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机变诡异的中国古代权术-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宦官得以专权,首先得力于皇帝的信任。历代的皇帝都认为,宦官孑然一身,在社会和朝廷中缺乏权力基础,他们只有依附于皇帝,忠心耿耿地为皇帝服务,成为皇帝的奴才和心腹,才能长保富贵。但宦官专权除了皇帝的信任,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也为其提供了重要条件。皇帝为了利用他们加强皇权,常常让他们直接干预朝政,担任一定的职务。宦官控制了国家政权中枢的某个重要环节,这就从制度上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如东汉的宦官具有“传发书奏”、“省尚书事”的权力。所谓“传发书奏”,就是朝廷的机要文书,皇帝的诏令、谕旨,朝中大臣以及地方的上书、奏章,均由其上传下达。所谓“省尚书事”,就是处理朝政。这两个方面都是国家政权的枢机与核心,宦官控制了它们,实际上也就控制了国家政权。唐朝的宦官担任“四贵”,不仅控制了国家政权,而且还控制了军权。明代的宦官拥有“批红”和票拟圣旨之权。他们在皇帝和政府之间承担了传达疏通的重责,这是中央枢机政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既然由宦官控制了,他们也就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机密,控制了最高权力。因为他们在向皇帝览读文件的过程中,即可应皇帝的咨询提供意见,或主动进言,从而对皇帝的决策产生影响;他们更可用传达、疏通文件之权上下其手,塞进私货,蒙蔽皇帝,专断朝政。另外,从东汉开始,宦官就掌握了军队,特别是掌握了朝廷禁军,这更是宦官专权的重要条件。
  不论是外戚政治还是宦官专权,都是皇帝控制朝政、制驭大臣的产物,是统治权术在制度上的反映。但是外戚和宦官的权力达到一定程度和规模以后,就走向了皇权的反面,成为皇权的异化物,反过来凌驾于皇权之上,操纵皇权,甚至对皇帝自身的生杀予夺都操于外戚和宦官之手。西汉初年的吕氏,汉宣帝时的霍氏,汉末的王氏,东汉时期的窦氏、梁氏、何氏,两晋时期的杨氏、王氏、谢氏、庾氏,北周的杨氏,唐朝的杨氏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专擅朝政的外戚。历史上的宦官之祸以东汉、唐朝和明朝最为突出。一个王朝到了这种时候,往往也就是极其腐败的时候,改朝换代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齐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丧失人伦的衣冠禽兽,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使齐国政治潜藏着极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机。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驰向通往莒国的大道,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他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瞒过了管仲。然后他们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鲁国军队见小白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齐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若不应允,即兴兵伐鲁。鲁国弱小,只得照办,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捆绑起来,装入囚车,送回齐国。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泰然处之。哪知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当然,即使是在和平时期,对人才的任用也不应该求全责备。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求全责备,那就没有人才可用了。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楚庄王有一次举行晚宴,招待百官大臣,由他的爱妃亲自给大家斟酒。正当大家吃得酒酣耳热时,突然吹来一阵风,把所有的灯烛都吹熄了。在黑暗之中,不知是谁伸手捏了一下王妃的手,王妃顺手扯下了这人的冠缨,要楚庄王追查没有冠缨的大臣。楚庄王认为,酒后失态,此乃人之常情,若因此而查处,不仅败了宴会的兴致,而且会伤害国士之心。不一会儿,灯烛重新点上,楚庄王宣布道:“今日群贤齐集,寡人十分开心,请各位在宴会上勿拘礼节,现在大家都把冠缨摘下,我们就来一个绝缨之宴吧。”说完就首先把自己的冠缨摘了下来。满朝文武将官纷纷摘下冠缨,宴会极欢而散。几年之后,楚国在与晋国的一次大战中,楚庄王身处险境。正当危急之时,有一位军官表现得十分神勇,舍命救出楚庄王。楚庄王要重赏他,并问他何以如此神勇。这位军官回答道:“陛下,我就是当年绝缨会上那个失去冠缨的人啊。”
  两个鸡蛋与“用人如器”
  战国时期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卫侯征询臣下的意见,请他们推荐能够统兵御敌的将才。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这个人很有军事才干,可以担当重任。可是卫侯却摇着头说:“我知道他是一个将才,但我听说他在向老百姓征收田税时,曾经随手拿过人家两个鸡蛋,像这种爱贪小便宜的人,怎么能任他为将。”子思不同意卫侯的人才观,他对卫侯说:“圣明的君主用人,就好比匠人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合抱之木虽死,但匠人绝不会把这棵大树全部丢弃。现在正是诸侯争霸的时期,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亡。我国地小兵少,屡遭外侮,正当广集人才之时,怎么能因为两个鸡蛋的区区小事就舍弃一位大将呢?”卫侯觉得子思讲得很有道理,便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起用苟变为将。
  “用人如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理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一次鲁国季氏的家臣仲弓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对于官吏要善于引导,赦免他们的小过失,选拔贤明的人才。可见孔子也主张“赦小过”,并把这一点作为为政的一条原则。我国古代的学者和政治家大都懂得这个道理,提出过许多类似的论述。《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为政者对于下级过于苛求,就不可能真正得到人才。西汉著名的学者刘向在《说苑·政理》中指出:“成大功者不小苛。”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不苛求小过。东汉陈宠也说:“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曹操为了网罗人才,曾发布过一道《敕有司取士无废偏短令》,其中指出:“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徵上疏太宗说:“若任以大官,求其细过,刀笔之吏,顺旨成风,舞文弄法,曲成其罪。自陈也,则以为心不伏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进退维谷,莫能自明,则苟求免祸,矫伪成俗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司马光也认为:“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清朝雍正皇帝也深得这一用人之道的真谛,他说:“赦小过,举贤才,为政之体当如是也。”
  武则天像武则天在用人上也是颇具权谋的。她在做唐太宗的才人时,唐太宗有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暴烈异常,无人能制伏。武则天对唐太宗说:“我能制伏它,但要有三件器物:一是铁鞭,二是铁挝,三是匕首。我先用铁鞭打它,若不服,就用铁挝打它的头,若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后来在她执政的半个世纪里,她就是用这种制伏烈马的方法,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为自己效力。武则天对官吏的使用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使用酷吏。武则天为了镇压李唐旧臣的反抗,擢用以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为首的23个酷吏,专门办理谋反案件。在她的指示下,他们罗织罪名,制造出许多极其可怕的刑具,先后诛杀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大臣数百家,刺史、郎将以下官吏不计其数。酷吏滥杀无辜,造成朝廷人人自危。从这时起,武则天就杀一些酷吏来缓解紧张的气氛。她称帝以后,又杀索元礼、来俊臣,流放周兴到岭南,表示滥杀之罪在此三人。她还特别颁发诏书,历数来俊臣的罪行,并且加以灭族之罪,说是“以雪苍生之愤”。实际上酷吏都是秉承她的旨意行事的。
  二是放手招官。武则天为了获取广大庶族地主的支持,打破唐朝前期关陇士族独霸政权的局面,便广开仕途,放手招官。招官的方法有:一为自己举荐请求升官或做官。二为推举各种人才,让被举者试做某官。当时通过以上两种途径,未经考试而“起家至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三为吏部设员外官,授予权贵家的亲戚。四为改革科举考试中试卷管理办法,采用贡士考试试卷糊名的制度,使评卷人不能了解答卷者的姓名,有利于人才的公正选拔。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成殿考试贡士,由皇帝亲自录取,此为我国科举考试殿试之始。五为设立武举科,招收有武艺的人。武则天在广开仕途、放手招官的同时,又用严刑来控制官吏,一旦发现不称职的官,便将其革免或杀戮。故《资治通鉴》指出:“是时官爵易得而法网严峻,故人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
  三是控制亲近之人。武则天对于自己所亲近的人,既给他们高位重权,同时又严格地控制他们,不使他们权位过重。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在宰相中权力最大。同平章事之一的李昭德向武则天密言武承嗣权太重,恐积久难制。武则天立即采纳了李昭德的建议,免去了武承嗣的宰相职。武承嗣也诋毁李昭德,武则天说:“我任用李昭德,才觉得安心,他替我分劳,你怎能和他相比?”怀义和尚是武则天的内宠,恃势骄横,就连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怕他。有一天,宰相苏良嗣在宰相议事的朝堂遇见怀义,不觉大怒,令人拉下去,打了几十个嘴巴。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