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校园到职场-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多少有点逆来顺受的味道。所以我一直评价自己是一个不太有出息的人。但是,这种逆来顺受,却让我能够努力静下心来,面对现实,在普通的生活当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而有了许多的感悟和长进。
其实,我们很难说哪一种生活态度就一定是好的或不好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真正心甘情愿去接受自己选择的生活态度给自己带来的一切――好的以及不好的,你所希望的和不希望的结果。
后来懂了更多的历史之后,我理解了新中国那时的体制设置的根本原因――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工业化。这是经历了西方帝国主义上百年的欺辱以后,新中国领导人最强烈的愿望之一。1949年蒋介石把中国能搬走的财富大都运到了台湾,有人说那是中国近代最为贫穷的时刻。在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积累和苏联的援助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中国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那黑褐色的面粉,就是一个直接的证明。几十年来我们不断有大量的作品去歌颂两弹一星的壮举,可是在老一辈作家之后好像很少有人去为农民们为共和国快速实现工业化而做出的默默贡献花费笔墨。我却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也就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付出的血汗,承受的艰辛。
那褐色的黑面,时常地提醒我,要自觉地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接受所谓的“精英”、“贵族”之类的说法,以“高人一等”自居去傲视他人;并且它告诉我,要尽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的优势,去为那些普通人的平等、尊严和幸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固然可以指责别人造成了我们无数的不如意,但是,那两年的农村生活,明白无误地告诉我,我每天吃的粮食,就是那些农民起早贪黑辛苦劳作而他们自己却无法充分享用的产出。他们正是我们所说的抽象的国家和民族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这些农民的汗水,让我永远也无法否认,是这个国家养育了我――尽管在我小的时候,吃得并不算好。
北京大学的潘维教授曾经说过:“是啊,认同祖国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那里面掺杂着无数个人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委屈与失望。是啊,家很丑陋,但那是我们自己的家。”
回首往事,我能够在刚刚懂一点事情的时候,有机会在中国的农村生活了两年,我感到实在是一段非常宝贵和值得珍视的经历。
小学老师的教益
从农村回到城里,我继续上小学。那个时候还是“*”当中。尽管教育界受到非常大的冲击,有许多后来认为非常荒唐的事情发生,可是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李秀云,却给了我非常有益的教诲。
李老师比我的父母要年轻,原来是在外地做水利工作。在我们家回城的时候,她刚刚结束两地分居,回到丈夫身边。我父母和她丈夫都在吉林工业大学工作,她则来到吉林工业大学的附属小学任教。
那个时候学校确实不太重视读书,我还记得有的班主任非常卖力地带领学生们去参与“批林批孔”等活动,“革命大批判”搞得红红火火,而把学生们的学习放在了次要位置上面。
李老师固然也要带领我们开展革命大批判,但是她对我们的学习抓得非常紧。
在我们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比较懂事了。在期中和期末考试结束的时候,李老师会用红纸,把我们的考试成绩排出次序张榜公布。我清晰地记得,在红纸上面写着:“比、学、赶、帮、超”几个大字。这个做法在当时“*”尚未结束的时候,倒也并没有引起什么非议。而李老师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当时在班上,她把我们这些学习好的同学与学习差一点的同学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放学后一起写家庭作业,所以我就经常要帮助学习差一点的同学。
在李老师的这种教育下,也因为我一直就学得比较好,而且生来心眼就比较直,所以我那时候没有培养出竞争意识,相反不论别人有什么问题,我都愿意尽力去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不只培养了我乐于助人的习惯,而且当我在给不同的同学反复讲解的过程中,我还锻炼出了出色的表达能力。以至于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对我说:“你是一个天生当老师的料,只要你懂的东西,你就能给别人讲明白。你为什么不愿意留下来当老师呢?”
人在小时候接受的一些灌输,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李老师给予我的互帮互爱的教育,影响我至今。
由于竞争意识的缺乏,进入社会以后我在很多人眼里成为了异类。可是,竞争难道不都是以自我利益为导向的吗?一个社会极力倡导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吗?没有竞争意识不等于不求上进。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取胜,而是要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只有看不清自己的人,才会以外在的目标为超越对象。
在小学的时候,我不止学得好,而且也敢想敢干。当时李老师很喜欢我这个特点。不过当我做过头了的时候,她毫不客气地教训了我一次。
1976年初夏,长春绿树成荫,凉爽宜人。暑期一到,我们将要结束小学的学业升入中学。当时我在吉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四班学习。我们班分成五个小组,我在第五组。大家将要分别去不同的中学上学。尽管小孩子还不太懂事,但是我们还是颇有些恋恋不舍,总觉得这是一个大的变化。我们小组的几个人商量,应该买些“纪念品”相互留个纪念。
但是,在那个年代,家中都不富裕,家长是不会给这笔钱的。我们就开动脑筋想着如何弄些钱。一个同学讲,在他住的“五八”楼的后面,有一个菜窖,是用铁架子盖的,我们可以把铁架子挖出来卖了。在东北,几乎家家在冬天都要挖一个菜窖,用于储存过冬的蔬菜,到开春以后,一般就废弃了,秋天时再挖新的。而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卖废品几乎是工资以外的唯一的挣钱方式。
中午放学后,我们过去“侦察”了一番,发现那个菜窖的顶棚已经开始坍塌,铁架的一部分裸露在外。看那个架子的大小,应该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决定立即采取行动。
第二天,一个同学借来了一辆手推车。为了不引起麻烦,我们在大人们午休的时候把铁架子挖了出来,推到了三四公里远、大学校园外的废品收购站卖掉。用这笔钱,我们给小组的每一个人买了一个带彩色图画插页的小塑料皮的笔记本,并写下了幼稚但很亲切的留言和祝福。
很快班主任李秀云老师就听说了这件事,可能是其他小组的同学告了密。她勃然大怒。因为我是组内唯一的班干部,她把我叫到办公室:“小小年纪,竟然敢做这种事情,自己去弄钱。”
钱在当时多少还是带有“罪恶”的东西,尽管大家都离不开它。我们这批笔记本,以及还剩下的钱,全都被她没收了。不过她最后也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的家长,而是不了了之,没有让我们太难堪。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挣钱”,可惜都被老师没收了。快乐无忧的小学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头脑开窍
在1979年的暑期,一件小事对我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天我去我的同班同学程昀家中玩。碰巧他正在南京大学读书的二哥程昕放假在家。当时我们的学习压力在逐渐地增加,大家都热衷于探讨学习方法。而当时最流行的,就是至今依然广为采纳、把学生搞得疲惫不堪的题海战术,以便在考试的时候,考题的类型尽可能是自己已经熟悉的。
在直觉上,我对这种做法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我觉得靠这种方法取得好的成绩,实在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这算不上什么有用的本事,费时费力对以后却没有什么益处。当然,这种排斥,也有我自己懒惰的原因,有一点希望投机取巧的味道。
那个时候,年轻的在校大学生还非常稀少。一见到程昕,我心中自然充满了初中生对大学生的崇拜,很认真地向他请教,到底应该如何学习才是正确的方法。
程昕给我的回答非常简单。他告诉我,拼命地大量作练习题,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式。真正重要的是每做完一道练习题后,能够认真地总结一下,从中总结和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以指导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每一道练习题才没有白做。听罢他的见解,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认可。他的观点太对我的胃口了。从那个时候起,我便开始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
如果说我有什么天生的优点的话,认准一个道理就一条路走到黑,可能是唯一的优点。这可以被解释成顽强,也可以被称为愚蠢。我曾经开玩笑地说:“我是那种撞了南墙,不是把我自己撞死便是把墙撞塌的人。”幸好到今天我还活着。
每做完一道题,特别是那些费了不少劲才解出来的题,都能总结出一点方法性的东西,这件事情做起来远远比说起来要难得多。这个过程颇有点像是参禅。可以意会,很难言传。而且路程漫长,过程枯燥,长期看不到效果,也没什么神仙能告诉你什么时候你的努力才会开花结果。
开始的时候,我费了很大的脑筋才总结出的那一点名堂,过后再看,简直一钱不值。可是我认准了这条路,便不断地努力坚持。从就事论事的总结,慢慢地体会到了触类旁通的快乐。后来我们上课开始学习哲学,这对我的总结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帮助我开始认识理解一些更一般性的规律和方法。
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终于迎来了“量变到质变”的突破。经过了两年的思考训练,我的头脑突然像开了窍一样。有一阵,几乎每一天都有让我欣喜的感悟和收获。老师或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这种训练,不仅对我的理科课程有帮助,对政治课也帮助很大。政治课的考试,除开基本的概念外,分析类型的考题,我基本不用去背相关的内容,靠自己的分析能力就能解题。乃至于在高考前夕,我的母亲看我根本就不大背政治,便找到了我的政治课老师李杰,希望他管管我。可是李杰老师告诉我母亲:“你儿子不用背,他会分析。”结果高考的时候,我的政治课成绩远高于我的语文成绩。
这种热衷于培养自己分析能力的做法,也给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不过这是后话了。
回首中学时期,这种分析能力的训练,是我最大的收获之一。这种能力的获得,使得我养成了一个自然的习惯,就是不断地从实际工作中,去学习、总结、认识各种规律性的东西。它使得我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做事,而是能够面对新的问题,寻找新的规律和方法。它有效地提高了我应对新挑战的能力。
日后在工作中,几乎每次面对不熟悉的问题和挑战时,我基本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这与我当初的这种分析能力的训练,是有直接关系的。
由于受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天生的懒惰等原因,我们常常幻想能够在自己的人生路程中,遇到“高手”指点,在“面授机宜”的时候,学到千古不传的“秘籍”,从而能够瞬间“脱胎换骨”,一步登天。
其实,世间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大都非常简单,学到这些道理并不一定需要“高人”传授。这些道理对于我们能否发挥作用,根本上在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