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活的艺术-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个实相也清晰了。任何执着“这是我,这是我的”的努力,终将导致不快乐,因为所执着的东西或是这个“我”迟早都会消逝。而执着于任何无常、短暂、幻想、以及不可控制的东西都是苦。我们了解这一切,不是因为别人如此告诉我们,而是藉着观察自己身上的感受,我们亲身体验这些实相。

平等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不快乐?如何远离痛苦呢?只要不起习性反应地观察:不要对任何一种体验,生起附着或排斥之心,只是以一颗平等、平衡的心客观地观察每个现象。

这听起来相当容易,做起来却不然。假设我们打算坐一小时,却在十分钟后膝盖就疼痛不已,我们会怎么样?我们会立刻对这疼痛产生厌恶,希望它快点走开。但是它非但不走开,反而痛得更厉害。于是,肉体的疼痛变成心理的,而带来更大的痛苦。

如果我们能以片刻的时间只观察肉体上的疼痛;或者,暂时脱离“这是我的痛,是我觉得痛”的错觉;或者像医生检查病人的疼痛一样,客观地检查这感受,我们就可以体验到,“痛”的本身是多变的,它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每一刻都在变化、消失、再生、再灭。

当我们借由亲身体验,了解这道理之后,痛苦就再也不能击倒我们、控制我们。也许它很快就消逝,或者仍旧徘徊不去,但是都无关紧要。因为我们已经学会了以不执着的心来观察它,不会再因这些痛苦而受罪。

解脱之道

借着培养觉知与维持平等心,我们得以从苦中解脱。苦的起因在于对自身实相的无知。在这种无知的黑暗中,心对每一种感受生起好恶、贪瞋的反应。而每个这样的反应,现在都在制造痛苦,同时也种下未来痛苦的种子。

如何才能打断这种因果之链呢?过去,由于我们在无明中的作为,使得生命开始转动,身心的变迁也随之开始。那么,是不是自杀就能终止呢?不,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在自杀的刹那,心中充满了痛苦及瞋恨,无论来生变成什么,心中仍旧充满痛苦,这样的作法是不可能带来快乐的。

生命既已开始,就无法从中逃脱,那么是不是该摧毁感官经验的六根呢?我们可以挖眼、割舌、削鼻、切耳,但是要如何毁身、灭心呢?更何况毁身、灭心就等于自杀,而自杀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毁灭一切声音、影像等六根的对象(六尘)不就好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宇宙间充满无穷尽的事物,我们决不可能将它们一一消灭。只要六根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会与相对应的六尘产生接触;只要一有接触,就一定会有“感受”生起。

这正是苦的因果之链可以被打破的地方。“感受”就是那关键性的一环。只要“感受”一起,好恶就随之而来。这些短暂的、无意识的好恶反应,立刻会被扩大、增强为强烈的贪与瞋,最后变成执取,令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充满痛苦。我们一而再、再而三、机械性地重复这个过程,变成一种盲目的习惯。

藉着内观的练习,我们培养出觉知每个感受,并且也培养平等心;我们不生起习性反应,只是冷静地检视感受,不起好恶之心,不带贪爱、瞋恨、或执着。对每个感受,都不再产生新的习性反应,而是产生智慧与洞见:“它是无常的,一定会生起灭去”。

当因果之链被打破,痛苦也就止息。不再生起新的贪爱、瞋恨的反应,苦的起因也就消失了。苦的起因是心念的行为(业),也就是贪爱、瞋恨的盲目反应。心能对各种感受念念分明,并且保持平等心,就不会再起贪爱、瞋恨的反应。苦的起因不再出现,我们也就自然停止为自己造苦了。

佛陀曾说:

诸行都是无常。若能洞见此理,
即能远离苦厄,此乃净心之道。(注六)

“行”(sankhara)是个很广大的字。心的盲目反应称为“行”,而这种习性反应的后果,也叫做“行”;有其因,必有其果。我们在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其实都是自己的内心反应所遭致的结果。因此,最广义地说,“行”是指在这习性反应的世界上,一切被创造、被组合、被形成的东西。因此,“诸行无常”是说:无论是身体上的感受,或是心理的变化,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幻无常的。当我们借着“内观”的修行,以修慧来观察这个真理时,苦就止息了,因为我们已经远离苦的起因。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放弃了贪爱、瞋恨的习惯。这就是解脱之道。

关键点就在于学会如何不起习性反应,如何不去制造新的“行”。通常感受一生起,好恶就随之而来。如果我们缺乏觉知,在这瞬间,习性反应就会在心中一再重现、一再增强,而成为贪爱或瞋恨,最后化为一股强烈的情绪,支配我们的意识。我们被那情绪所控制,无法做出任何正确的判断。结果就做出有害的言行,伤害自己和他人。我们为自己制造痛苦,只因为一时的盲目反应,让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都痛苦不堪。

但是如果在习性反应开始的那一刻,我们能对自己的感受念念分明,我们就可以做主,不让任何习性反应发生或增强。我们只去观察感受,而不起喜欢或讨厌的反应。如此一来,感受就无法发展成贪爱或瞋恨,也就无法成为占据我们内心的强烈情绪;它只是生起继而逝去。心始终保持安稳平静。我们不仅现在快乐,并能预期未来也会快乐,因为我们不会对感受起习性反应。

这种不起习性反应的能力是非常可贵的。当我们能觉知到身体上的感受,同时又能保持平等心,在那一刻,心就得到自在解脱。刚开始内观时,这种自在可能只偶尔发生,其它的时候,心还是照着习惯对感受起习性反应,导致贪、瞋和苦的循环,但是经由不断的练习,短暂的片刻,会变成几秒、几分钟,直致最后,习性反应的老习惯便会被打破,而心能始终念念分明地保持安详,这就是止息烦恼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如何止息自己痛苦的方法。


问题与回答

问:为什么我们观照全身时必须依一定的先后次序来移动注意力?
答:因为你们正在探索身心的整体实相。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们必须培养一种能力,以便能感觉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不应该有任何的感觉是空白的。而你们也必须发展出能观察所有各种感受的能力。佛陀描述这个练习方法:“在身体的每一处,只要是体内有生命的部位,每个人都能经验到各种感受。”(注七)假使你让你的专注力随意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从一个感受跳到另一个感受,很自然地,你的注意力就只会停留在有较强烈感受的部位,而忽略了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此你将不能学到如何观察细微、不明显的感受。你的观察力将只是局部的、不完全的、表面的。因此,一定要有次序地移动注意力。

问: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感受不是想象出来的呢?
答:你可以自己做测试。假使你不能确定你所感觉到的感受是真的,你可以给自己两、三个指令、自我暗示。假如你发现感受可以依照指令而改变的话,那么你就知道,这些感受不是真的。在这种情形下,你要马上放弃整个体验,重新来过,先用一段时间来观察呼吸。如果你发现你没有办法控制你的感受,你的感受并不会因你的意志而改变,那么就不要再怀疑,而应该相信这种体验是真实的。

问:假如这些感受是真实的,为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不到呢?
答:在潜意识的层次上你有感觉到的。虽然在意识的层次没有觉察到,但是在每分每秒中,潜意识能感觉到身体的各种感受,而且生起习性反应。这个过程,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进行着。经由内观的练习,你可以打破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隔阂。你变得能觉察到身心结构内所发生的每件事,也能觉察到你所经验到的每件事。

问:刻意让自己去感觉身体上的疼痛--这听起来好像是自虐狂。
答:假如你只被要求去体验疼痛,那么那确实是自虐狂。但是现在是要你们客观地观察疼痛。当你只是观察而不起任何习性反应,很自然地,你的心就会开始穿透疼痛的表面实相,而进入细微的实相,也就是瞬间生起又消失的振动。当你能经验到那个微细的实相,疼痛就不能主宰你了。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就从疼痛中解脱出来了。

问:但是,疼痛可能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身体某部位的血液供应已被切断。若忽视这种信号,是明智的吗?
答:我们早已发现这种练习并不会带来伤害;假使会的话,我们就不会推荐它了。成千上万的人都曾经练习过这个技巧。我从没有听说过有任何人,在适当的练习下,会伤害到自己。一般常见的经验是,身体会变得越来越柔弱、有弹性,当你们学会以平衡的心去面对它时,疼痛就会消退。

问:要练习内观,是否可以经由观察六种感官(六根)中的任何一种,例如,观察眼睛与影像的接触,或耳朵与声音的接触?
答:当然可以。但是那种观察仍然要有对感受的觉知。每当六个感官中的任何一个产生接触时--眼、耳、鼻、舌、身、意--就会产生一种感受,假使你没有觉察到感受的存在,你就错过了习性反应开始产生的关键点。就大部分情形而言,感官的接触只是间歇性的。有时候,你的耳朵会听到声音,有时候听不到。然而,在最深的层次上,每分每秒都有心与身的接触,不断地生起感受。正因为如此,观察感受是经验无常这个事实最容易、最鲜明的方法。你在企图用其他感官观察之前,应当先熟练此法。

问:假如我们只是就所发生的每件事,如实地接受与观察,怎么会有进步呢?
答:进步的评量是要根据你是否培养平等心而定。除了平等心,你没有其它实在的选择,因为你不能改变感受,也不能制造感受。有什么感受,就是什么感受,也许是愉悦的,也许是不愉悦的;也许是这类的,也许是那类的。但是假如你一直保持平等心,你确实在法的路上会有进步。你已经打破了生起习性反应的旧习性。

问:你所谈的是指课程禅修时,但是怎么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呢?
答:当日常生活中有问题产生的时候,花一点时间,以平衡的心去观察自己的感受。心是冷静与平衡的时候,不管做什么决定,都是好的。心不平衡的时候,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只不过是一种习性反应。你必须学会把生活中的反应模式,有负面的习性反应改为正面的行动。

问:如此说来,假如你没有生气或苛求,而你看得出有些事情是可以用较好的方式来做不同的尝试,你就可以勇往直前表现出来?
答:是的,你必须有所行动。生活就是要有所行动;你不应该变得懒散不动。但是要用一颗平衡的心来采取行动。

问:今天我感觉身体某一个迟钝部位,当感受出现时,我的心为之一震,那种感觉就像打了一支全垒打。我听到自己内心在大叫“好棒喔!”然后我想到:“喔,不,我不该有这样的习性反应。”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我怀疑我怎么可能去看棒球或足球比赛,而不产生任何习性反应?
答:你会有正面的行动。即使看足球比赛时,你也会有正面的行动。但不是起习性反应,你会发现你真正地在享受一场球赛。伴随习性反应的压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