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沐望向石归庭:“那真要感谢石大夫了。”
“医者父母心,这是我应该做的。”石归庭收拾好手中的银针,塞进诊箱,“我先回去了,明天再来施针。”
“铁蛋送一下石大夫。”杨母在床上吩咐。
“知道的,娘。”杨沐一边应,一边帮石归庭掀开竹帘门,嘴上客套,“外面日头还很大,石大夫不如休息一下再走。”
石归庭笑一下:“不了,今日沉水有点小恙,想是中暑了,我得回去替他坐堂。”
“那石大夫就慢走。”
石归庭站在桂花树下,欲言又止。
“石大夫可还有事?”
石归庭沉吟了一下:“令堂虽然说腿疾可以痊愈,但是这几年她卧病在床,焦虑忧心,身体却是亏损不少。就算是腿疾好了,身体也要较常人羸弱不少,还需要长时间慢慢调理。”
杨沐呆了半晌才出声:“我知道了,有劳石大夫费心了。”
大新等半天没见杨沐进屋,出来一看,杨沐正在桂花树下发呆呢,就叫他:“杨沐,怎么不回屋?”
杨沐被惊醒:“哦,我就来。”
他安顿好母亲,然后对大新说:“你今天就先不回去了,我得去铺子忙,晚上咱们再好好说说话。”
“行,你去吧。我陪婶子说会儿话。”
晚上杨沐终于有了空与大新秉烛夜谈。两人坐在金桂树下,夜风微凉,空气中飘浮着艾草炙烧后的清新苦香味,那是用来驱蚊虫的。大新成亲快三年了,都是一个孩子的爹了,那孩子杨沐见过,长得极像大新,一脸憨厚相。三宝是去年秋天成亲的,杨沐没有时间去庆贺,只捎带了一份贺礼回去,后来三宝带着他的新婚娘子来看过杨沐,是个很贤惠温柔的女人,今年三宝也快要当爹了。颜宁在京城做官,千里迢迢,想见个面那都得看机遇了。说起这些来,两人都无限唏嘘,当年一起学游水、采莲蓬、钓鱼的伙伴,如今分散在海角天涯,碰个头都难了。
“大新,你准备什么时候来这边?”
“我这边的事也还没有辞,回去同东家说,至少也要做到年底吧。待明年开春了再来,你看行吗?”
“可以,我娘还需要好好休养呢,这半年我也走不开。等明年开春了你来,我把所有事宜跟你交待清楚。”
“你这边的账目跟我那边的大为不同,我还需要好好适应一下,你可得好好教教我。”
“你放心,我定然都要交接好了,等你完全适应了才能走。”
大新又问杨沐:“你自己出来做生意,准备做哪一行?”
杨沐对这事也深思熟虑过:“做生意,自然是要做自己熟悉的行业最好。我在吴家做了几年,从他家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待我也不薄,要我去跟他们同行竞争,这断是做不出来的。如果我娘身体许可,我准备先贩运南北货,可以从中赚取差价。南货北贸和北货南贸的利润是很可观的,当然风险也大,等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我就开一间南北货行。”
“吴家不也是有一间南北杂货店?”大新问他。
“是啊,我还得避开吴家的经营范围。要么我就离开平城,去别处开铺子。”
“你以后真不打算去参加乡试了?”大新问他。
杨沐叹了口气说:“我算了一下,颜宁和吴严都中了进士,做了七品官,月俸是七石半。就我的情况而言,我娘腿疾未好,一直都需要延医吃药,就算她能下地行走了,大夫说她身体羸弱,长时间需要调养,还需要好多银子呢,我哪能安得下心来读书?不过我也没什么遗憾了,颜宁和吴严不都考中做官了么?他们是我的好朋友,也算是偿了我的心愿了吧。说不定我做生意还能做出一番成绩呢。”
大新点点头:“是啊,以你的能力,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的,不做官也没多少遗憾。”
杨沐想一想,前景也许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呢。于是笑起来:“呵呵,是啊。”
第三十六章 云开月明(修)
很快,又到了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铺子里关门休息,杨沐一大清早就去买菜了。每逢节假日的时候,他都是自己买菜做饭的,铺子里没回去的伙计也都在一起过节,杨林一家也会过来,这几年都成传统了。
杨沐提了菜篮回来,一抬头,便看见了令他终身难忘的一幕:原本在桂花树下坐着的母亲居然扶着轮椅的把手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娘!”他的语气中带着惊喜,又夹杂着害怕,放下手中的篮子,连忙冲过去扶着母亲,“娘,您、您能站起来了?”
杨母的脸是笑的,但是眼泪却在脸颊上滚动,她哽咽着说:“铁蛋,娘能站起来了。”
杨沐将母亲的重心移到自己身上来一点:“娘,来,我们试着走一走。”
杨母迟疑地迈动右脚,又缓慢地拖动左脚,走了两步,就觉得腿脚发软,人要倒下去。杨沐连忙将母亲扶回椅子里坐下,喜极而泣:“太好了!娘,您真的能走路了。”
杨母摸去儿子脸上的泪花,又摸去自己脸上的,笑着说:“是的,娘真的能站起来,真的能走路了。”
杨沐把脸埋进母亲的膝盖里,忍不住抽泣,三年多了,母亲终于能站起来了,以前经受那么多艰辛,都是值得的。
杨母摸着儿子的脑袋:“铁蛋不哭,以后娘就好了,你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杨沐抬起头来,仰头看着母亲破涕为笑:“娘,您好了,我就一点都不辛苦。我去给娘做早饭,晚一点林子哥他们都要到了。”
杨沐一边流泪,又一边笑,这种矛盾的心情,谁能够理解他呢?颜宁,颜宁也许会吧。一会儿马上写信去告诉颜宁这个好消息,不,一会儿应该先去给娘弄一副拐杖,娘这么快就站起来了,自己没有预料到,所以拐杖都还没来得及准备呢。用袖子擦干脸上的泪花,露出一个大大的笑脸来。
母子俩吃过早饭,正在院子里说话,就听见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喊:“二奶奶,小叔叔。”母子俩抬头一看,一个红色的小人儿从铺子后面的侧面进来了。
杨沐笑起来,跑过去一把抱起来,往空中抛了两下:“是小昭昭啊。爹爹和娘亲呢?”
小杨昭被逗得咯咯地笑,时不时发出一声尖叫。也不说话,用手指后面,杨林和娘子梨花从后面进来了。梨花的肚子圆滚滚的,又有五六个月的身孕了。杨沐打招呼:“林子哥,嫂子。”
杨林两口子笑着过来跟杨母打招呼:“婶子,最近好点了没?”
杨沐将杨昭抱到母亲膝上,兴奋地说:“林子哥,我娘她今天站起来了。”
杨林喜出望外:“果真?”
杨母微笑着点点头:“今天觉得腿上有劲了,试着站了下,没想到真的站起来了。”
“那真是太好了。”杨林两口子都替他们开心,“铁蛋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
杨沐已经搬了凳子出来,又拿了点心水果出来,递了一个梨子给杨昭。“哥,我想给我娘做一副拐杖,你来帮忙吧。”
“好。”杨林卷起袖子站起身来。
“爹爹,你和小叔叔要做什么?我也要去。”小杨昭在杨母腿上坐不住,要跟上去。
梨花把他抱下来:“去吧,小心一点别摔着。他爹看着点孩子,我陪婶娘说说话。”
杨母看着梨花的大肚子:“到年底差不多该生了吧?”
梨花摸一下肚子:“嗯,不是年底就是明年初的事了。”
杨母的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色:“昭昭都快满三岁了吧。”
“快了,他是十月出生的。”
杨母叹了口气:“林子比铁蛋只大了两岁,这都是两个孩子的爹了。我们家铁蛋还没成亲呢,都是我拖累了他。”说着又要抹眼泪。
梨花笑着安慰她:“婶娘你别担心,铁蛋兄弟是做大事的人,他还年轻呢,今年该是十九岁吧。你身体这就好了,他这么好的人,你还怕娶不到好媳妇?”
杨母想一想,觉得也是个理:“等我好了,我就回家去。让铁蛋继续念书,去赶考。”
梨花不知道杨沐的打算,为了使老人高兴,便附和说:“对啊,等你好了,铁蛋兄弟就又能够继续读书了。他那么聪明,又长得俊,等中了举人进士,哪家大家闺秀不愿意嫁给他?”
杨母听了,高兴得笑起来。
杨沐和杨林都是动手能力强的,很快就做好了一副拐杖。杨林拿着拐杖细细地打磨,尽量使它变得光滑不刺手,杨沐则洗手给大家做午饭。
吃完午饭石归庭来了,他看见新做的拐杖:“莫非令堂今天就站起来了?”
杨沐笑称是。
石归庭十分惊讶:“这比我预想的还要快,真是太好了。”
然后又给杨母针灸,杨林也不回避,站在一旁看他施针。有一次石归庭过来施针的时候,正巧碰见杨林,知道他是仁善堂的大夫,就跟他说过:“杨大夫不必回避,我这也没什么好藏私的。医者父母心,当初若是有人懂得这种治疗方法,杨夫人也就不必在床上躺上三年了。”所以从那以后他就没再回避。
石归庭对杨沐说:“令母这病,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慢慢来,急不得的。每天下地行走的时间要循序渐进,慢慢加长。重新学走路比婴儿学步更难,也要难受得多,恐怕你母亲要吃不少苦头。”
杨母在床上说:“这个我不怕,还有什么是比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更痛苦的事?”
石归庭施完针,又细细交代了一些练习细节,这才回去。杨沐本想自己有空下厨,要留他吃饭,但又想今天是中秋节,谁家不要吃团圆饭呢,也就没有开口了。
这是这几年来杨沐过得最开心最轻松的一个中秋节了,压在心头的大石终于放了下来,生活马上就有了新的目标,他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干劲,仿佛这个世上任何事都能够办到。他甚至来了兴致,想办法给小侄儿做了一盏漂亮的花灯,这是好几年没做的事了。看着小杨昭提着灯笼在院子里绕着桂花树打转儿,几个大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杨沐想起小时和颜宁一起做灯笼游灯的情景来,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他抬头看着挂在桂花树稍上的一轮圆月,天气并不是十分晴朗,有薄薄的云彩飘过,但是并不能遮去明月的光华,有云彩的映衬,反而显得她更加明媚了。杨沐对着月亮,轻轻地在心里说:颜宁,你现在在做什么呢?我的新生活要开始了,生命真美好啊!
从那天起,杨母每天都要下地练习走路。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但是每天都在进步,到年底的时候,杨母已经能拄着拐杖走上一小段了。能自己下地,生活就基本能够自理了,光这一点,就给杨沐省了不知道多少事,这让杨母觉得自己不完全是儿子的负累了,心里那份高兴劲就别提了。
年末的时候,他们照例回杨村去过年。杨母的针灸已经停了,石归庭说现在只需要加强练习,不再需要针灸刺激穴位了,但还是需要继续推拿按摩,以促进经脉畅通,增强肌肉复原。
回到家,母子俩收拾了好几天,房子才有了人气。杨沐上街买了红纸、桃符、爆竹,鸡鸭鱼肉,蜜饯糖果,又在母亲的指点下做了许多糕点。除夕这天,杨沐将院子收拾得清清爽爽,在门头上换上新的桃符,自己写了对联和福字,用自制浆糊贴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