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扬州八怪传-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书中自有颜如玉
  清代的乡试与会试均为每三年一次。板桥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中举,应当于翌年入京参加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癸丑会试。但是,雍正十一年,板桥并未北上,却滞居泰州。原因是不幸患了大疮,浑身动弹不得,只好栖居在小海的外祖父家。⑩兴化、泰州毗邻,同属里下河地区。小海在泰州之东,兴化之南,当是板桥自称“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的汪翊文之家。此年重九之日,他有一首《赠梅鉴和尚》的诗。他在海陵南山寺东南的弥陀庵盘桓,和相交十余年的老和尚重叙旧情。小庵如旧,十年前的“挑菜旧篮犹挂壁”,不同的是“种花新垅欲通池”,看来是误了考期了。参加会试的资格自然是保留了的,但是要待到丁巳之年(1737年),即等三年的时间。
  中举以后,板桥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一则仕途有望,愿意资助者日多,再则求书求画的酬金也日渐丰厚起来。不久前公诸于世的《扬州杂记卷》⑾,其中有一则说到板桥当日卖画收入情况。原文说:王澍、金农、李鱓、黄树谷、郑板桥、高凤翰六人,“皆以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以此知吾扬之重士也”。板桥即便岁入数百金,也比江村教书,一个月只得一两银子束修时富裕多了。自然这和板桥书艺画艺的精进有关,但“书中自有黄金屋”,身份一旦改变,社会声望与经济地位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了。板桥自述“四十外乃薄有名”,其实是中举后乃薄有名也。
  书中自有黄金屋,接着,戏剧性的变化出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了。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夫人过世,继娶郭夫人,但继娶之日不详。在板桥传世的诗文书信中,郭氏之面目模糊,远不如元配徐氏在板桥生活中所占位置之重要。描述结合过程最清晰的,要数爱妾饶五姑娘。这段故事生动地记在《杂记》中:
  扬州二月花时也。板桥居主晨起,由傍花邨过虹桥,直抵雷塘,问玉勾斜遗迹,去城盖十里许矣。
  玉勾斜这一带地方,板桥多次提及。为人代作的《平山宴集诗》云:“春风细雨雷塘路”,《广陵曲》中所说的“玉勾斜土化为烟,散入东风艳桃李”,都是指的这个地方,可见这处隋代埋葬香肌玉骨之所,板桥时常流连。板桥平日凭吊玉勾斜,该有伴人,如他的《赠张蕉衫》云:“淮南又遇张公子,酒满青山日己曛。携手玉勾斜畔去,西风同哭窃娘坟。”张生名达,客真州十余年,穷而能诗,他与板桥酒醉哭美女之坟,实在是一对痴情汉子。此时乡游,游伴为谁,很可能是板桥有意略去的。
  树木丛茂,居民渐少,遥望文杏一株,在围墙竹树之间。叩门迳之,徘徊花下,有一老媪,捧茶一瓯,延茅亭小坐。其壁间所贴,即板桥之词也。
  斯时板桥书法,已经遍及扬州乡里,可见文名已颇盛了。问曰:“识此人乎?”答曰:“闻其名,不识其人。”告曰:“板桥即我也。”媪大喜,走相呼曰:“女儿子起,女儿子起来,郑板桥先生在此也。”
  有一美人,呼之未出。老妇先是“大喜”,继而“走相呼”,可见板桥在士民中印象之深。不仅是文人,不仅是官场,而且是乡间老妪,而且是红粉佳人,可见板桥之影响已深入民间了。
  是刻已日上三竿矣,腹馁甚,媪具食。食罢,其女艳妆出,再称而谢曰:“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板桥许诺,即取淞江蜜色花笺、湖颖笔、紫端后砚,纤手磨墨,索板桥书。书毕,复题西江月一阙赠之,其诗曰:“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母女皆笑领词意。
  板桥道情十首,从雍正七年定稿,屡抹屡改,这时候已在扬州一带传抄,因为它写得通俗,十分脍炙人口。道情化用了唐人诗句,格调又十分高雅,能收雅俗共赏之妙。一首渔翁之曲,隐遁江湖,怡情山水,清疏淡雅,意境超越,可谓千古绝调。不仅当日红粉少女着了魔,一百余年来为之倾倒的代不乏人。板桥的这首“微雨”之词自属艳词,春晨的微雨初晴,窗外的鸟语花影,佳人的早睡慵起,梦里的朦胧情意,历历如绘。处处不着痕迹,处处在写姑娘,板桥实在是个才华横溢的风月场中的老手。母女“笑领词意”,说明老妪和姑娘都有一双慧眼,绝非俗物。
  问其姓,姓饶,问其年,十七岁矣。有五女,其四皆嫁,惟留此女为养老计,名五姑娘。又曰:“闻君失偶,何不纳此女为箕帚妾,亦不恶,且又慕君。”板桥曰:“仆寒士,何能得此丽人。”媪曰:“不求多金,但足养老妇人者可矣。”板桥许诺曰:“今年乙卯,来年丙辰计偕,后年丁巳,若成进士,必后年乃得归,能待我乎?”媪与女皆曰“能”,即以所赠词为订。
  侧面写出姑娘的一个“丽”字,也十分具体地写出订情的过程。所写内容,处处与板桥处境、身世相合,必非杜撰。再者,此记作于两人成亲十年之后,饶氏正在范县署中,倘作“小说家言”,必不会写出饶氏之家景情形。板桥是年43岁,常自述“貌寝丑”,一曲道情,一个丑男子轻易地就获得一位17岁的红粉知己,真是艳福不浅也。
  明年,板桥成进士,留京师。饶氏益贫,花钿服饰拆卖略尽,宅边有小园五亩亦售人。有富贾者,发七百金欲购五姑娘为妾,其母几动。女曰:“已与郑公约,背之不义。七百两亦有了时耳。不过一年,彼必归,请待之。”
  五姑娘之钟情如此。这是板桥既有爱怜复有敬重之笔。
  江西蓼州人程羽宸,过真州江上茶肆,见焦山对联云: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傍写板桥郑燮题。甚惊异,问何人,茶肆主人曰:“但至扬州问人,便知一切。”羽宸至扬州,问板桥在京,且知饶氏事,即以五百金为板桥聘资接饶氏。明年,板桥归,复以五百金为板桥纳妇之费。
  五姑娘的倾倒,因板桥之文学;徽商之倾倒,因板桥之书法。诗书画三而为一,是板桥之艺术魅力过人。板桥云:“余江湖落拓数十年,惟程三子骏奉千金为寿,一洗穷愁。羽宸是其表字。”诗云:“凡人开口易千金,毕竟千金结客心。自遇西江程子骏,扫开寒雾到如今。”可见感激之深。《杂记》最后还写到程羽宸:
  常从板桥游,索书画,板桥略不可意,不敢硬索也。
  羽宸年六十余,颇貌板桥,兄事之……
  板桥有《题程羽宸黄山诗卷》长诗一首,称赞程“赋诗数十篇,才思何阔朗”,称赞程“作记数千言,琐细传幽赏”。他虽未能一道同上黄山,但是十分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够同游,一了夙愿。
  饶氏成为板桥的爱妾,相随终生。后来在山东生一子。一说名为麟儿,但无确证。板桥嗣后在多首诗篇中出现饶氏的影子,形象都十分美丽。
  饶氏爱著红裙,楚楚动人:“小妇窃窥廊,红裙飏疏篱。
  黄精煨正熟,长跪奉进之。“(《赠梁魏金》)
  饶氏性情活泼,给板桥添不少乐趣:“闺中少妇,好乐无猜。”(《止足》)
  饶氏十分照顾板桥的身体:“小妇最怜消渴疾,玉盘红颗进冰桃。”(《燕京杂诗》)
  饶氏能陪板桥喝酒,以助雅兴:“小妇便为客,红袖对金尊。”
  饶氏太美了。她睡着了以后,板桥往往悄悄地看了又看:“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偷开绣帐看云鬓,擘断牙存拂蠹鱼。”(《怀扬州旧居》)
  六、秋葵石笋图
  会试和乡试,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相同的是也考三场,也考“四书”为题的八股,也考判、诏、诰、表,也考经、史、时务策之类。不同的是,会试在礼部举行,称礼闱;在阳春三月举行,称春闱。某些试题是圣上看过的,一旦高中,便是天子门生。应考的是各省举子,人才济济,竞争的对手多了,考试的总裁自然是朝中权贵,连十八房也都是京中名人。一旦自己的卷子被某某看中了,很可能从此脱颖而出。雍正十三年(1735年)这一年,郑板桥是过得十分紧张的。一切不必要的应酬都谢绝了,兴化老家不常回去,连扬州北郊情人家里也很少跑了,一个人躲到润州焦山潜心读书。
  润州在扬州对江,依山傍水,三面山峰含黛,逶迤万状。这里是吴头楚尾,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在这里实现过孙刘联合,南宋时韩世忠与梁红玉在这里抗过金兵。焦山是江中的小岛,岛上树木葱茏,所以又叫碧玉山。焦山还有一大特色,便是寺庙甚多,和江中另一处山岛金山相比,历来有“金山寺里山,焦山山里寺”之说。板桥常住的庵庙一处是自然庵,目前已是碑林陈列之地,还有一处别峰庵,倚山面江,佛堂以外,花树一庭,小斋三间,读书之余,可听涛声。读书之余,也免不了浮想连翩,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廿四日作《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用锐利的批判态度,对数千年来的数千百家的经、史、子、集做了一番审视。他从秦始皇烧书说起,认为有些书只有零碎道理,有些书是风云月露之辞,有些书为悖理伤道之作,有的书简而枯,有的书冗而杂,有的书该烧,有的书不烧自烧。他认为“终身读不尽,终身受用不尽”的书,只有四书、六经、左、史、庄、骚、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而已。这段评论太个性化、感情化了,笔者极为疑心这是雨中无事的酒后之作。不过,这是容易理解的,一则,板桥正在专攻八股,磨敲门之砖,再则,这是写给堂弟看的,光宗耀祖的重任就寄托在他们弟兄两人身上,因此指导读书不能不带有极大的功利作用。半月以后,他又有《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托其为自己购郝家庄墓地,“买以葬吾夫妇”。板桥是个极洒脱的人,现在关在荒山古庙里读书,如入囚笼,读书之余,免不了想入非非。一方面求仕进,一方面又想到身后大事,一方面打算日后娶妾,一方面又想到未来的入土为安。这两封信都可以看到一位放浪不羁的才人在科举制度桎梏下心如猿马。
  古庙读书,朝夕相见的只有和尚。他还写信给弟弟对和尚大大议论了一番,说是要尊重和尚,削去头发便是他,留起头发便是我。说和尚也有杀盗淫妄贪婪势利的,是佛之罪人,但是秀才也有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的,说是和尚不必骂秀才,秀才也不必骂和尚。古庙读书,有时也有朋友来,《诗钞》中有詠袁梅府送兰故事。“多情只有袁梅府,十日扁舟五去来”,这位袁公送的是秋兰,大概是知道板桥善于画兰竹的罢。板桥的诗未署年月,但从“秋兰一百八十箭,送与焦山石屋开”的字样看,可能便是雍正十三年罢。
  读书之余,板桥去过江村,去过润州的南郊。南郊冈峦起伏,绿树葱茏,其间有处招隐山,修竹溪泉,松林红叶,景色尤为恬静明洁。此山为东晋戴颙隐居处,也是梁代昭明太子读书处,山上留有读书台与增华阁。招隐山上的招隐寺,有“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之联。板桥往日游寺,和招隐的和尚交过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