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公主道:“尚还平静,九城已在相王哥哥掌握之中,宫里面,六尚二十四司和内侍省的人会一如既往地安排好宫里的一切,北城各路禁军也没有蠢动……”
武则天打断她的话,问道:“没有人死难么?”
太平公主想了想,答道:“几乎没有什么伤亡,除了在这迎仙宫中……,他们为了尽快赶到您的寝宫,所以动了手,杀死了几十个张氏兄弟的人,不过……二张的死党,本来就不会被放过的。”
武则天心中一阵失望,她没想到,她以太后之尊、皇帝之母的身份,也要用那么多年的时间,前前后后杀掉那么多人、流放那么多人,才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可是在她的权力交替的时刻,居然没有一个死士站出来。
太平公主看着母亲苍老的容颜,这几年,她的牙齿已经掉光了,两颊明显的凹陷着,显得那么衰弱。她的眼睛闭着,眼球也没有一丝转动,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以致于太平有种无话可说的感觉。
她张了张嘴,还是觉得此刻向母亲提出禅位制书的事有些难以启齿,于是她又抿上了嘴巴,心里想着或许让母亲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再向她提出这件事会更好些。但是武则天似乎感觉到了她的为难,慢慢张开眼睛,淡淡地问道:“他们让你来见我,不仅仅是为了探望我这个老婆子吧?”
太平公主垂下了眼睛,低声道:“母亲……”
武则天转动了一下眼珠,喃喃地道:“他们还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呢?哦!他们……想要朕下退位诏书,是么?”
太平公主咬着下唇,轻轻点了点头。
明明大局已定,完全可以像太宗皇帝时一样先这么过上几个月,再让女皇退位,既可以保全君臣母子的颜面,又可以更平稳地接掌政权,可现在却要如此迫不及待,这让太平很是不快,向母亲坦承此事时也有些难为情。
“呵呵……”
武则天讥诮地笑起来:“他们也太性急了,你不用觉得难为情,娘知道这一定不是你的主意,如果你是太子,是不会决定现在就逼娘退位的,你比你那两个没出息的哥哥都要强。可惜你是女儿身啊……”
太平公主心中一阵激动,受到母亲的器重和赞赏,总是会让儿女感到愉悦的,更何况她的母亲是前无古人的一代女皇,但是这种激动刚刚涌遍全身,就像潮水一般泄了下去,太平突然心中凛凛:
“母亲真的赞赏我的才干吗?五哥的暴毙或许是个不解之谜,可六哥呢?他可是明白无误地死于母亲之手!可惜我是女儿之身?五哥和六哥是有才干的贤明太子,是男儿身,结果又如何?七哥和八哥如今这般懦弱无能,难道母亲就能脱得了干系?
想到母亲这么说可能对她包藏的祸心,太平公主突然不寒而栗。她的沉默使武则天有些不安,武则天不自然地扭过头,避开了女儿深沉的目光,低声道:“你告诉显儿,退位诏书,我会下达的……”
一夜的变乱,在黎明前结束了。
宫廷里的钟声,和往常一样准时响起。这意味着兵变者已经完全控制了宫廷,虽然它的女主人已经沦为阶下囚,但它一如既往地正常运作着,新的皇帝正在紫宸殿里等着登基。这个世界没有谁是不可取代的。
一早起来,浑然不知昨夜宫中事的长安百姓们,惊讶地发现朱雀大街上挑起了五颗人头,张柬之的确没有大开杀戒,就连张家的人,他也只下令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张同休、张昌仪、张昌期这五个标志性的人物。
张同休三人本来是地方官,过年的时候回京与家人团聚的,因为有张氏的背景,所以他们滞留不归,本打算过完正月才回地方上去,结果昨夜兵变,他们便追着张易之和张昌宗下了九泉。
张柬之是八十高龄才被任命为宰相的,在这一点上,大概只有那位渭水垂钓的姜太公才能与他媲美。在他之前,不知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要终结武周王朝,可是他们不断添柴加油,武周这锅水就是烧不开,直到张柬之这把柴填进去,武周王朝,谢幕了!
(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排排坐,分果果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三日的黎明,朱雀大街上赫然挑出了张氏五兄弟的人头。
这个消息刚刚传遍长安城,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女皇已经宣布,由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
长安百姓对李唐的归属感较之洛阳百姓尤胜三分,闻听这个消息,万众欢呼,无数百姓涌上街头,仿佛又回到上元节时的热闹场面。
樊川杜敬亭赶到朱雀大街,摆下香案,就在张易之五兄弟的人头前面摆下香案,祭奠亡儿,一时间老泪纵横。
旋即,宣布监国的皇太子李显就下令,任命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为风阁侍郎、同平章事,分遣十名使者,奉监国太子的玺书,宣慰十道各州。
如果此时让武则天继续顶着皇帝的头衔,是非常有利于政权平稳交替的,他们可以打着武则天的幌子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一些不宜由太子出面的事情打着皇帝的旗号先行处理好。
但是因为张柬之和桓彦范的自作主张,设想中本来至少应该三个月的过渡期被一下子缩短为一天,朝廷于正月二十四日就宣布女皇退位,禅位于皇太子,这一来不但许多计划中的事情无法实施,而且当即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突然改变兵谏计划的直接结果就是立即造成了兵谏集团的分裂,勃然大怒的武三思愤然向皇太子告病,闭门不出。武氏一族身具军职的子弟们全部遣往军中,就连武攸宜也被放归羽林卫。
随即,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先后向皇太子称病,一时间把李显弄得焦头烂额,可他当时禁不住立即登位的诱惑,已经答应了张柬之等人,而且已经贸然宣示全国,岂能出尔反尔?
万般无奈,李显只得放下身段,亲自登门慰问,先访相王府,再访太平公主府,最后是梁王府。
李显与兄弟、胞妹私下密谈时,竭力撇清自己,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张柬之和崔玄晖一群人身上,相王和太平公主心知这事既已成为事实,是不可能逼着皇太子再改变主意的,他们只是心气难平,闹些情绪。
如今皇太子主动登门,放下身段,软语央求,二人发了一通牢骚也就答应出席登基大典了。可武三思却不给李显这个面子,任他好话说尽,武三思执意不出。
如今虽然是相王李旦掌握着南衙诸卫,只要他答应出席登基大典,支持太子登基,基本上就可以保证九城的安全,但是李显可不放心,尽管张柬之再三向他保证,说武氏一族此时此刻绝不敢冒天下之大讳再生事端,他还是提心吊胆。
于是,李显又掉转车头,再度回到太平公主府,厚着脸皮央求胞妹以武家媳妇的身份出面,劝说她的大伯武三思。太平公主只好说面,一番协商之下,武三思这才勉勉强强地答应下来。
这些事情,自然只有李显三兄妹和武三思这几个当事人才清楚,至少在外人眼中看来,皇太子登基是众望所归的。
正月二十五日的登基大典,虽然因为过于仓促而显得有些简陋,但是众多实力派人物纷纷出席,自然让人觉得皇太子登基天下归心、实至名归。但是,一些熟谙朝廷典制礼仪的官员和儒生们,还是能从中品砸出一些特殊味道。
皇帝登基,照例有一套固定的程序,有一些事情也应该在登基当日宣布,比如既然是禅位,新皇对先皇如何安置;新帝登基,年号确定为何,新帝有何重大国策;新朝甫立,对文武百官有什么任命和调动等等……
而这一切,因为李显登基太过仓促,而且涉及到重大利益的方面,政变集团内部还没有协商一致,无法立即宣布,导致李显时隔二十年,再度登基称帝的时候,竟然在登基大典上只宣布了一件事。
而这件事在皇帝登基当日惯例程序中,本应是最后一条,而不是仅有的一条,那就是:大赦天下!
李显宣布,自文明(公元684年,也就是李显初次称帝旋即下台的那一年)以来获罪的人,除了徐敬业、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及其反逆魁首,以及二张一派的死党,尽皆昭雪,子女配没者尽皆赦免。
张易之一党遇赦不赦倒是情有可愿,为何保唐反武的徐敬业还有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这两位有血性的李唐王爷都不能得到赦免呢?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张柬之的突然劝进打乱了政权交替的最好节奏。
张柬之或许是为了抑制宗室和外戚势力,或许只是为了让功臣集团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外人无从得知。但他仓促劝进,没有留出一个政变的缓冲期,绝对是犯了政治上的大错误。
这三个最该平反的人无法得到平反,就是因为张柬之的冒进。因为这三个人当初起兵打起的旗号都是反武则天,而李显是以武则天禅位的名义登基称帝的,他如果为公开打起反武旗号的三个“反贼”平反,那不就是变相承认他也是反武的么?
自己打自己耳光的事他不能做,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几桩公案的解决本应该放在皇太子监国期间,找个机会以这几桩公案的当事人,女皇武则天的名义“下诏”赦免,可是因为计划突然改变,悬而未决的事情何止这么几件。
正月二十六日,武则天搬出皇帝寝宫,徙居上阳宫。
正月二十七日,李显率文武百官至上阳宫拜谒武则天,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对母亲的孝心,李显还当众宣布,每十天他就要率领百官拜谒一次,估计大权被夺、软禁内苑的武则天并不喜欢这种安排,但她已无权要求什么,自然也无权反对什么。
新朝气象,新帝登基了,不能对百官没有丝毫动静吧,再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一次皇太子是在清君侧、诛二张的背景下才提前登基称帝的,那就必然有功臣存在,对功臣的封赏不能无休止地拖下去。
所以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把持了朝政的五大臣这几天最忙碌的一件事就是协商功劳分配的问题。
正月二十八日,第一批封赏功臣的名单终于出笼了。
首先获得封赏的就是这次策划政变的功臣集团。李显宣布,以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玮为内史,袁恕己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皆为纳言,以上五人皆为宰相,皆赐爵为国公。
李多祚已经是羽林大将军,官职上升无可升,赐爵辽阳郡王;王同皎作为皇帝的女婿和拥立的主要功臣,封右千牛将军、赐爵琅邪郡公;李湛封羽林大将军、赐爵赵国公;杨帆封冠军大将军,赐爵忠武侯。
从杨帆受封的爵位来看,李显并没有忘记他把自己从房州救回京城的大恩,反倒是在这次兵变中,李显和功臣集团并不认为他起了什么关键作用。不过,李显依旧让他掌握千骑,也算是对他表示了充份的信任。
从官衔上来说,杨帆也快爬到武职巅峰了。在他上面,只剩下骠骑、辅国、镇军三个大将军衔,而其中前两个还是虚衔,在掌实权的军衔中,杨帆只差一步就能登顶,获封镇军大将军了。
至于其他功臣,因为各派势力角逐激烈,寸土必争,每一个名额都不愿放弃,一时之间还没有商量出个结果。不过从先封功臣,且张柬之五人俱封国公、俱都拜相的举动来看,张柬之的劝进确实取得了绝对性的效果,朝政现在由他们把持了。
封赏完功臣就该封赏参与政变的皇亲国戚以及其他有功人员了,首先要加封的当然是出力甚巨的相王和太平公主。
相王李旦以并州牧、左卫大将军、太子卫率兼安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