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蛞晕稹坝萌 毕卵堋芭弊郑督ヘ浴吩蛞浴敖ブ薄爸弊治敖ァ弊种铩=翊耸榻晕奁湮摹S帧都ⅰ贰ⅰ锻獯匪罴胰缢韭砉狻⑼醢彩捕遥嗤饧渌从校癫⑽拗V疗涓髫越步猓嘌叵侗疽濉罚搿队览执蟮洹匪厝狻F湮蓖校抟梢濉=褚沃橐狄阎乇喑舌吮疽芽刹淮妗R酝饧浯匆丫茫制渎艺妫蚀嫫淠慷壑伞�
△《水村易镜》·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林光世撰。光世字逢圣,莆田人。《馆阁续录》载其淳祐十一年以《易》学召赴阙,充秘书省检校文字。十二年,教授常州,文字职事如旧。宝祐二年,补迪功郎,添差江西提举司干办公事。《闽书》则谓淮东漕臣黄汉章上所著《易镜》,由布衣召为史馆检阅,迁校勘,改京秩,自将作出知潮州。开庆元年召为都官郎中,入为司农少卿,兼史馆。官阶颇有异同。又称其景定二年赐进士出身,在都官郎中后二年。均未详孰是也。是书《序》称丙午,盖成於理宗淳祐六年。
大旨据《系辞》之语,谓诸儒诂《易》,独遗仰观俯察之义。因居海上,测验天文,悟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宫之星皆自然有六十四卦,遂以星配卦。先取《系辞》所列自《离》至《夬》十三卦,推阐其旨,以发大凡。所列星图,穿凿附会,自古说《易》之家未有纰缪至此者。夫庖犠仰观天文,亦揆其盈虚消息之运耳,何尝准列宿画卦哉!后永丰陈图作《周易起元》,又以名山大川分配六十四卦,谓之察於地理。充乎其类,殆不至以鸟兽配卦不止矣。
△《易序丛书》·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旧本题“宋赵汝楳撰”。汝楳有《周易辑闻》六卷,《易雅》一卷,《筮宗》三卷,总谓之《易序丛书》,已著於录。此本亦分十卷,卷各为目。惟首二卷为《易雅》、《筮宗》。自第三卷至七卷则言兵法,所载营陈队伍图法甚备,皆与《易》绝不相涉。又所题《衍义》、《拾遗》等目,核之书中,亦多不甚分晰。其中惟第八卷《六日七分论》及第九卷、十卷《辨方》、《纳甲》二篇,尚颇存汉学之旧。然文字亦多脱误,疑好事者偶得其残本,不知完帙尚存,杂钞他书以足十卷之数也。卷首有董其昌名印,则其来已久,殆明人所杂编欤?
△《周易上下经解残本》·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丁易东撰。易东有《易象义》,已著录。此即《易象义》残本,传钞者改其名也。《十翼》惟存《彖传》、《象传》,其馀皆佚。《上经》自《乾卦》至《泰卦》仅有一页,尤为残缺。惟《下经》、《晋》、《大壮》、《睽》、《蹇》、《中孚》五卦为《永乐大典》所佚者,此本独完。今已采掇补录,而别存其目於此,俾世知与《易象义》非两书焉。
△《大易衍说》(无卷数,安徽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元李简撰”。简有《学易记》,已著录。是编即以《学易记序》冠於卷首,而书则绝不相同。核其文义,与今村塾讲章相类。朱彝尊《经义考》亦未载其名,盖书肆伪托之本也。
△《大易法象通赞》·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郑滁孙撰。滁孙字景欧,处州人。宋景定间进士。尝知温州乐清县,迁宗正丞、礼部郎官。入元,以荐召授集贤直学士。事迹具《元史·儒学传》。此书首为诸图,次以中天述考、述衍等说,终以甲辰、乙巳、丙午三年所作《习坎书院旅语》。其《中天图》后署曰“至元三十年十一月吉日宣召赴阙儒人臣郑滁孙”。
盖即其被荐时所进也。其《序》自言“年逾五十,探索《先天图》,忽得中天玄景”云云。案中天之说,始见於干宝《周礼注》,朱元昇衍之为《三易备遗》。
然滁孙所谓中天玄景与干宝之说又异。大旨谓中天即天也,由其运用合一居中,故曰中天。由其在生两之后,用九之前,故曰中天。其象藏於互体,而义发见於文王、周公、孔子之辞。其说大抵皆幽渺恍惚,不可究诘。计滁孙登第,自宋景定至元世祖至元中,当已五六十岁,而此书之成在成宗之末,又在进图后十馀年,逮至嘉兴、温州升席说经,年已耄耋矣。其始终敷析者,皆一中天之义。又删《周易·系辞传》以迁就己说,而牵合诸经以证之。支离曼衍,终无归宿。自来以奇偶推《易》者病於穿凿,以老庄谈《易》者病於虚无。此书更以穿凿之数附会於虚无之理,两家流弊,兼而有之,可谓敝精神於无用者矣。
△《周易订疑》·十五卷、《序例》·一卷、《易学启蒙订疑》·四卷、《周易本义原本》·十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董养性撰”。不著时代。考元末有董养性,字迈公,乐陵人。至正中尝官昭化令,摄剑州事。入明不仕,终於家。所著有《高闲云集》。或即其人欤?是书前有《自序》,谓用力三十馀年乃成。其说皆以朱子为宗,不容一字之出入。盖亦胡一桂、陈栎之末派也。
△《学易举隅》·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鲍恂撰。恂字仲孚,崇德人。登至元乙亥进士。荐为翰林,不就。王祎《造邦勋贤录》,称洪武初尝应召至京师,授文华殿大学士,辅导东宫。《明史·吴伯宗传》则称与吉安余诠、高邮张长年、登州张绅同荐。恂年八十,诠年亦七十,并命为文华殿大学士。皆以老疾固辞,遂放还。惟绅授鄠县教谕,后官至布政使。则恂固未尝仕明。《造邦勋贤录》载陶珽续《说郛》中,疑为伪托,当以史为据。又陶宗仪《辍耕录》载,鲍恂以妻父建德知县俞镇之力,夤缘中浙江乡试第十四名。考其籍乃嘉兴,其年乃至正甲申,盖名姓偶同,非此鲍恂也。是书略举读《易》之法,分析门目,指陈纲要,大抵皆约举旧文。卷首有宁王权《序》,题曰“旃蒙单阏”,盖宣德十年乙卯也。《序》称程蕃伯昌重加订正,而称蕃生於至元十七年丁酉。考后至元无十七年,惟顺帝至正十七年岁在丁酉,则至元乃至正之误也。其书本名《学易举隅》,权为刊板,始更名《大易钩玄》。
然朱彝尊《经义考》载之,仍曰《举隅》。考所言仅粗陈崖略,不足当“钩玄”
之名,题曰《举隅》,於义为近,故今亦仍恂原目著录焉。
△《周易旁注图说》·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朱升撰。升字允升,休宁人。元至正乙酉举於乡,授池州路学正,秩满归里。丁酉太祖兵至徽州,以升从军。吴元年拜侍讲学士,洪武中官至翰林学士。
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原本十卷,冠以《图说》上、下二篇。上篇凡八图,下篇则全录元萧汉中《读易考原》之文。万历中姚文蔚易其旁注,列於《经》文之下,已非其旧。此本又尽佚其注,独存此《图说》二篇。汉中书已别著录,馀此八图,仅敷衍陈抟之学,益无可取矣。
△《八卦馀生》·十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邓梦文撰。梦文字志文,安成人。是书前有永乐甲辰《自序》,称著是书时梦神授以“八卦馀生”之名,觉而不识其所谓。但既有所受之,则不敢不以是名之。其说甚怪。其书卷首列《总论》五条。一曰《偶感》,记《经》文之有会於心者,凡十九处。二曰《记臆》,指程子、苏轼二家之说大不合於《经》者,七十处。三曰《论应》,斥诸家某爻应某爻之非,而取其不谬於理者,十一处。
四曰《论五位》,辨诸家以五爻为君之非,凡九处。五曰《论变》,谓卦不必至三爻而变,凡三处。其大旨主於以身为《易》,不假蓍筮而自然与造化相符。多掊击前人之说,而攻程《传》为尤甚。至《系辞》诸传则并攻《传》文。如《系辞》“成性存存”二句,则注曰:“其语意颇似《老子》,不类夫子口气。”
“刳木为舟”节,则注曰:“自神农、黄帝、尧舜时始有舟楫,而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不知神农以前天下之民何以涉河?”“服牛乘马”节,则注曰:“牛马之用似不待取诸卦象而后然。”“古之葬者”节。则注曰:“《本义》云,送死大事而过於厚。然则圣人制葬埋之礼,盖亦自为大过矣,则於墨子之薄葬又何讥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节,则注曰:“此节与《易》道似无甚发挥,而又皆前经之所已言者。”又曰:“夫子殷人也,纣之事所不忍言,即赞文王不须以纣,以纣赞文王亦非文王之所愿闻也。”《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节,则注曰:“仁知之不足以尽道也久矣,此云尔,似亦不合。”“帝出乎震”节,则注曰:“此节似弄字法。”
《序封传》“饮食必有讼”二句,则注曰:“讼何必专始於饮食?”“讼必有众起”六句,则注曰:“物自蒙之时必有所依附而后成立,比似莫切於此时,且不比何以成师,亦似在《师》之前。”“有大而能谦必豫”二句,则注曰:“必待大有能谦而后乐其为乐也,不亦隘乎?”“豫必有随”二句,则注曰:“同人而物归之,已大有矣,於此而始随乎?”“有事而后可大”句,则注曰:“然则大有者非人乎?”“物大然后可观”句,则注曰:“然则同人、大有之时,尚不可观乎?”“贲者饰也”三句,则注曰:“大有、临、观,尚未足亨乎?必待饰而后亨耶?”“复则不妄矣”句,则注曰:“然则《剥》以前诸卦皆妄乎?”“物畜然后可养”句,则注曰:“然则需不已早乎?”“故受之以《坎》”三句,则注曰:“既曰陷矣,而可受乎?圣人岂欲陷人者哉?”“遯者退也”四句,则注曰:“有是理否也?”“物不可以终壮”句,则注曰:“既不终壮而又晋,将欲何之?”“伤於外者反其家”句,则注曰:“似非确论。”“升而不已必困”句,则注曰:“困乎下者奈何?”“震者动也”四句,则注曰:“何待不可终动而后受之以《艮》耶?”“旅而无所容”句,则注曰:“然则不毁方耶?”“巽者入也”四句,则注曰:“是不得入则终不说矣。”“涣者离也”二句,则注曰:“然则是《离》、《涣》一卦也,以《涣》继《坎》,不亦可乎?”如是之类,不能殚举。是其所见,殆欲出《十翼》上矣。恐无此事也。
△《石潭易传撮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刘髦撰。髦字孟恂,永新人。永乐戊子举人。是书大旨以程子之全体大用具於《易传》,朱子尝欲将其要处别写为书,而竟未成编。髦因摘录其文,分类排纂,定为《本性道》、《精公私》、《正身心》、《施政治》四门。又分子目三十有三。前有萧鎡《序》,云总为四卷,而此刻则仅有一卷。然门目与鎡《序》皆符,知无所佚阙。朱彝尊《经义考》亦作一卷,盖重刻者所合并也。
△《易经图释》·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刘定之撰。定之字主敬,号呆斋,永新人。正统丙辰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谥文安。事迹具《明史》本传。其书用古本,以《上、下经》及《十翼》厘为十卷。惟《象传》则以《大象》为《象传上》,以《小象》为《象传下》,又与古本小异。然以为《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