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威得多。在毛泽东部署几乎每天开展的批邓运动时,他也比她们发挥了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一些拥护邓小平的人后来说,是毛远新使毛泽东对邓小平起了疑心。例如,他让毛泽东注意到邓小平在毛已经批
准的文件下发前对其所作的一些改动。其实毛泽东在毛远新到来之前就已经对邓小平起了疑心。'474'还有一些干部确信,
毛远新在传达毛的指示时塞进了他自己的一些观点。
不论是否如邓的拥护者所说,是毛远新将毛邓之间的问题升级,毛远新确实抱持激进观点。1974 年底他在辽宁
时就与迟群有过一段合作,两人一起推广「朝阳经验」,目的是向学校提供适合培养农村干部需要的教材,以此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475'因此,毛远新本人也同意迟群认为思想教育在清华大学很重要的观点;他像迟群一样,反对刘冰、邓
小平和周荣鑫重视学术质量的新做法。
毛泽东发动批邓:1975 年 11 月
邓小平意识到了毛泽东对他的工作日益不满,于是在 10 月 31 日请求与毛泽东见一面。毛第二天便接见了他,
批评他支持刘冰。'476'但是毛泽东也给了他一些安慰。邓小平请求毛泽东对过去几个月中央委员会的工作作一个评价,
毛说「对」。这等于承认了整顿的成绩。'477'毛泽东在过去两三个月与江青的几次见面中依然一如既往地支持邓小平,
因此邓小平虽然明知有一定风险,仍对毛的继续支持抱有希望。然而事与愿违,他高估了自己在未来几周内能从毛那里
得到的支持。
毛远新第二天见到毛泽东时,向他的伯父汇报说,邓小平很少谈文革的成绩,很少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
也几乎不曾称赞以周恩来作为主要对象的批林批孔运动。毛远新说,邓小平几乎不提阶级斗争,只抓生产。最后,也是
最令毛泽东担心的,他对伯父说,邓小平有恢复文革前的体制的危险。'478'毛泽东与侄子这次见面后,邓小平和毛泽东
之间的紧张迅速加剧。
邓小平数次试图单独面见毛泽东「向他请示」,但是在 11 月 1 日见面之后,毛泽东总是拒绝见他。如果邓小平
只在私下里对他说拥护文革,那么在毛去世之后邓小平可以否认自己说过的话。看过相关文件的党史专家相信,毛泽东
想让邓小平拥护文革的话被别人听到,或是写成白纸黑字,这样邓就无法公开否定文革了。例如,当毛泽东在 11 月 2
日与毛远新见面时,他让毛远新当天去见邓小平,在另外两个干部在场的情况下把他的意见转告给邓小平。
虽然邓榕没有记下日期,但她讲述了父亲在家里与毛远新的一次会面,此事很可能就是发生在那个晚上。'479'她
写道,一天晚上,毛远新奉毛泽东之命来到她家与邓小平谈话。她不清楚他们关起门来单独说了些什么,但她敢说毛远
新是「来者不善」,父亲则是「绝对不会动摇」。据她判断,「父亲和毛远新这次谈话并不愉快。毛远新走的时候,父
亲没有送客」。'480'据说,毛远新刚担任联络员时,对邓小平等党内老干部多少有些缺乏自信。但是当他讲话时有毛泽
东在背后全力为他撑腰,他便底气很足。不难想像,邓小平为自己取得的很多个人成就而自豪,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不愿意肯定文革,对于这个年龄小他一半的人对自己说三道四自然不会有好感。
毛泽东指定了另外两个人枣汪东兴和陈锡联枣在第二天跟毛远新和邓小平一起开会,他们对文革都持有和毛
一样的观点。邓小平知道毛远新会向主席汇报,但他并没有动摇。他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按你﹝毛远新�
的描述,是中央整个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而且是所有领域都没有执行主席的路线??这个话不好说。??我主持中央工作
三个多月是什么路线,??全国的形势是好一点,还是坏一点??是好是坏实践可以证明。」邓小平知道自己会触犯毛泽东,
于是又加了一句,说他愿意再作检讨。'481'
这次见面之后,毛远新当天就向毛泽东汇报说,邓小平没有顺从地接受批评。毛泽东对侄子说,马上再开一个八
人会议,原来的四个人(邓小平、毛远新、汪东兴和陈锡联),再加上张春桥(「四人帮」成员之一)和三名副总理枣
李先念、纪登奎和华国锋,他们都是文革期间维持着经济和政府工作的人。毛说:「不怕吵,吵也不要紧,然后政治局
再讨论。」此前毛泽东曾说过文革是九分成绩,但他在准备这次会议时作一点让步:邓小平和其他干部必须同意文革是
七分成绩,「﹝政治局会议淮慰缓茫酱危危灰薄埂#�482'
第二天,即 11 月 4 日,这个八人小组便召开会议,毛远新当晚向毛泽东汇报了会议的结果。毛远新要求邓小平
同意文革是成绩为主,拥护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却不愿向毛的侄子直接作出回答。毛泽东显然对这种反应感到
失望,不过他对侄子说,让他们批评邓小平不是为了撤他的职,而是要帮他纠正错误。毛还告诉侄子,要提醒「四人帮」
成员之一的张春桥,这些谈话的内容一个字也不要向江青透露,'483'因为她总是在伺机公开批邓。毛远新给伯父汇报完
以后,毛泽东指示八个人继续开会,他们也遵旨照办。毛远新在 11 月 7 日又向伯父汇报说,让邓小平作出让步的事毫
无进展。
毛泽东接下来采取的策略是逐渐增加开会的人数,使压力层层加码,直到邓小平明确表示拥护文革。因而,他指
示毛远新召集政治局包括江青在内的全部 17 名成员开会。政治局成员要点名批评文化和科技部门那些支持邓小平的人:
胡乔木、胡耀邦、李昌和周荣鑫。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打击这些得到邓小平支持的人是向邓小平施加更大压力的手段,
因为他知道自己拒不让步会给他的同道带来大麻烦。如前所说,教育部长周荣鑫曾任浙江大学校长,长期担任周恩来和
陈云的助手,他一直大胆直言要通过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现代化,甚至提出要减少思想教育的作用。'484' 因此,在 11 月 8
日进一步批邓时,分管教育的张春桥对周荣鑫说,他必须就鼓励学生只管学习、忽视政治斗争的行为作出检讨。
在政治局开会批评邓小平及其同道的同时,邓小平的拥护者因其所持的精英教育观点也受到了公开谴责。当时邓
小平还没有被公开点名,但是在 11 月 13 日,由于毛泽东对邓小平在前几次会上不作回答很不满意,于是给政治局下
达书面指示,要他们对邓小平进行「帮助」。
两天以后,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毛泽东的批评的严重性,而且他很可能十分清楚毛对王洪文不再抱有希望,因此
给毛泽东写信,建议让已在浙江完成工作的王洪文代替他领导中央的日常工作。毛泽东当晚就作出了答覆,他说,还是
要由邓小平继续主持会议。他没有再让王洪文恢复以前的工作,两个月以后他任命华国锋担任了国务院代总理并主持中
央工作。
11 月 16 日和 17 日,政治局再次开会批评邓小平及其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主要拥护者。像周恩来一样,邓小平
无奈地遵照毛的指示,主持召开了批判自己的会议。毛远新作了关键发言,他批评邓小平不执行毛主席关于肯定「文化
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指示,没有遵循毛泽东的教育方针。当时也被允许到会的江青及其激进派盟友加入了批邓的合唱。
邓小平除了作为会议主持必不可少的三言两语以外,几乎一言不发。他让批他的人说完后,把同样受到批评的人枣胡
耀邦、胡乔木、周荣鑫、李昌和刘冰枣也叫到会上来,让他们说明自己的立场。'485'但是,当会议结束要进行总结发
言时,邓小平却推辞了,他说自己听力不好。
批邓的进程在 11 月的上半月迅速升级,于 11 月 20 日达到了顶点,这时的讨论已经转向对文革的全面评价。按
照毛泽东的指示,邓小平再次主持会议。邓小平很少征求别人的意见,但是在召开这次会议前的几天,面对不断的压力,
他去征求了周恩来、叶剑英和陈云的意见。他要力争以毛泽东最不会反对的方式避免肯定文革。他按纪登奎的建议说自
己在文革期间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486'毛泽东本人在几周前提到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这句
隐喻。然而邓小平这种自作聪明的回避术并不能让毛泽东满意,他要的是对文革的明确肯定。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走进了
僵局。
四十多年来,邓小平对毛泽东一直是有令必行,毛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他在文革中成了批判对象,自己的长
子跳楼致残,他对文革无疑抱有强烈的反感,但是长久以来他一直把个人感情与国家大事分开,无怨无悔地听从毛的命
令。那么,既然他很清楚毛的意图,为何现在非要拒不服从呢?邓小平知道,毛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已经不能再像过
去那样操控大局于股掌,事实上他已经来日无多。但是,答案还要从邓小平对中国未来需要的评估中找。薄一波后来说,
如果邓小平肯定文革,他就无法进行整顿,无法做到「实事求是」,也无法实行新的改革政策,解放人们的思想。'487'
他会留下拥护过去错误政策的纪录,使他无法去做他认为推动国家前进必须做的事。一些被他撤职的造反派也会卷土重
来,使他的工作变得更加艰难,尤其是在教育和科技领域。假如他能在毛泽东死后获得一定的统治权,他需要与阶级斗
争划清界线,继续他的整顿政策,使那些在文革中受过迫害、视文革为一场灾难的人与他充分合作。
如果邓小平听从周恩来或陈云的劝告,他就要屈服于毛的压力,这也许能避免他下台,但是邓小平没有屈服。据
邓榕回忆,当父亲在年初开始大力进行整顿时,他已经估计到有可能挨批和丢官,他已经作好了精神准备。'488'尽管邓
小平在当时处境艰难,前途未卜,但到 1977 年重新上台时,他在 1975 年与毛泽东划清界线、拒不让步的做法却为他
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毛邓两人都划出了自己的底线,但是在准备 11 月 24 日政治局的「打招呼会」时,他们的行动仍然有所节制。
毛泽东很清楚在邓小平领导下 1975 年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他本人也赞成邓小平做的很多事情。他知道,在恢复安定的
能力上,没有人能比得上邓小平,况且他也没有替换邓小平的更好人选。此外,福特总统(Gerald Ford)就要在 12
月 1 日至 5 日访华,周恩来重病在身,邓小平上个月还与基辛格一起为福特的访华作准备,毛泽东不知道还有哪个熟悉
外交的领导人能够在美国支持台湾、拖延承认中国、与苏联搞缓和这些敏感问题上巧妙而强而有力地表达中方的观点。
在 12 月初与福特的第一次会谈中,邓小平借用古典名着《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比喻美国对苏联让步太多的危
险。他说,魏王曹操打了胜仗之后,大将军吕布愿意为他效劳,可是曹操疑心吕布不忠,说他「譬如养鹰,饥则为用,
饱则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