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底捞你学不会-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员工当人对待:海底捞你学不会》


序 我写海底捞(1)

2009年,海底捞的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发表后,几个出版社相继约我写一本海底捞的书。可是我对写海底捞的书实在没把握,加之又忙,就一一回绝了。

2010年初,我的老朋友《中国企业家》特刊部主任边杰,带着《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辑李岷特地到北大找我。

我动心了,给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打电话,要写这本书。

张勇很犹豫,他说:“海底捞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出一本书,怕吹过了。”

我说:“你再想想,我过些天给你电话。”

第二次电话,张勇同意了,但他提出三个条件。他说:“黄老师,第一,要写就写一个真的海底捞。要把海底捞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问题与困惑都展现出来;只要是真实的,我不介意。第二,写海底捞的书,我可不给你钱。第三,你写完了,我不审稿。”

我说:“好。”

于是,《中国企业家》给我派出大记者孙雅男小姐,一路陪我访谈,帮我整理资料。8个月后,这本书交给了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真难写。

张勇不仅把海底捞向我全面敞开,让我采访了海底捞的所有高管,还让我进入了他的家庭和他的过去;再加上他那一句“我不审稿”,就更让我的笔格外纠结。写这本书,我领教到被人充分信任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太沉重。其实,这就是张勇管人的方法,我着实地被他“管”了一次。

这本书完稿后,我开始嘀咕:是不是让张勇看看?万一我有什么地方写得失实或不对,给张勇和海底捞造成不好的影响怎么办?后来,我忍住了。原因是:这是我的书,是我看海底捞的视角。世界是个万花筒,海底捞也是一个万花筒,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图案就不应该相同。

因此,本书如果对张勇或书中所有我提名或未提名的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在此事先道歉。

写这本书的第二个难点是技术上的,按什么形式写?按小说写,写了三万字,就写不下去了。按报告文学写,开个头也卡住了。从企业管理研究的角度写,还是不行。折腾三个月,真难受!最后是对写作一窍不通的老妈,一句话让我定下了神。我带79岁的妈妈去吃海底捞。老太太吃完后,出门说了一句,“这些农村的孩子真让人感动!”

对,就把海底捞这些让我感动的事情写出来,管他什么文体!于是,就有了这本62篇短文组成的四不像。

这本书面市,我首先要感谢张勇。他让我进入了他的世界,并让我肆无忌惮地探索!

感谢张勇的母亲孙佳素,张勇的太太舒萍,这两位对张勇最重要的女人都向我敞开了她们的心扉。

感谢张勇儿时的邻居詹荣祥婆婆一家,他们让我对张勇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感谢张勇年轻时代的死党和同学——同他一起创建海底捞的施永红,他的坦诚、大度和忍让,让我感动。

感谢张勇年轻时代的死党和同学——至今在海底捞当采购大主管的杨滨,他让我这个55岁的,自以为知道人是怎么回事的人,对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感谢杨小丽这位四川女人——海底捞的唯一副总经理,她的故事让我太太哭了三次。

感谢袁华强,海底捞北京大区的总经理,是他让我开始产生研究海底捞的兴趣。

感谢海底捞的财务总监苟轶群,这家农民工为主体的企业中最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的思维和逻辑让我新鲜。

序 我写海底捞(2)

感谢海底捞工程主管陈勇、小区经理谢英和林忆,还有店长谢张华和朱银花等等,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让我对海底捞不断产生新的认识

我还要感谢所有在餐桌上为我提供服务的海底捞服务员,每次吃饭,我的问题都会让他们烦不胜烦。

另外,我在书中引用了很多海底捞公司内刊上刊登的故事,在此我向这些故事的撰写人和提供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过去9年听过我课的学生们,他们不仅给我提供了一个讲台,而且逼着我把中国商场实战案例课讲好。为了寻找更好的案例素材,我盯上了海底捞。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太太,她对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把了第一道关。如果哪篇文章没有让她感动,我就要重新琢磨;如果让她哭了,我就放心了。

第一次融资

混了个技校毕业的张勇,被分配到他爸爸当厨师的四川国营拖拉机厂。可是这个学电焊的技校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电焊工作都不会干,成了车间游手好闲的“刺头”。好在这个刺头并不惹是生非,只不过早来晚走和经常旷工罢了。

然而游手好闲,兼爱读书看报的张勇没有闲着,他时刻关注着周围和新闻里的国家大事和商业信息。

1990年他家住的大杂院里,已经出现了当时中国的第一批富人——个体户。詹婆婆家就在张勇家隔壁,她丈夫有一手祖传做熏鹅的手艺,詹婆婆一家做起了熏鹅生意。大杂院里充斥着熏鹅的飘香和洗鹅的恶臭。张勇不仅经常可以品尝那些卖剩下的熏鹅美味,更被熏鹅生意为这家邻居带来的生活变化感到惊奇。詹婆婆家很快成为当时简阳少有的万元户,而此时张勇每月的工资仅90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勇看到了希望。

做什么生意?卖熏鹅显然不是张勇所向往的,因为太没有技术含量。满腹经纶的张勇岂能看得上饮食业!于是,张勇开始四处寻找生意机会。终于,他捕捉到第一个商机,他去成都的时候,看到很多人玩一种“压大小”的扑克机游戏。看到一大堆人围着一台机器,争先恐后往上压钱,张勇眼睛亮了,就做这个生意!买一台,放到简阳,每天的钱就会花花进来。可是去哪里买扑克机呢?那可是赌博用具,不会公开销售的。

张勇发挥了他的强项——看报纸,从报纸上找信息。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参考消息》报的接缝处,发现了扑克机的广告。于是,他在成都走街串巷,明察暗访找到了一个非法卖扑克机的人。

那是一个一头长发,野鹤仙游的福建人。他对这个21岁来自简阳的小伙子充满好奇,因为买这种扑克机的人几乎都是道中人,而且都要经过熟人介绍。

张勇问:“多少钱?”

福建人说:“要6000。”

张勇倒吸一口冷气,说:“没想到这么贵!”

其实跟同龄人比,张勇在当时是有钱人。因为张勇知道任何生意都要本钱,从他上班第一个月起,工资每月全数交给母亲攒着。一般年轻人上班赚钱了,总要买点新衣服,可是一心想做大事的张勇,上班后,居然还穿带补丁的裤子,这在当时的确有些寒酸和与众不同。张勇工作两年攒了整整2000元。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钱。

显然,福建人是个老练的生意人。他对张勇说:“小伙子,我觉得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因此,卖你5000元。”

序 我写海底捞(3)

20多年后,张勇跟我谈起此事时仍不无奇怪地说:“那个人居然说我能成大事!”

由此可见,要做大事已成为张勇的信仰。尽管他今天已成为一万多名员工的老板,他还要从宿命论里寻找依据。他对那位忘年交——旅店经理——对他的印象记得如此深刻,说明的也是同一个问题。

心理学认为正常人都自恋,人对自己的成功,会更多地从努力和基因方面寻找答案;而对别人的成功,则会更多用机遇和背景给予解释。

没人不喜欢夸奖,更何况一个21岁的青年。

再加上,人家给便宜了1000元!这可是张勇一年的工资。

对那位如此看重自己,并给了优惠的福建人,他满怀感激地说:“你等着,我回去借钱。”

回到简阳,张勇从妈妈那里取出自己的2000元积蓄,再加上家里仅有的1600元,还差1400元。此时,一个帮助爸爸打理杂货店的中学同班同学,听说张勇的商业计划和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从爸爸杂货店的钱箱里偷出一沓钱。俩人跑到房后一查,是600元。事后证明,这是一笔最具风险精神的“风险投资”。

可是距离福建人的5000元,还差800元?

张勇身边的有钱人只有卖熏鹅的詹婆婆了。他找到詹婆婆说:“我要做生意,差一点钱,能不能借我?”

詹婆婆问:“差多少?”

“800元。。”张勇说。

买烤鹅的詹婆婆居然没有问张勇他爸妈知道吗,便爽快地借给张勇800元。

在那个年代,800元不是一个小数。詹婆婆这么轻松地将钱借给嘴上没长毛的张勇,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我问张勇这位詹婆婆还在吗?他说:“还在,而且就在成都。”于是,我见到了这位詹婆婆,

20多年了,詹婆婆一家居然还在卖烤鹅,而且仍然是在四川街边那种路边店里卖。

我问已经是65岁的詹婆婆,张勇当时向你借钱,你问没问他做什么生意?詹婆婆说:“好像问了,记不太清了。对了,张勇说要做什么游戏机生意,我也不懂,就把钱借给他了。”

我又问:“那你问没问张勇,你爸妈知道吗?”

詹婆婆说:“没有问,问他们干吗?我知道张勇不会乱来。再说我们两家关系很好,他们家有时月末钱不够,也经常向我借。这件事很多年后,他爸妈才知道。”

“那你没想过张勇做生意失败,还不上你的钱?”我又问。

爽快的詹婆婆哈哈大笑地说:“没想过。”接着又说:“还不上,就还不上吧!”

后面这句话,我估计是现在的詹婆婆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前面那句“没想过”倒可能是詹婆婆20多年前的直觉。詹婆婆是退休后才做烤鹅生意的,她退休前也是小学老师。可能这个阅孩无数的詹婆婆,真是很早就看出张勇的出类拔萃。否则,一个21岁的人在她那儿怎么就有那么大的信用?

我跟詹婆婆说:“你这800元,差点让张勇成为简阳赌场老板。”

两次“流产”的生意

张勇没能进入博采行业,要感谢一伙四川骗子。

那时还没有100元面额的人民币,5000元好厚一摞。张勇用一个铝饭盒把钱密密实实地装好。那个借给他600元的同学,为了保护张勇的5000元钱,也为了参与创办简阳第一间赌场的伟业,跟着张勇一起坐上了去成都的长途汽车。

车开开停停,一路客上客下。其间,上来一位藏族同胞。这位藏民不经意地露出腕上一块金表,引起周围旅客的惊奇和欣赏。那个年代金表是很少见的东西,旅客中有人说,他知道这个藏民来自的那个地区。那里家家都养了很多牛和羊,很有钱。于是有人问:这块表值多少钱?有人说

序 我写海底捞(4)

2000,有的说3000。这时藏民开口了:“这块表2400元买的,我太太在成都住院,我走得急,钱没带够。如果谁能给我1200,我就把表卖了。”

于是,很多人开始同藏民讨价还价,憨厚的藏民死活不让价。

世界上什么人容易上当?

想占便宜的人。

世界上什么人容易亏钱?

想发财又有钱的人。

此时,那辆车上的张勇,这两样全占了!经常读书看报的张勇知道黄金值钱,他同“风险投资”伙伴商量一下,那么大块金表如果是真的,价值肯定超过1200!

“风险投资家”急于想在“领袖”面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