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说清朝-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朝的当局却认为熊廷弼太胆小,把他凋走,叫一个袁应泰来接他的事。这袁应泰对军事完全外行。努尔哈赤知道得很清楚,就派了很多间谍分布在沈阳与辽阳两个大城的城内。

天命六年(明熹宗天启元年,l621年)三月,努尔哈赤进攻沈阳。守城的军队被诱到城外交战,一战而败,沈阳入于努尔哈赤之手。

五天以后.努尔哈赤乘胜进攻辽阳,袁应泰有熊廷弼所筑好的工事而不用,出城迎战。于是,辽阳也入于努尔哈赤之手,袁应泰自杀。辽河东岸七十个城堡,都降了金。

明朝当局慌忙把熊廷弼复了“经略”之职;同时派一个叫做王化贞的糊涂人当巡抚。十几万军队不交给熊经略,而交给王巡抚。更奇怪的是,叫王化贞统率大军,在前线广宁(义县境内)扎大营,叫熊廷弼空手住在后方的山海关。熊廷弼没奈何,自己练了五千精兵,以备万一。

王巡抚有一条妙计:勾引蒙古人来打努尔哈赤。他说,蒙古的一个部落领袖炒花,已经答应派四十万骑兵,不久便会开到;而且,那已经降敌的抚顺守将李永芳,准会内应。王巡抚认为熊经略所主张的筑城、浚壕、选将、练兵,都是白费力气。熊经略向政府报告,说四十万蒙古骑兵决不会来,李永芳决不可信。政府认为,他们两人不该闹意见,应该合作。

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来攻广宁,王化贞的十几万兵完全瓦解,杂在几百万难民中间向山海关奔逃。幸亏有熊廷弼所练的五千人,临时用来作为“断后”,王化贞才能够把这些败兵与难民掩护,让他们安全入关。明朝的大官们,在魏忠贤指使下,认为不但王化贞有罪,熊廷弼也有罪,而且更大。他们把熊廷弼囚了三年,三年以后把他的头割下,运到各处去示众。 

 《细说清朝》一四、在宁远遇到对手

 努尔哈赤吓走了王化贞及其在广宁的十几万明兵与山海关外的几百万汉族人民,却并无可以抽调的女真兵与可以移居的女真人民,来填满这一大片新获得的土地。

明朝政府在逮捕了熊廷弼与王化贞以后。先派了一个王在晋当经略,其后改派了孙承宗。孙承宗接受宁前道袁崇焕的建议,在山海关东边二百里建筑一个城,叫做宁远城(当地原为宁远卫的所在)。这宁远城筑得十分坚固,成为山海关外的一个重镇。

宁远城筑好之时,孙承宗把练兵与屯田的工作也办得有了头绪,便继续向东推进,步步为营,一直推进到大凌河边。倘从山海关算起,前后足足拓展了四百里的地方。他所修筑的,共有九个大城,四十五个小堡。他所练好的兵,共有十一万人,又立了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储备了甲胄、弓矢、炮石及各种刀矛盾牌之类一共几百万件,屯垦了军粮田五十万亩。

然而,魏忠贤容不了他。终于在熹宗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间把他挤了,用一个姓高名第的来接他的事。

孙承宗走了两个月,努尔哈赤便率兵来攻宁远。这一次,努尔哈赤的估计颇有错误。当年熊廷弼第一次卸任,接事的袁应泰比不上熊廷弼,所以努尔哈赤能够不费什么力气就取了沈阳,收了辽阳。现在,孙承宗卸任,接事的高第也比不上孙承宗,然而有一个极能干的袁崇焕守着宁远。

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l626年)正月二十三,努尔哈赤的大军开抵宁远城下。袁崇焕摆好了“红夷大炮”,一炮就打死几百个女真兵,而且来一批便打一批,毫不客气。努尔哈赤的兵究竟死了多少,清朝的官方文书不敢留下记载。有人说,努尔哈赤本人也受了伤。

这是努尔哈赤生平第一次遭受挫败。事后,他气了好多天。四月间,他转向去打喀尔喀,借此散散心。七月间,他得病。八月十一日,他去世,享寿六十有八。 

 《细说清朝》一五、皇太极得了汗位

努尔哈赤的太太很多,可考的有十个。这十个太太,加上一个不可考的,生下了可考的儿子十六人。

在这十六个儿子之中,年纪最长的叫做褚英,其次是代善,这两人均颇能打仗。他们是一母所乍,母亲是佟佳氏的姑娘。 努尔哈赤在未称汗以前,就已有意立褚英为继承人,以继承自己的产业与封号(建州卫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努尔哈赤先后称褚英为“洪巴图鲁”与“阿尔哈图。土门”。翻译出来,这两个称呼,一是“大勇士”,一是“广略之人”。努尔哈赤而且把日常的庶政交给他料理。也许是因为太负责任,他结怨不少,被弟弟们告了一状。努尔哈赤将他疏远,他焚表告天,自诉冤屈。弟弟们又告他一状,说他咒诅。努尔哈赤大怒,把他关起来,关了两年,他死在牢中。

他死后四个月,努尔哈赤叛明,称汗。因此,便有人说:褚英之被囚死,是因为坚持对明忠顺。

代善比褚英圆滑,被努尔哈赤于称汗以后封为大贝勒;另外两个儿子莽古尔泰与皇太极分别为三贝勒与四贝勒,一个侄儿阿敏为二贝勒。这四个贝勒于朝会之时和汗并坐,地位很高。 努尔哈赤死时,代善原可继立为汗,却竭力主张把这宝座让给皇太极。皇太极行八,为叶赫那拉氏所生。叶赫那拉氏其后被追谥为“高皇后”,在史料上也常被称为“元妃”。叶赫那拉氏只生了皇太极一人。

皇太极三个字,原与蒙古语的“黄台吉”意义相同、声音相同。因为皇太极其后作了汗,又作了皇帝,所以替清朝写历史的汉人便把黄字改写为皇,台吉改写为太极了。其实“黄台吉”这个蒙古名词,本也是从汉文“皇太子”三个字转写过去的。

史料上说:当初努尔哈赤给皇太极以这样一个好名字,并非有意立他为皇太子,而只是一时高兴,随便起起的。这可说是一个巧合,也可说是一个吉兆。

皇太极为人,的确也是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之中最配当君主的一个:他勇敢,有计谋,也懂得用人行政。 

 《细说清朝》一六、皇太极汉化程度颇深

 皇太极即位的一天,就表露出他的汉化程度颇深。他下令给曾经和他并列的三个贝勒(代善、阿敏、莽占尔泰),要他们“行正道,循礼义,敦友爱,尽公忠”。

两天以后,他规定:凡是汉人有图谋逃走的,小必治罪;等到已经逃走而又被获,才严办。又过了两天,他说,汉人纳税应与女真人同额,汉人犯法应与女真人所受的处罚相同。如果有汉人与女真人打官司,法官应该公平处理。

以前,在努尔哈赤的时候,每一个被俘的汉人,在原则上都是女真人的奴隶。种田的汉人,每十三个壮丁被编为一“庄”,拨给女真人当财产。

今后,汉人的“庄”直接属于金国的汗,由汗选派汉官来治理。在女真人之中,只有贵族才许亭受一定数量的汉奴。例如世袭的“备御”,可以有八个汉奴。

皇太极之所以如此优待汉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自从他父亲夺得沈阳、辽阳与整个辽河流域若干城镇、乡村以后,金国接收了几十倍于女真人的汉人老百姓。皇太极不得不选派汉官,将这些数以百万计的汉人加以分别治理,不能像以往那样一律把汉人配给女真人为奴。

但是,他本人之深深地濡染了汉人文化,也是事实。《清史稿》说他“性耽典籍,谘览弗倦”。这些典籍,是达海等人从汉文原本用新创的女真字(满文)翻译出来的,包括《四书》《三国演义》《大明会典》与《黄石公素书》《武略》,以及他自己叫人翻译出来的宋、辽、金、元四史。

他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颇为赞成;即位才有三年,便考起女真、汉、蒙三族的秀才来。考中的每人赏缎子与棉布,免服兵役与劳役。

在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他设了一个文馆,专管译书与记往政事。七年以后,他把文馆扩充为“内三院”: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

他发布公文喜欢用“三体”,所谓三体,便是女真文、汉文、蒙古文三种文字同时并用。天聪八年,他考选了刚林及若干兼通这三种文字的人,称他们为“举人”。过了两年,刚林被他任命为“国史院”的大学士。

设立“大学士”,是他称皇帝以后的事。(称帝在天聪十年四月,改元崇德。)在称帝以前,他已经于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仿照明朝的办法设立“六部”,每部由一个“管部大臣”主持。著名的多尔衮便是他的第一任吏部管部大臣。管部大臣下面,设三个“承政”(尚书):一个是女真人.一个是汉人,一个是蒙古人。每部设一个翻译官,地位颇高,仅次于承政和“参政”(侍郎),叫做“启心郎”。

以翻译起家的达海,醉心汉化,更甚于皇太极。达海屡次劝皇太极放弃女真人的服装,改用汉人的衣冠。皇太极却不许可。他认为汉化应该有个限度,他说汉人的宽袍大袖,极不便于骑射。他在崇德三年见女真人纷纷改装,甚至男的解了辫子,女的裹了脚,很生气,就下了一道圣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 

 《细说清朝》一七、对袁崇焕试战

 努尔哈赤死了不久,袁崇焕派了一个姓傅的都司和一个姓李的喇嘛来到盛京(沈阳),向皇太极致吊,同时也看看金国的虚实。

皇太极乘此机会,派了两个代表(方吉纳和温塔石)回拜袁崇焕,附了一封信,表示愿意讲和。

第二年(皇太极天聪元年,明熹宗天启七年,l627年)正月间与四月间,皇太极向袁崇焕又作了两次和平试探。皇太极所要求的是:明朝政府正式把金国汗的地位列在其他臣子之上,承认辽东的土地属于金国,毁掉辽西的设防城堡,每年送金国巨额岁币。

袁崇焕的反要求是:金国酌量退还所占的辽东土地与所掳的辽东人民,撤回金国在朝鲜境内的兵,保证以后不再侵入朝鲜。

皇太极确有和平的诚意,可惜袁崇焕所提出的条件太苛。袁崇焕呢,虽已升为辽东巡抚却根本无权对皇太极言和。袁之所以对皇太极虚与委蛇,目的是争取时间,赶紧构筑大凌河边的大凌城与锦州及中左所两城。

因此,双方终于在天聪元年五月大战一场。皇太极亲自率兵西进,渡了大凌河与小凌河,来至锦州。明朝守将赵率教守得极好。皇太极不能将锦州攻下。袁崇焕在宁远选了四千名精兵,交给尤世禄与祖大寿,准备绕出金军之后,切断他的粮道。但是皇太极丢下锦州,直取宁远。袁崇焕上了城墙督战;把军队扎营在城墙下面城壕之后,用火器迎击金军;同时,叫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人在城外的旷地之上与金军肉搏。

金军攻了七天,死伤极多,皇太极借口天气太热,下令退兵。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庆祝了一番,称这次战役为“宁锦之捷”。赵率教与满桂受了重赏;魏忠贤因此也被列为首功,他的一个儿子被封为伯爵。袁崇焕却被指责,罪名是“暮气太重”!袁崇焕愤而辞职,魏忠贤立刻叫明熹宗予以照准。这真是“朝有奸臣,大将不能立功于外”。

所好明熹宗不久就死,弟弟庄烈帝(崇祯皇帝)即位,将魏忠贤杀了,起用袁崇焕为“添注兵部右侍郎”。几个月以后,崇祯元年四月,升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天津登莱军务”。

袁崇焕向庄烈帝当面陈述办理辽事的方略:“以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