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担任国家农委副主任。 
'1574'SWDXP3; p。 236; June 12; 1987。  对乡镇企业的讨论见 Naughton;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pp。137169;  and  Wu;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ese  Reform;  pp。 
118138。 
'1575'对取消公社前夕农村工业的介绍,见 American Rural SmallScale Industry Delegation; 
Rural  SmallScale  Indust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Jon Sigurdson;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in U。S。 Congress 
Joint  Economic  mittee;  China;  a  Reassessment  of  the  Economy:  A  pendium  of 
Papers Submitted to the Joint Economic mitte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July 10; 
1975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5); pp。 411435。  我作为广东省经济 
委员会的客人,在 19871988 年间有机会走访广东的许多乡镇企业。毛泽东在 1960 年指示过农村地区 
必须有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水电、小农机、小水泥、小化肥,不过大跃进退潮后乡镇很少还有小钢铁厂。 
'1576'Justin Yifu Lin; Fang Cai; and Zhou Li;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Hong  Kong:  Published  for  the  Hong  Kong  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 and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Economic Growth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190。  〔此书中文简体字版,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枣中文版编者注〕 
'1577'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下册,页 15201521。 
'1578'Lin; Cai; Li; The China Miracle; p。 189。 
'1579'Naughton;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p。 90。 
'1580'例如参见 Charlotte Ikels; The Return of the God of Wealth: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in Urban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Willy 
Kraus;  Private  Business  in  China:  Revival  between  Ideology  and  Pragmati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1581'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558587。 
 
 
第 16 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到 1982 年,陈云的紧缩政策已取得了成功,但有意思的是,这反而使邓小平更有理由推行陈云所不赞成的「中 
国经济超增长」政策。1980 年中国的预算赤字高达财政收入的 11。7%,到 1982 年已降至 2。6%。外汇储备在 1980 
年仅有 40 亿美元,到 1982 年已升至 140 亿美元。此外,1982 年的粮食产量为 3。54 亿吨,比上年增长了 9%。经 

济的实际增长率则达到 7。7%,几乎是 4%这一预定数字的两倍。'161' 
邓小平和陈云在增长率上的分歧:19811983 
到 1981 年,邓小平对陈云放缓增长率的经济调整政策逐渐失去了耐心。他开始谈论到 2000 年工农业产值要实 
现翻两番。他在一次会议上问道,如果要使国民生产总值从 1980 年到 2000 年翻两番,需要多快的增长速度。早已对 

此作过计算的胡耀邦立即回答:年均 7。2%。'162'但是由于陈云、姚依林和掌控着各计划部门的谨慎干部限制着基建投 
资的规模,1981 年的经济增长只有 5。2%。 
尽管邓小平避免与陈云公开闹翻,但在华国锋失势后,邓在政治斗争中已经不需要陈云的合作,因而他开始加大 
推动现代化和经济扩张的力度。有一次,邓小平含蓄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实际增长率与计划增长率相差那么大, 
这是不是有用?陈云则回答说,生产超过计划目标没有问题。事实上,在陈云看来,制定比较低的目标而后超越,比制 
定高目标要好。因为下面的干部正干劲十足,如果目标定得太高,他们会冲劲过大,超过经济能够承受的限度。结果会 
造成供应短缺和通货膨胀,很快就会导致混乱,并使增长受阻。 
1980 年底,在讨论下一年的年度计划时,陈云的支持者姚依林说,尽管可以力争达到 5%,但 1981 年可能实 
现的最高增长率是 4%——而从长远看可能达到的最快增长速度是年均 6%。胡耀邦则尽力维护邓小平的目标,于是他 
反驳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所有关于到 2000 年翻两番的讨论就毫无意义了。'163'  在 1981 年 12 月的全国人大四次会 
议上讨论「六五」计划(1981 年1985 年)和 1982 年的年度计划时,有关增长速度的分歧如此严重,乃至全国人大 

既没有通过年度预算,也没有明确「六五」计划的增长目标。'164' 
1982 年 12 月上海全国人大代表团去陈云在上海的冬季寓所看望他时,他用黄克诚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 
点:「〔经济〕就好比一只鸟,鸟不能揑在手里,揑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 
飞跑了。」对于那些想使经济更加开放、更快增长的人来说,陈云这种「鸟笼经济学」成了阻碍市场发展的过时思维的 

象征。陈云后来解释说,他所说的管制是指宏观调控;鸟笼可以是一国一省,在某些情况下也许比一国还大。'165'然而 
这种解释并没有终止对他的批评。 
尽管陈云的批评者有时会让人觉得他反对一切改革,但事实并非如此。陈云支持赵紫阳在四川率先进行的让企业 
自负盈亏的改革;他赞成中央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给予企业更大自由;他并不反对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并支 
持在工商业领域放松管制,让下级干部有更多的自由进行探索;他还同意在价格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一些当时仍由 

计划管理的小商品转而进入市场交易。他也想让经济保持活力。'166'但是陈云认为,自己有责任维护计划体制的良好秩 
序,使重点工业部门得到它们需要的资源,并确保通货膨胀不至于失控。在这些问题上他表现得很固执。 
在中共十二大(1982 年 9 月 1 日至 11 日)和随后的全国人大(1982 年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10 日)公布的 
文件中已经反应出邓小平和陈云在增长速度目标上日益扩大的分歧。党代会上的大多数文件都是由谨慎的计划干部起草 
的。但在邓小平的坚持下,大会接受了到世纪末让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这一目标。邓小平坚定地重申,计划增长 

率大大低于实际增长率不是好事。'167'作为一名严守纪律的党员,陈云没有公开批评邓小平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计划, 
但是他也确实没有表示认同。他再次强调未来 20 年的经济建设应当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用较温和的增长打基础,后 

十年再谋求更快的增长。'168' 
 
 
经过修订的「六五」计划(1981 年1985 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获得通过,它反映着谨慎的计划干部的胜利。 

未来五年的年均增长目标被确定为 4%到 5%。同期的基本建设投资为 230 亿美元,与第五个五年计划相比几乎没有任 

何增长。投资的重点是能源和交通运输,同时也将增加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保健的支出。 

此时,胡耀邦认为他能够为现代化作贡献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走遍全国所有县市,给地方干部打气。他听取他 

们反映的问题,尽力消除发展经济的障碍。根据他对农村的视察,胡耀邦确信各地有能力发展得更快。针对陈云所主张 

的 80 年代增长要慢一些,以便为 90 年代更快的增长打好基础,胡耀邦回应说,现任的领导人应当在 80 年代全力以赴, 

以免给 90 年代领导经济工作的人留下不切实际的目标。在陈云和支持他的谨慎的计划干部看来——甚至包括赵紫阳在 

内——胡耀邦竭力支持地方干部的做法过于随心所欲,而且他对遏制通货膨胀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胡耀邦在各地的视察使他和陈云发生了冲突。虽然两人在平反错案上曾经合作得很好,而且胡耀邦对陈云仍很恭 

敬,但陈云对胡耀邦的意见越来越大。在 1983 年 1 月 12 日一次讨论年度计划的会议上,邓小平再次指出,1981 年 

开始的「六五」计划仍把年增长率定为 3%到 4%,可是实际增长率比这高了一倍多。 
数据来源:Jinglian Wu;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Mason; Ohio: ThomsonSouthWestern; 2005); p。 

362。 

邓小平再次问,计划和实际情况差别如此之大,这合适吗?计划干部回答说「这样不会坏事」。'169'邓小平于是 

采用他的典型风格:既要避免对抗,又要让他的战略占上风。他并不公开批评陈云和党的决定,但也不限制地方干部想 

方设法加快发展,不阻拦胡耀邦下去视察。面对他所不赞同的党内共识,邓小平的对策一贯是:「不争论,大胆地闯」。 
赵紫阳:构思改革 

陈云在 1980 年同意赵紫阳应当有个班子研究新时期的经济问题,他承认此时已不同于他建立计划体制的时期了 

(对赵紫阳的介绍,参见本书附录〈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赵紫阳刚来到北京时赞成陈云的经济调整政策,陈云 

因而也支持赵紫阳让企业经理有更多自主权和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在更一般的意义上,陈云也很欣赏赵紫阳「讲北京 

话」的努力,欣赏他愿意放弃多年来形成的地方领导人的思维方式,转而关注全国经济大局。 

赵紫阳希望避免政治斗争。虽然身为总理,他并不干涉陈云和谨慎的计划干部领导计划经济的日常工作,而是和 

他的智囊团一起在常规的官僚体系之外,专注于如何引导相对封闭的经济变得更加开放这一重大问题。当赵紫阳和他的 

智囊班子在北京工作了两三年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于经济发展方向的新观点,而邓小平也开始转向赵紫阳征求意见。 

此时邓小平已经对陈云和谨慎的计划干部领导下的缓慢增长失去了耐心,他开始离陈云而去,转而借助于赵及其智囊团, 

让他们提供基本经济政策的指导。赵紫阳直接同日本顾问、世界银行召集的各国经济学家和经济官员展开合作,为中国 

应当如何进行转型构建思路。当时尚无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并且没有造成严重动荡地——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可 

持续的、开放的市场经济。因此,当世界银行官员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经济学家来到中国时,最重要的会谈都是与赵 

紫阳进行的。赵紫阳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但外国人对他的学识、求知的好奇心、掌握新观念的能力以及分析 

水平都留有深刻印象。'1610'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1988 年访问北京时,与赵紫阳的会面原本 

预期为半小时,但这次只有赵紫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