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人叹止又给人有一种要征服的信心。
“张同,你知道孔老二登泰山的时候悟到了什么?”楚宁问。
“你考我?登泰山而小天下呗。”
“喔,我忘了你是语文课代表了。是啊,孔子孔圣人,我们上学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叫他孔老二,现在也平反了。哎,我爹也平反了,也没给他立个什么,到头来还苦了我们十多年。”
楚宁的家事张同比较了解,她没有说话,原因是她不想让楚宁伤感。张同岔开话题:“楚宁,你说为什么说是登泰山,而不说爬泰山呢?”
“不就是孔老二登了泰山以后嘛,马屁后生们都用一个‘登’字来描写。今天我们不用登,我们散步游泰山吧。”
“怎么游法?”
“你看,古时候帝王登泰山都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登山祭拜。嗯,我们也不是来祭拜的,只是来游玩,没必要太累,你看呢?”
“是啊,我们也不是来祭拜的,慢慢游呗。”
“其实啊,泰山就是一座山,帝王爬多了,就成了名山。后来马屁文人见他们的先人在山上刻了几处字,就跟着写啊刻啊,瞧瞧,全是歌功颂德的东西。”
“你在贬低中国文化?”
“文化就是文化,我想贬低就能贬低了。古人以为把功德刻在石头上,就能昭示千秋了,你看看那些被铲掉的字,都是后来人不喜欢的东西,或是和动铲子的人心与心不相通罢了。我说啊,几千年了,一朝推翻一朝,你刻我铲,我铲你再刻,没一个朝代能把这废话刻在老百姓心上的。”
“你说是这些歌功颂德的吧?我看也有写景的呀。”
“写景?都是借景抒怀,指桑骂槐罢了。”
“你呀,总是歪理。”
“歪理?歪理总比无理好吧。”
“好了,不说了。我们歇一会儿吧!我有点累了。”
他们在一块崖刻下小憩下来。此地山林一片寂静,山水在巨石间流淌,不时还能见到山雀在林中嬉逐,偶尔还能听见相思鸟的莺叫。张同环顾了一圈山景,感慨地说:“要是住在这养老多好呀!”
“你都想到养老了?你我还有几十年过呢,等我们都老了,我再陪你来这里回忆,”楚宁说,张同会意地点点头。楚宁欣赏着眼前的景致,他好像在有所思,张同没有打扰他,楚宁喃喃道:
昨夜微山湖边雨,今晨泰山云里路;
林上枝头相思雀,轻声笑语花中人。
“谁的诗?”张同问。
“我的。信手拈来,怎么样?”
“我喜欢!”
“喜欢嘛?那就送给你!”
“写给我!”
楚宁笑了笑:“好!到中天门就写给你,给你写在泰山的纪念封上,盖上泰山的邮戳,寄到美国去。”张同又重重地点了点头。这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匆匆而过,楚宁见他们行步如云,上山如羊,个个都是那么精神抖擞,他对张同说:“你瞧瞧,人家这才是登山的呢。”
“呵呵,不对。是赶路的。”张同风趣地回答。
他们说着话,休息了一会儿,楚宁看了看表,起身拉了她一把:“走吧,我们继续散步。”
从红门徒步到中天门,一般游人很少选择这条路径,因为现在有汽车直接开到中天门了,这段路上的人也就少了。在这段不足六公里的山路上,他们休闲的游了六个多小时。到了中天门,他们很快就找到了预定的旅店,楚宁让张同先休息休息,自己却在宾馆附近逛了一圈。快日落的时候,他写好纪念封敲响了她的房门。张同开了门,楚宁进了房间,还没等他拿出纪念封,张同又懒懒地倒在了床上:“买到纪念封了?”
“看你懒样,累了吧?还没缓过来?”
“不累,你的旅行方法,我早已感受过了。挺好的,很浪漫!”
“怎么样,我可以开一家旅行社了吧?”
“呵呵,开玩笑哦,你这样休闲,能揽到游客吗?就是能揽到客人,那也是老弱病残的人。”
“哈哈哈,那我不是开了一家老弱病残旅行社了。旅游嘛,也不是马拉松比赛,拼命的抢时间干嘛。哎!中国人旅游也就这套路,到哪都是白天看坟,晚上看人;上车睡觉,下车尿尿;进庙烧香,列队拍照。这哪是旅游哦,就是来过了,楚某某到此一游啊。”
“你还蛮能总结的嘛。”
“这可不是我总结的,这是我一个朋友说的。其实啊,旅游就是休闲,是感悟自然和人文的过程,你说是不是啊?”楚宁像逗小孩似的把张同从床上拉起来,拍了拍手:“好了,准备一下,我们去吃饭。”
“纪念封呢?”
“在这,给你。一会儿出去吃饭,牌坊那边就有邮局。”
夜幕下的中天门,路旁的店铺冷冷清清,四周的山林似乎藏着一种无可言状的幽深。吃过饭,他们坐在山道旁的凉棚里喝茶,望着夜行登山的一大群学生,有的举着火把,有的背着一口大锅,还有的就是叽叽喳喳的有说有笑。张同看着上山的人,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她问:“楚宁,你还记得在学校野炊了?”
“记得,我拿一块半截砖把锅砸了。”
“你知道那口锅是哪家的吗?”
“不知道。”
“那是我家的锅。”
“噢。”
“噢什么?你还不向我道歉。”
“道什么歉?是你们不给我吃,我只好砸了锅,谁也吃不成喽。”
“土匪。”张同白了他一眼。
“共匪都夺取政权了,说我土匪也没关系。”
“你啊,就会嘴贫,”楚宁哈哈一笑。一大群学生渐渐远去,两人又静静的坐了一会儿,张同突然问:“楚宁,你怕黑吗?”
“不怕。黑的感觉神秘。”
“我怕,觉得太静谧,太恐怖。”
“现在也是吗?”
“有点,不过有你在,我不怕。”
“哟,我还成了护花使者了?”
“不想当呀?”
“呵呵!”楚宁会意地笑了笑:“都一把年纪了,还怕黑。其实呀,黑并不是最恐怖的,只是隐去了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看不着摸不着才感到恐怖。要知道,大白天隐藏的恐怖更诡秘,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张同一听楚宁要讲故事,顿时就感到冷飕飕的。她忙打断他的话:“不听你讲故事,你还没讲,我就觉得冷冷的了。”
“呵呵!走,那我带你走走。坐在这儿越静越害怕。”说着,楚宁拉起张同向中天门的石坊走去。
中天门的夜景幽暗,零星闪烁的灯火显得非常空灵。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山下泰安城的夜景,楚宁问:“还能辨别方向吗?”
“有点。”
“找找你的老家。”
“大概就在那一片吧。”张同指着山下。
“你以后还打算回来吗?”
“不知道!”
“以后还是要常回来看看,这里毕竟是你的祖国啊!”张同听楚宁这话,顿时觉得他动情的语调里透着一种嘲笑的意味。她哼了一声,楚宁抿住嘴没有笑出声,然后又低沉的说:“想不想祖国就算了,总该要多回来看看我吧!”
“嗯!”张同答应的声音很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她真想留在这里不走,与他共眠这夜色。但是,这种情愫只能让她锁死。没回来的时候,她总是惦记着楚宁,也许没有他,这次她不会回来。她想他,这次突然回来就是难忍这种思念。一路上,张同只跟楚宁闲扯着,她不敢提吕佳的名字,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忧怕。她怕自己这种情感不道德,但又觉得也不全是情感上的事。在她那颗受伤的心里,她还保留着少女时朦胧的喜悦,淡淡的忧伤。初恋时的那份纯净与清透,心田里容不下一丝尘埃,最终随着移居美国的飞机腾空,把她懵懂的爱留给了相隔的海洋。
自打楚宁去美国见张同以后,她有了一种比爱更深的情感,这种情感让她无法表达,也无法叙述。思绪之中,一阵凉风袭来,张同顿感春寒。楚宁轻轻扶住她的肩膀:“走吧,这三月的春风也不温柔,别受凉了。早点回房休息吧,明天坐索道上山,在山顶再呆一天好不好?”
“我想在山上多住两天,不想去其它地方了。”
“我赞成!走吧。”
这一夜,张同睡得很香,她也许是旅行途中累了,也许是楚宁让她常回来看看他,让她感到一种特别的抚慰。第二天早饭过后,他们坐索道直上了南天门。中午的时候,他们下榻在山顶最高处的宾馆,像神仙一般感受着山巅的空濛。
泰山之巅,自然是风光无限。下午的时候,山顶突然飘起了雨雾,白茫茫的一片沐浴着泰山,丝毫不见杜甫笔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意。不过,这雨雾的天气并没有坏了他们的心情。稍休息了一会儿,他们撑着一把雨伞出了宾馆。雨雾中,两人来到“五岳独尊”石刻下,楚宁心有余悸地说:“哎!泰山的名气全沾孔老二的光了,若论高度,五岳之中泰山只排老三,而能居五岳之首,稳稳坐上天下第一名山的交椅,全凭孔老二的名气。”
“又感慨了?”
“不是感慨,我是说,泰山顶上理应给孔老二留下一席之地才是。”
“那我们就去问问有没有孔老二的庙吧?”张同的话一出,脸顿时就红了,她用手重重的推了一下楚宁:“哎呀,都给你带的,我也说孔老二了,真是对先人不尊。”
“这有什么不尊的,这可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叫他孔老二的,这皇帝都叫他孔老二,不是尊称也是谥号,我们有什么错?我们是听毛主席话长大的,要怪也怪不了我们。”
“你啊,就不能文明些?”
“好!文明些,还是叫他孔圣人吧,免得落个不尊的骂名。”
楚宁问过游人,果然泰山顶上有座孔子庙,庙在玉皇顶半山坡上。
第39章
据说,这是众多名山中唯一的一处儒家庙。他们边走边问,终于在一个斜坡边找到了孔子庙。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走进庙堂,孔子的塑像披着金身,咧着大嘴,神情肃穆地座在大殿的正中,俯视着天下的芸芸众生。其实,在泰山顶上,孔子庙被众多道教院观包围着,显得有些孤孤单单,像是硬挤进来似的。孔子庙的游人不多,香火自然也远不如道观旺。张同拉着楚宁要跪在孔子脚下拜一拜,楚宁实在是不情愿,但又不能扫了张同的兴致,只好虔诚地拜了。拜过孔圣人的塑像,他见一个长须飘拂,颇有儒家风度的中年男人,摇头晃脑的给游客解释签文,两人就凑了过去。那男人脸上藏着一丝神秘的表情,旁边还有一个小徒,一个劲鼓动游人给孔子燃烛烧香,这情景倒使道教和儒教颇添了几分溶为一家的味道。楚宁蛮有兴趣,他问张同:“你也抽一签?”
“好啊。”张同答应了,她从签筒里抽了一签递给楚宁。
“哟!上上签。‘灵签求得第一枝,龙虎风云际会时;一旦凌霄扬自乐,任君来往赴瑶池。’好签!好签!”
“什么意思?”张同拿过签看了看。
“上上签不解了。”楚宁拿了十块钱丢进奉养柜。
其实,我们是一个信佛众多的民族,估计佛教诞生的地方也没有中国人信奉此教的人多,但我们又是一个并不虔诚,只会烧香磕头,乞求佛主保佑升官发财、花钱消灾的迷信人种。佛在山上,信者得要去爬拜;佛在天上,你得要五体投地的念它,求的是什么?那也只有信奉此教的人知道。虽说,泰山的道教殿宇处处可见,但佛道共存却也是一派祥和,加之孔圣人的庙宇也修在这山上,自然是文化大同了。两人走出孔子庙,山顶上的雨雾依旧浓浓,虽说已是阳春三月,但仍凉风习习,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此时,山顶上的游人也渐渐地少了,有的道士开始陆陆续续的换下道袍,穿上便装,三三两两的出了道观。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