也愿意交给他去做。
当然,胤祥也从来不负雍正所托,除了发明了笔墨纸砚等这些于日常之中极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之外,还带着一帮匠人炼制了青花瓷器,使得雍正龙颜大悦,称其为宇宙全能。
不过,臣子们虽然嫉妒于胤祥在雍正眼中的重要性,但扪心自问也知晓自己做不到胤祥能做到的事情,更何况朝堂上虽然有一些如费仲和尤浑这般的奸滑臣子,但在闻仲、比干等手握实权的忠臣的把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