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买新玩具。这样,父母虽然用空头支票哄住了孩子,孩子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当诺言应兑现时,父母又失言,而不履行。头一两次,还可能哄住孩子听话;但当第三、四次再作许诺,而要孩子做什么事时,孩子不但可能不听,而且会说:“我不听,我不信你的假话!”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父母爱安静,孩子爱吵闹。尤其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得起劲的时候,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令父母厌烦。这是家庭生活中常有的事。有些父母在外面忙碌了一天之后已精疲力竭,只想安静一下,于是不免吆喝道:“不要吵!”孩子们玩得正尽兴,哪里会就此收场了?!父母见孩子不听话,气头当然更大了,于是骂:“吵吵闹闹,真讨厌!”
父母口里虽骂:“真讨厌”,并不意味着真的讨厌他们。然而这样骂“真讨厌”,却有些成了攻击孩子的人格。孩子讨厌!很容易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孩子本来就怀有对亲情感到不安的心理,内心常担忧父母是不是爱他们,所以这种骂法会使有的孩子更加感到不安。
还有,诸如:“我看到你就生气,再也不想看到你!”或者“我看到你就讨厌,走开,走开!”这都是一些含有敌意和憎恨的责辞,都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的。所以父母绝不能用这种话来骂自己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把父母表达感情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简短的语句警告孩子:“你这样吵闹令人心烦!”或者:“不要吵!”如果这样一警告,孩子就听了。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效果,孩子照样吵闹或顽皮,父母就应生气地说:“妈要发脾气了广这是第二阶段。有的孩子是怕父母真正发脾气的。因就而也可能停止吵闹。如果仍然无效,那就只有采用第三阶段的方式了。“父母正在想事情,要你保持安静,你都不听!”或者“你再惹我生气,我就要拿东西打你了!”这样可以把自己的盛怒的心情全都表露出来,让孩子知道,但又不损及孩子的人格。
我很赞同基·诺特的看法。责骂孩子时应把自己焦急、生气的心情直接表白出来,让孩子们知道。因为这样有助于彼此的了解、沟通感情。
我曾经到过欧洲一些国家,在地铁或电梯里,我同他们虽然不认识,但对方总会报以微笑。连小孩都很有礼貌,总是“早安”,“你好!”“对不起”,“谢谢!”听来令人舒服。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父母也常教育子女要同左邻右舍打招呼。但是有些内向的孩子却不愿招呼别人。父母看了认为不礼貌,有时便会催促几句。而孩子一紧张就更说不出话来了。
教育孩子讲礼貌是应该的,教孩子对左邻右舍打招呼也就教育了孩子待人。待客之道;但是要记住一点:就是不能用强迫的手段。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更不要强迫。因为孩子也有他自己的自尊心。
个性内向的孩子不但见了人不喜欢喊人,而且上课时就算了解老师所问的问题,也不敢举手作答。他们虽有实力,但成绩并不斐然。做起事来也慢慢吞吞,令父母感到焦急、不快。这时,有些父母为了想改变他们的个性,就好骂或唠叨:“你太不活泼了!”或:“你应该动作快点,上课要积极发言!”父母原以为这样催促,孩子会活泼起来。其实不然。对于那些内向。消极的孩子,大人越骂,他们会变得越畏缩、消极。尤其是父母以命令的口气强迫孩子,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要想改变他们的内向,父母首先应该设法消除孩子内心不必要的压力,鼓励他们和性格相同的同伴玩。这样性向彼此相近的孩子,玩在一起,彼此聊。说心里话,内心逐渐产生对自己的信心。消极的孩子也就能逐渐变得积极了。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内向的孩子放到外向活跃的孩子里面去。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与外向的孩子多接触,让自己内向的孩子跟着活跃起来。如果是这样想,那就错了。那样作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因为勉强地把内向的孩子和活泼的孩子拉在一起,他们内心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自然而然形成一道防御的“心情”;自卑感更加加深。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喜爱
人各有各自的兴趣与喜爱,不能勉强,也不应勉强。千百年来这方面,我国有许多古训。通俗的如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说有的人喜欢吃萝卜,有的人喜欢吃白菜,彼此不要勉强。文雅一点的古训有:“人各有志。”
对于大人,这一点大家都认识得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孩子,有的人,也就是说有的父母在这一点上认识容易模糊了。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与爱好。我们所讲到过的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来作为反抗。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写字画画。
这是学习上的不同兴趣与爱好。一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还可以表现生活上的诸多方面。在休息方面,有的人喜欢哼几句戏曲和小调;有的喜欢下棋或玩牌等等。这些都是客观上存在的。你承认也好,不愿承认也好。在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缤纷。这些事情我们有些父母也逐渐开始认识,但是在对待子女上,他们则常常喜欢用一个陈腐的尺度。那就是这只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有或不应有。
随着孩子进入中学,孩子逐渐懂得爱美和讲漂亮,孩子们在生活上的喜爱逐渐表露了出来。在穿衣服的样式,衣服的颜色上逐渐开始表现出了自己的喜爱。甚至与父母争论。
当今录音带流行,孩子放学回来常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他们在同学中借来的录音带。那些流行歌曲,他们可能听得入迷,认为够味,够刺激。而父母听了,则只觉得刺耳。于是会出来干预:“哪儿弄来的这些难听的录音带?这哪是什么唱歌……”如果是小学生,听到父母这样的指责,有的可能不敢反驳,但有的可能就会与父母争吵。而有些软弱的,听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的东西评价得这么低,甚至会感到泄气或绝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刚学会自己判断,一旦自己的爱好被父母否定了,就会失去信心。
因而,在遇到这种问题时,作父母的首先就是要承认每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其次就是尊重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音乐不是下流低级,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我认识一位老人,在战争年代,他曾是一个带兵能手,出色的指挥官。在谈到那些艰苦的岁月时,他常常感叹他说:
“人可以创造奇迹,而鼓励可以创造出人的奇迹。”许多战士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之所以能克服非人所能克服的困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靠的就是上级对他完成任务的信心和鼓励。
事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被称赞,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赞赏,也就是说当“报酬”不存在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东欧苏联集团的崩溃,平均主义、大锅饭造成的生产疲沓、企业连年亏损,都一再说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对大人如此,对小孩来说,更是如此。称赞,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称赞会使孩子加倍努力。孩子所信赖的人,也是所依靠的人,就是父母。他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因而父母如果在这一点上有所疏忽,孩子的失望常常会超乎大人的想象。
有一次我的孩子从学校拿回来一张奖状,高高兴兴地给我们看,我们看了,当然很高兴,称赞了几句:“好!这奖状我们把他挂在你的房里!好好学习,将来当科学家,为人类造福。”这时,同他来的还有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我们知道她很聪明,从前也总是班上前三名,便顺便问她:“玲玲,你这次得了什么呢?又考了几个一百分?”哪知这一问,小女孩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说:“我妈他们不喜欢我的奖状,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不要奖状和一百分!”
后来,我们把这事告诉了玲玲的父母。他母亲想了好久,才醒悟他说:“唉,都是我一时的疏忽。玲玲这期期中考试,得了几个一百分,她兴冲冲地把试卷给我看。我当时正忙着公司里的事。心里很烦,就没有多看,只谈了一句‘好’,就又只顾想自己的心事去了。”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说:“怪不得这两月我总觉得玲玲这孩子变了。有些疏远我,和我谈话也谈得少了,念书也不专心了。”是的,当孩子因为得到满分,而希望能和母亲共同分享这快乐与荣誉时,母亲却十分冷漠。因而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被冷落的失落感,于是孩子对母亲失去了信赖感,故而对读书的兴趣也大减。
孩子,当然主要是指幼年的孩子最关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爱。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愿,常规父母的反应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有赖于父母的鼓励。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赫各洛克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他将儿童分成四组:统制类、赞赏类、斥责类和忽视类。要他们连续作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数各组大致相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赞赏类的成绩不断进步,其他类组成绩则逐渐落后。
赫洛克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赞赏类的孩子认为“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因而,对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点滴进步,做父母的都应加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得意忘形,骄傲自满,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次你考得很好。你应该不断努力,那么就可以每次都得满分了。”
父母称赞孩子的成绩,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是为了鼓励孩子继续前进,所以称赞要恰如其分,就事论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务实的精神,绝不要一高兴起来,就把孩子捧上了天“只有我的孩子聪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得一百分!”
同时,称赞和表扬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太抽象和笼统:“你这幅画画得跟毕卡索的一样了!”或“你简直是个小画家了!”因为这种抽象夸张的评价,孩子理解不了。当然也就鼓舞不了孩子。称赞孩子的绘画,应该说出画本身有什么优点。如:“天空的云彩很有变化”或“树圆得像活的一样”。这样孩子听了,既知道自己成功的地方,又感到亲切。如果是称赞孩子的算题,可以说:“这个算法很好,清晰、简便。”
有的母亲在孩子作好了一件事或考得好时,不大愿意称赞和表扬,而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份内的事,或应该做到的。话虽不错,学好功课是孩子的本份。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世上很多事都是应该的或份内的,而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或者没有做好。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所以父母吝惜赞词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滴进步!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我们有的父母在孩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