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史快编》·四十四卷(内府藏本)
明赵维寰撰。维寰字无声,平湖人,万历庚子举人。是书於诸史之中摘录其新异之事,始於《史记》,迄《新唐书》,割裂翦裁,漫无义例。
△《史脔》·二十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余文龙编。文龙字起潜,古田人,万历辛丑进士,官南京工部主事。其书杂录旧史,饾铮馍酰搿抖潦房毂唷氛5犊毂唷分轨丁短啤罚嗽虺痢督稹贰ⅰ对范
△《南北史钞》·(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周诗雅撰。诗雅字廷吹,武进人,万历己未进士。是编摘录《南北史》新奇纤佻之事,以为谈助,然不及后来沈名荪、朱昆田书之有条理。
△《二十一史论赞辑要》·三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彭以明编。以明,庐陵人,万历中诸生。是编采录诸史《论赞》,以课其子。抄撮之学,非读史之正法也。
△《史品赤函》·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仁锡编。仁锡有《系词十篇书》,已著录。是编所录,上起古初,下迄於《晋书》,或采其文,或节录一二事,茫无义例。尤时时参以伪撰。如《云长遇害不屈》一篇,不知其从何来,而《刘聪辱怀愍》一篇,称聪为汉昭烈玄孙,云出《续三国志》,亦未见有是书也。
△《读史集》·四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杨以任撰。以任字维节,瑞金人,崇祯辛未进士,官国子监博士。是编摘诸史中事迹之可快可恨及有胆有识者,分为《快》、《恨》、《胆》、《识》四集,每条下略缀评语,词多佻纤。
△《宋史存》·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文德翼撰。德翼字用昭,德化人,崇祯甲戌进士,官嘉兴府推官。是编采掇《宋史列传》,而删润其文。始於宗泽,终於文天祥。盖福王时所作,故独寓意於绍兴以后云。
△《读史汉翘》·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施端教编。端教字匪莪,泗州人。是书取《史》、《汉》中字句新异者,编录成帙。盖仿林越《汉隽》、洪迈《史记法语》、《西汉法语》例,然卷帙无多,分类繁琐,殊无益於考证。
△《二十一史论赞》·三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沈国元编。国元字飞仲,吴县人。是书摘录“二十一史”《论赞》,加以圈点评识,全如批选时文之式。以为评史,则《纪传》所载,非《论赞》所能该,事无始末,何由信其是非;以为论文,则《晋书》以下八史以及《宋》、《辽》、《金》、《元》四史岂可以为文式哉,真两无取也。
△《三国史瑜》·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毓睿撰。毓睿字圣初,钱塘人。是书成於崇祯癸未。于陈寿《三国志》中择其事迹较著者,条分件系,缀以评语。自汉献帝初平元年迄建安二十五年,分国未定,仍称季汉。自魏黄初元年迄咸熙元年,三国并建,则称三国。凡《晋书》中事属魏朝者,亦采入以补其阙。既非纪传,又非编年,了无伦绪。又於曹操既改称名,而编年又以为魏主,体例亦自相矛盾。评语多取锺惺之说,其所宗尚可知也。
△《史书》·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姚允明撰。允明字汝服,休宁人。是书自三皇以讫元代,摭采史文,节缩成编。前有张溥、吴应箕二《序》,盖亦依附复社者。故书止十卷,而卷首列参阅姓氏至二百八十三人。其声气标榜,可以概见。《应箕序》至谓其撰言简奥近《尚书》,是何言欤?
△《廿一史识馀》·三十七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张墉撰。墉字石宗,钱塘人。是编一名《竹香斋类书》。摘录“二十一史”
佳事隽语,分类排纂,共五十七门。末又附《补遗》一门。略仿《世说》之体,而每条下皆注原史之名。其发凡讥何氏《语林》滥及稗官。然《世说新语》古来本列小说家,实稗官之流。而责其滥及稗官,是犹责弓人不当为弓,矢人不当为矢也。且所重乎正史者,在於叙兴亡,明劝戒,核典章耳。去其大端而责其琐事,其去稗官亦仅矣。
△《史异编》·十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俞文龙撰。文龙,晋江人。其书以诸史所载灾祥神怪汇为一编。既非占验之书,又无与学问之事,徒见其好怪而已。
△《读史蒙拾》·一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王士禄编。士禄字子底,号西樵,新城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是书取诸史新颖之语,标数字为题,而录其本文於后,亦洪迈《经史法语》之类。然书止一卷,聊以寓意而已,实未竟其事。曰《蒙拾》者,取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童蒙者拾其香草”句也。
△《史纬》·三百三十卷(内府藏本)
国朝陈允锡撰。允锡字亹斋,晋江人,顺治己未,以荐举授平湖县知县。是书盖仿吕祖谦《十七史详节》之意。然祖谦但撷取菁华,以便省览。允锡则多所改窜於其间。有合并重复者。如周秦以前入《史记》,而汉高祖以至武帝则割入《汉书》。《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史则与《南北二史》参考归一。其馀表志纪传互见者,亦悉从汰除之类是也。
有删削繁冗者。如《宋史》宗室世系但系族谱,《元史·刑法志》全抄律文,及但叙官阀无褒贬之《列传》是也。有更易旧第者。如退魏於蜀后,削二牧於昭烈之前,移吕布、二袁、刘表於东汉之类是也。有窜改旧名者。如项羽、吕后、武后不称《本纪》,宋留从效、陈洪进不称《世家》之类是也。其他如《新唐书》则点正其文句,《元史·食货志》则连属其篇次者,为数尤多。卷帙浩繁,用力可谓勤至。然其中繁简失度,分合无义者,亦尚不少。盖网罗百代,其事本难。
梁武帝作《通史》六百卷,刘知几深以为讥。司马光《进通鉴表》,亦称其中牴牾,不能自保。允锡此书,积毕生之力为之,而卒之不协於体要,固其所矣。
△《两晋南北集珍》·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维崧撰。维崧字其年,宜兴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维崧以四六擅名。此书采南北朝故实,各加标目,盖即以备骈体采掇之用。
前有《自序》,作於康熙丙辰,乃未举制科之前四年也。
──右“史钞类”四十部、一千六百十九卷,内一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
○载记类
五马南浮,中原云扰。偏方割据,各设史官。其事迹亦不容泯灭,故阮孝绪作《七录》,“伪史”立焉。《隋志》改称“霸史”,《文献通考》则兼用二名。
然年祀绵邈,文籍散佚,当时僣撰,久已无存。存於今者,大抵后人追记而已。
曰“霸”曰“伪”,皆非其实也。案《后汉书·班固传》,称撰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为《载记》。《史通》亦称平林、下江诸人,《东观》列为《载记》。又《晋书》附叙十六国,亦云《载记》。是实立乎中朝,以叙述列国之名。今采录《吴越春秋》以下,述偏方僣乱遗迹者,准《东观汉记》、《晋书》之例,总题曰《载记》,於义为允。惟《越史略》一书为其国所自作,僣号纪年,真为伪史。
然外方私记,不过附存已声罪示诛,足昭名分,固无庸为此数卷别区门目焉。
△《吴越春秋》·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汉赵煜撰。煜,山阴人,见《后汉书·儒林传》。是书前有旧《序》,称《隋唐经籍志》皆云十二卷,今存者十卷,殆非全书。又云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皇甫遵撰《吴越春秋传》十卷。此二书,今人罕见,独煜书行於世。
《史记注》有徐广所引《吴越春秋》语,而《索隐》以为今无此语。他如《文选注》引季札见遗金事,《吴地记》载阖闾时夷亭事,及《水经注》尝载越事数条,类皆援据《吴越春秋》。今煜本咸无其文云云。考证颇为详悉,然不著名姓。
《汉魏丛书》所载,合十卷为六卷,而削去此《序》并《注》,亦不题撰人,弥失其初。此本为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后有题识云,前文林郎国子监书库官徐天祐音注。然后知注中称“徐天祐曰”者,即注者之自名,非援引他书之语。惟其后又列绍兴路儒学学录留坚,学正陈昺伯,教授梁相,正议大夫、绍兴路总管提调学校官刘克昌四人,不知序出谁手耳。煜所述虽稍伤曼衍,而词颇丰蔚。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时加於巳;范蠡占戊寅之日,时加日出,有螣蛇青龙之语;文种占阴画六阳画三,有玄武、天空、天关、天梁、天一、神光诸神名。皆非三代卜筮之法,未免多所附会。至於处女试剑,老人化猿,公孙圣三呼三应之类,尤近小说家言。然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徐天祐以为不类汉文,是以马、班史法求之,非其伦也。天祐注於事迹异同颇有考证,其中如季孙使越、子期私与吴为市之类,虽犹有未及详辨者,而原书失实之处,能纠正者为多。其旁核众说,不徇本书,犹有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之遗意焉。
△《越绝书》·十五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书中《吴地传》称勾践徙琅琊,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则后汉初人也。书末《叙外传记》以廋词隐其姓名。其云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是袁字也。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是康字也。禹来东征,死葬其疆,是会稽人也。又云文词属定,自於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是吴字也。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是平字也。然则此书为会稽袁康所作,同郡吴平所定也。王充《论衡·按书篇》曰:东番邹伯奇,临淮袁太伯、袁文衡,会稽吴君高、周长生之辈,位虽不至公卿,诚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观伯奇之《元思》、太伯之《易童句》(案童疑作章),文术之《箴铭》,君高之《越纽录》,长生之《洞历》,刘子政、扬子云不能过也。所谓吴君高殆即平字,所谓《越纽录》殆即此书欤?杨慎《丹铅录》、胡侍《珍珠船》、田艺衡《留青日札》皆有是说。
核其文义,一一吻合。《隋唐志》皆云子贡作,非其实矣。其文纵横曼衍,与《吴越春秋》相类,而博丽奥衍则过之。中如《计倪内经》军气之类,多杂术数家言。皆汉人专门之学,非后来所能依托也。此本与《吴越春秋》皆大德丙午绍兴路所刊。卷末一跋,诸本所无。惟申明复仇之义,不著姓名。详其词意,或南宋人所题耶?郑明选《秕言》引《文选·七命》注引《越绝书》:大翼一艘十丈,中翼九丈六尺,小翼九丈。又称王鏊《震泽长语》引《越绝书》,风起震方云云。
谓今本皆无此语,疑更有全书,惜未之见。案《崇文总目》称《越绝书》旧有内记八、外传十七。今文题阙舛,裁二十篇。是此书在北宋之初已佚五篇。选注所引盖佚篇之文,王鏊所称亦他书所引佚篇之文。以为此本之外更有全书,则明选误矣。别有《续越绝书》二卷,上卷曰《内传本事》、《吴内传》、《德序记》、《子游内经外传》、《越绝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