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莽出台了号称史上最复杂的币制改革方案,在他的货币体系中,有大钱,有壮钱,还有幼钱、幺钱、小钱。除了钱,还有布,布的关系更复杂,有幺布、幼布、厚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大布。按照上古的制度,乌龟壳、贝壳也都成了货币。此外,还有货布、货泉、契刀、错刀、宝货。
一个大布值十个小布,一个小布值两个大钱,一个大钱值五十个小钱。一个乌龟壳值十个贝壳,一个贝壳值半个大布。一个错刀值十个契刀,一个契刀值十个大钱,一个货布值两个半货泉…… 最后的结果是,老百姓被搞得如坠雾中,把脚指头用上去也算不清货币之间的换算关系,私下里还用西汉的五铢钱交易。
王莽三次币制改革中最不得民心的做法就是偷梁换柱,如新币中的大钱,每枚只含铜十二铢,重量仅为五铢钱(重五铢)的两倍多,却硬性规定〃一值五十〃,即每枚大钱可换五十枚五铢钱,由此带来两个祸患,一是私铸钱币,一是流通混乱。老百姓不肯接受所谓的新币。
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许都会感到纳闷,法国人也好,西汉人也罢,为何对钱币的金属含量如此挑剔,反正有法律明令的面额,不是照样流通吗?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一个很关键的要素:政府信用。
政府信用是货币流通的保证,更是发行的纸币的基石。
第6节:历史上的第一次股灾(2)
怎样衡量政府信用呢?简单地说,如果法国老百姓拿不足量货币换足量货币,如果王莽〃新〃王朝统治下的老百姓拿新币换五铢钱,无论数量多少,政府都应该给予供应,这样的话大家就会承认不足量货币,久而久之成为通用货币。
问题是政府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它改铸的出发点就是想捞一把。因此整个法国陷入严重的混乱状态,贸易极度萎缩,社会经济危在旦夕。在这节骨眼上,劳出现了。
他刚刚在卢森堡为推销自己的纸币计划碰了一鼻子灰,卢森堡大公对他说,我的国家太小,实行不了阁下的宏大计划,我是欧洲最穷的国王,经不起失败破产的打击;不过我觉得法国人会对你的计划感兴趣,你可以去法国碰碰运气。
简单的一句话,就把法国推向了深渊。
劳向摄政王提交了两份备忘录,提出金属货币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商业国家的要求,必须要有纸币辅助。他还特别以英国和荷兰为例来阐明纸币的好处,并用许多关于货币信用的真实论据来说明重建法国货币信誉的办法。鉴于当时法国货币在欧洲诸国中相对疲软,他还建议建立一个银行来管理国家的税收,再以这些税收和不动产为基础发行纸币。
国计民生、国家荣誉,劳都考虑到了,而且有理有据,由不得摄政王不动心。
当然事实证明,劳比王莽高明不了多少,都是失败的〃经济学家〃,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动乱。
但当时劳的建议对法国来说却是雪中送炭,焦头烂额的摄政王无暇考虑更多,决定大胆起用约翰·劳。
1716年5月5日,法国皇室发布命令,授权劳与他的兄弟一道建立一个名叫〃劳氏公司〃的银行,它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资金为600万里弗赫,每500里弗赫一股,共分为12000股,其中14可以用金属货币购买,其余的可以用国库券的形式购买。
约翰·劳从此踏上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
2。越吹越大的泡泡 对法国人民来说,约翰·劳还是做了一点实事的,可惜与他带来的巨大灾难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劳虽然混迹于赌场和贵族名媛之间但没有证据说明他在生活作风方面的污点,不过他是上层名流各类沙龙的常客,依照法国人浪漫多情的性格,即使有些风花雪月也是人之常情。但劳并没有沉溺于这些,而是始终坚持对金融事务的研究,30年如一日。
第7节:历史上的第一次股灾(3)
大凡有志之士都有这种共同的特征,执著,坚韧的执著。
因此劳处理银行事务时游刃有余,他发行的纸币可以随意购买或兑换,并且发行后价值不变。这是他政策的主要成就,并且使他的纸币变得比金银还要有价值,后者经常会由于政府不明智的干预而贬值。一千个银镑在第一天还与它们的面值相符,第二天就会跌至原来的56;而劳氏银行发行的纸币则一直保持它原来的价值。劳说服摄政王定下一条规矩,如果一个银行家在发行纸币时没有足够的担保可以满足所有的要求,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政策对路,执行到位,劳氏银行开始了正常稳定的运转,它发行的纸币在公众心目中的价值迅速升高,比同样面值的金属货币价值高出1%。不久,全国商业贸易就从中获得了利益,萎缩的商业体系慢慢复苏过来;居民按时纳税,抱怨声也渐渐稀少;人们心中对纸币的信任完全建立了,如果这种信任继续下去的话,整个境况会变得更加有利。
一年之中,劳发行的纸币的市场价格超过了面值的15%,而国库券,或者说是由政府发行、用以偿还奢侈的路易十四所欠债务的证券,则下滑到了面值的21。5%。这个对比对劳太有利了,以至于整个国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身上,他的信誉也蒸蒸日上,成为经济界的重量级人物。
若这样稳扎稳打,或是急流勇退,约翰·劳将成为挽救法国人民于危难之中的英雄。然而别忘了他几十年的赌场生涯,他的骨子里浸透着一个赌徒的本性。
劳开始了使他名垂后世的著名计划。
他向摄政王提议建立一个拥有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和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做生意特权的公司。因为当时都传说这两个地方遍地金银,并且如果在这场独一无二的贸易中获取巨大利润的话,就可以成为唯一的税赋承包人和钱币的唯一铸造者。
摄政王动心了,他总是容易被劳说服,一方面是劳擅长雄辩,另一方面是劳氏银行的成功使摄政王对他建立起无比的信任。
1717年贸易特许状发了下来,公司顺利成立。整个资本被分为20万股,每股500里弗赫,这些股票可用国库券以面值购买,尽管面值500里弗赫的国库券在市场上只能换来160里弗赫。
于是投机狂潮席卷了整个法兰西。劳氏银行良好的信誉导致劳所做的任何承诺以及他认为合适的承诺都被人们坚信不疑。
第8节:历史上的第一次股灾(4)
偏偏这时皇室又做了件火上浇油的事,将劳氏银行改建成法兰西皇家银行。
面对如潮的赞誉声,劳和摄政王都陶醉了,他们忘记了自己定下的规矩,劳氏银行从私营转为国营没几天,摄政王就指使它发行了面值10亿里弗赫的纸币。
我们必须重温国家信用这个概念。发行纸币是通过法律强制和调节经济的措施,以纸币作为其他支付手段的最后兑现对象或作为信用货币创造的根据。在实施纸币币制的初级阶段,发行纸币应以金银作为纸币发行的保证准备,从而对信用货币的创造有一定的约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货币的过量增加,维持公众对纸币的信任。
但经济学家们很快认识到纸币的功能不只于此,如果适当增加货币量还可以防止物价下跌、刺激经济上升和解决财政困难。弄清这个道理,发行货币便成为政府的任意行动,国家信用被无限制扩张了。
就在大多数人包括劳本人头脑发热的时候,法国有过一次自救的机会:法国议会出面了。
出于对劳作为一个外国人对本国的巨大影响怀有嫉妒之心,以及对密西西比计划安全性的疑问,议会通过一个法令,严禁劳氏银行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征税;禁止所有的外国人以任何名义干预国家财政,违者将给予重罚。
这个重磅炸弹把劳打蒙了,惊惧之下他逃到皇宫,祈求摄政王采取措施来使议会就范。
摄政王的反应彻底将法兰西的命运绑到劳的一叶孤舟上。
他立即下令逮捕议会议长和两名持反对意见的主要议员,将他们关押到监狱,无情压制住议会的反抗。
至此劳实施远大理想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被推开,他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著名的密西西比计划之中。
1719年初,皇室发布文告,授予密西西比公司全权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柯尔伯建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各地进行贸易。为了扩张业务,劳决定增发5万份新股。
劳向法国人民展示了异常辉煌的前景。他保证每份500里弗赫的股票每年可以分红200里弗赫。由于这些股票是被用国库券以面值购买的,由于国库券一直在贬值,500里弗赫的面值只抵得上100里弗赫的实际价值,每一股的利润竟达到200%。
人们无法抵御这种诱惑,全国至少有30万人申请购买新股。
劳在甘康普瓦大街的住宅从早到晚都挤满了渴切的申请人,由于不可能满足所有的申请人,名单只能在几周后才能敲定。在这段时间内,公众的焦急心情达到了疯狂的顶点。公爵、侯爵、伯爵以及他们的夫人每天都在劳的门口等候几个小时才能知道结果,最后,等候的人数达到数千人,并充斥了大街,为防止互相推挤,他们搬到了相临的套间内暂住,以便能经常靠近那座新的财富圣殿。
第9节:历史上的第一次股灾(5)
为了避免出现矛盾,劳宣布再发行30万新股,每股5000里弗赫,这样摄政王就可以利用公众普遍的热情还清所有的国债。为此目的,社会上必须有15亿里弗赫的申购资金。举国上下,人们一片狂热,在这种状态下,即使3倍这样数额的金钱人们也愿意拿出。
此时的劳已处于财富的巅峰,法国人也在迅速地接近痴迷的顶点。
为了方便接触投资人,劳搬到了旺多姆广场,并租下了苏瓦松官邸。投机商们也随他到了那里,宽阔的广场很快变得拥挤而热闹,广场上搭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帐篷供买卖股票和出售饮料点心,人们高声谈话的声音整日沸反盈天,以至于设在广场边的法庭的一位法官向摄政王和市政府抱怨说他听不到律师辩护的声音。
有两位清醒、安静和富于思辨思想的学者,德·拉·莫特和提哈松神甫互相祝贺对方至少没有卷入这场奇怪的狂热行动。但几天后,德高望重的神甫经不起教徒们的怂恿跑到苏瓦松官邸买股票,当他出来时,正好碰上好朋友德·拉·莫特。
他们再次聚在一起时,高谈阔论哲学、科学、宗教,不再对密西西比计划发一句微词。当这件事终于被无意提起时,他们一致同意以下结论:一个人永远不应该发誓不干某一种事;世上不存在即使聪明人也不能享受的豪华与奢侈。
3。密西西比股灾 劳这位新财神已成为法国最重要的人物。
由于申请新股的人非常多,繁忙的劳连110的申请者也会见不了。为了接近劳,申请者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策略,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两个女人。
一位是蒙娜女士,经多次努力无效后放弃了到劳家里访问的希望,她命令自己的车夫,每次和她外出时必须仔细观察,如果看到劳先生走过来就让马车撞到灯柱上,把她摔下。
她在城中一直转了三天,终于看到了劳先生。蒙娜马上抓住缰绳,对车夫大声叫道:〃快让马车翻倒!以上帝的名义,让马车翻倒!〃 车夫驾车向柱子撞去,蒙娜女士尖叫着,车子翻了。
看到这场事故的劳当然不会放过向女士献殷勤的机会,马上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