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战争史-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误会而引起的对战,“两阵死者凡二十人,伤者百人”。注11使清军士气大受挫伤。

八日,李鸿章接清军至中和迎敌的报告,颇不以为然,急电叶志超,“拟挑精锐七千余赴中和,相机迎击,是否已行?揣度敌情,以元山至阳德一路可窜我后路,关系尤重。前电商令派队拦头迎击,何不于此路设法雕剿而亟图黄州?若我进攻黄州,而阳德敌众绕扑我后,则进退失据,为患甚大。”注12于是,叶志超便于当天飞函前敌调各军回防。从此,各军坚匿平壤,乃作婴城而守之计。

在此以前,清军已在平壤城内外修筑了若干防御工事。至此时为止,所修筑工事如下:以大同门至江东岸之船桥,已为涨水毁坏,不堪使用,便于内城东南角架设一船桥,直通江东岸,为两岸之联络。船桥之东岸,习惯称之为船桥里。在船桥里共修筑堡垒五座。其中,船桥与东岸相接之长城里,沿江迤南至中碑街,筑堡垒三座;再南至大同江向西拐弯处之永济桥,筑堡垒一座;永济桥稍南之栽松院附近高地,筑堡垒一座。

外城东北隅,即外城一里,筑堡垒及兵营十五处,由江岸绵亘至平川附近,并利用旧时胸墙修建一道长约半里的长墙,墙高丈余,军中名之曰“长城”。又于临江处修炮台一座,以支援江东岸之守兵。

中城最北角景昌门外之高城,筑一大堡垒,并设炮位,以防普通江西岸来犯之敌。中城南区之苍光高地,筑堡垒一座,西南隅之安山,筑坚固之堡垒,并设炮台,以固隅角及西南两面之防御。由景昌门及凤阳关亘安山,城墙与河堤并行,即利用之,以抑制普通江之河谷地带。

内城的防御重点,在于大同门至朱雀门一线与城北七星门至玄武门—带。大同门至朱雀门一线,即利用临江的城墙,加强守御,以防止敌人从船桥抢渡。城北则于乙密台利用城墙,增修胸墙,并加设炮位,以固城郭向北伸出之凸角。

东北城之牡丹台,筑堡垒一座,在台之东北江岸处,又筑堡垒一座,以防东路来敌,在台之西并岘高地附近筑堡垒三座,其中一座稍南,两座偏北。这样,玄武门外便构成两重堡垒:内重两垒,牡丹台为内重之东垒,并岘高地稍南一座为内重之西垒;并岘高地偏北之二垒及牡丹台东北江岸之一垒,为外重三垒。外垒坏绕内垒,共扼平壤城北爱美、坎北二山以南之谷地。

到九月上半月,集中在平壤的清军到底尚有多少,记载颇为参差。如前所述,四大军共三十二营起,合计—万三千五百二十六人,但这仅是清军从北路入朝的部队数目,并不是全部都驻守在平壤的。

当时,有相当一部分清军分扎在平壤后路,八月二十五日,马玉昆等四将向李鸿章报告:“商同先派毅军赵杰伟一营,驻义州后路,奉军林长春一营,盛军卫本先三营,奉天盛字马队五百、步队五百,暂行分驻清川江要隘,为安州后路之防。”共派七营分扎后路。九月六日,叶志超再向李鸿章报告:“安州为平壤紧要后路,现仅马步六营,殊嫌太单。”注13可见,分扎安州的清军六营还在原地未动。九月十六日,义州电报局委员张廷桂致电盛宣怀:“现在情形:后路大军未到,只可暂以安州盛军两营。奉军一营、盛字两营。”注14

此时驻安州盛军,只有两营。两天前,聂土成返抵安州时致电李鸿章,亦称安州仅“盛右军步队两营住城内,分段守”。注15此时,安州后路的博川,也有盛字军步队一起和吉字马队一起驻守。以上七营的名称及人数如下表:(表略)

但是,由于日军进抵平壤.叶志超又感到“后路空虚”,便下令再抽一营盛军,“暂调盛军两营回扎肃州”。再加上留驻义州后路的毅军—营,驻扎平壤后路的清军总数便达到四千零七十人之多。入朝四大军的兵力被后路分去四千余人,驻守平壤城内外的只有九千五百余人了,叶志超曾电李鸿章称:“现平壤不过万人。”注16几天后,左宝贵驰书依克唐阿,亦称:“此间防军,除扎安州及转运外,不足万人,兵单实难展布。”注17可见,四大军驻守平壤的部队不到一万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清军防守平壤的兵力除四大军外,还有叶志超所带来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原有三千八百八十人,经过成欢之战已有减员。叶志超抵达平壤后在写给周馥的信中,谈到该军的伤亡情况时称:“官长、棚头、散勇受伤者七十余名,仍在祥原养伤。阵亡勇丁只二百余人。”又称:“我军伤亡患病共三百余人,尚未归伍。”注18可知叶志超军尚有三千五百余人。其中包括芦榆防军五营、江自康仁字正副两营两哨,及游击潘金山所带两哨。这样,防守平壤清军的总兵力约达一万三千人。清政府虽从各处抽调兵马往援平壤,然除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于九月十三日驰抵义州外,余皆迟缓而未入朝鲜国境。

九月十二日,各路日军进至平壤城外,并开始与清军交火,情况已万分吃紧,叶志超始召集诸将会议,讨论如何部署兵力,加强防御。十三日,叶志超发布防御命令:

“现奉征倭事宜总办李钦差传谕:倭情诡诈,必须严防。现在战守布置,既经会议定局,彼此令互相援。查南门外江南,马总统(玉昆)与盛军一营共扎浮桥;倘有缓急,马总统一营、聂统领(桂林)一营可派队速令应援。自大西门至盛军孙镇(显寅)与马总统营处交界方向,倘有缓急,可使盛军应援。北门外山上,江统领(自康)驻两营;倘有缓急,可使丰总统(升阿)队速援之。从大西门至七星门(静海门)其间,芦榆及山海关戍兵、即时正定练军及武毅军古北口练军务营防守之,倘有缓急,盛军卫总统(汝贵)队可速援之。不论何军何营,倘有疏失,一经查出,立照军法惩办!”注19

以左宝贵驻城北山顶,仍守玄武门,故命令中未曾提及。于是,叶志超驻城中调度,诸将皆按各自的防区驻守,布置总算大体就绪。

注释:

注1 《两浑函》,《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253页。

注2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20页。

注3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2页。

注4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29),第19卷,第8页。

注5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37),第19卷,第9页。

注6 《寄平壤叶总统》,《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3页。

注7 《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42),第19卷,第13页。

注8 《寄平壤叶总统及各统领》,《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4页。

注9注10 栾述善:《楚囚逸史》。

注1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4卷,第147页。

注12 《寄叶总统》,《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7页。

注13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6卷,第57页;第17卷,第6页。

注14 《张廷桂致盛宣怀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155页。

注15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15页。

注16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86),第19卷,第31、9页。

注17 《左宝贵致依克唐阿书》。

注18 《叶志超致周馥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107页。

注19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4卷;第157一158页。按:原书误作左宝贵的命令,今予改正。 
 
 
 
 

 

 

 

 
  
 
 

 

 



 三 日军分兵合攻平壤  

 
 
当平壤清军筹备战守未妥之际,日军便采取分进合击战术,对平壤发动了进攻。

先是八月十九日,日军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由釜山从陆路抵达汉城。此时,大岛义昌少将所率领的混成旅团分驻数地:一部在龙山;一部在临津;一个步兵大队被派赴朔宁;并已命一户兵卫少佐率步兵第十一联队第一大队向平壤方向探敌。大岛鉴于力量单薄,尚不敢冒然大举北犯。据探兵回报,清军已据守平壤,在大同江南岸修筑堡垒,并派出部队进驻黄州。野津到汉城后,听取敌情,审察形势,认为:“清军一部至大同江以南,其全军一意固守平壤如不动者。盖彼极短于野战。窥其所长,唯有守城一法耳。然则彼必占平壤形胜,严其防备,以待我军进攻。我果攻之,宜速围以陷之。”注1野津苦于日军口粮不足,又担心清军后继部队进入朝鲜和加强防御阵地,而且感到后援的第三师团一旦开到,补给将会更加困难。他从日本出发时,即接受大本营的训令:务将清军驱逐于朝鲜境外,不使在朝鲜留有一兵一卒。为执行此项命令,只有迅速进攻平壤,舍此而无他策。因此,决定在第三师团尚未到达时先以所部第五师团强攻平壤,并且规定,以九月十五为总攻之期,各路部队皆须按时赶到指定的方位。

大岛义昌所率领的第九混成旅团奉命先在开城集结,于八月二十三日接到北进的命令。第九混成旅团包括步兵第十一联队,队长为西岛助义中佐;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缺一个大队),联队长为武田秀山中佐;骑兵第五大队第一中队;炮兵第五联队第三大队,大队长为永田龟少佐;工兵第五大队第一中队,以及卫生队和野战医院。合计三千六百余人。

野津道贯到达汉城的当天,接到从抱川郡送来的报告:八月八日在元山登陆的第十旅团之一部,在开赴汉城的途中已抵抱川郡。二十日,野津命令该部改变方向,向西北方向的朔宁进发,与第九混成旅团原先派出的部队会合。二十一日,第十旅团长立见尚文少将到达仁川,次日进入汉城。于是,野津为集结在朔宁的部队命名为朔宁支队,由立见尚文率领。朔宁支队包括:步兵第十二联队第一大队(缺第一小队),大队长为富田春壁少佐;第二十一联队第二大队(缺第八中队),大队长为山口圭藏少佐;骑兵第五大队第三中队的一个小队及一个分队;炮兵第五联队第一中队。合计二千四百余人。

适在此时,野津道贯接大本营发来之训令:第三师团之一个混成旅团将于八月二十六日前由元山登岸,暂归第五师团指挥。野津为其命名曰元山支队。元山支队包括:步兵第十八联队,联队长佐藤正大佐;骑兵第三大队第一中队;炮兵第三联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村婊三郎少佐;工兵第三大队(缺一个中队),大队长为佐川耕作少佐。合计四千七百余人。

第五师团本部由野津道贯亲自率领,下属两个分进团队:第一行进团队和第二行进团队。第一行进团队以柴田正孝炮兵中佐为司令官,包括:步兵第二十二联队(缺第二大队),联队长为富冈三造中佐;炮兵第五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为山内定矩少佐;骑兵第五大队第二中队的一个分队。第二行进团队以友安治延步兵中佐为司令官,包括:步兵第十二联队(缺第一大队),联队长为友安治延中佐;骑兵第五大队本部及第二中队,大队长为木村重少佐;炮兵第五联队本部及第一大队,第一大队长为四宫信应少佐;工兵第五大队(缺第一中队),大队长为马场正雄少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