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五经合集-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但自从进 人商品经济的时代,物质文明的诱惑日益渗透精神的领域后,这 种观点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代的读书 人已不可能完全清楚地分开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追求的界线。进 高档酒谈,穿名牌服装已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享受的问题,而转 化为一种精神方面的标记和象征。所以,范文澜式的“板凳要坐 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也好,陈景润式的追求“哥德巴赫猜 想”的精神也好,似乎都已被所谓“雅皮士”的追求所取代了。
  所谓“雅皮士”的追求,正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 既要立志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又要高档次的物质生活享受。
  这当然是孔圣人所不能同意的。
  ………………………………………………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 义的就行。”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人,可 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 以,孔子又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是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左一点右 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一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原文】
  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①,小人怀惠。”
  【注释】
  ①刑:法度。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 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读解】
  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律,小人却一心想看“三亩地,二头牛,老 婆、孩子、热炕头”。
  其实,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原本也不错,关键是要注意如下 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要因为田土,因为贪图实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 出有伤道德原则,触犯刑律的事情来。
  第二,不要因为贪恋田土,贪恋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放弃了对 仁道,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得好,也就对了。但如果处理得不好, 只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一心贪图实惠,唯利是图,那就见出君
  ………………………………………………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原文】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①放(fang):依据;根据。
  【译文】
  孔子说:“只根据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
  【读解】
  一个人算得太精,凡事都以自己能否获得利益为依据来进行 处理,唯利是图,最后必然是以招来怨恨而告终。
  因为,你算人家,人家也算你,大家都以能否获利为依据,而 一件事情、一桩生意的利总是有限的。馍馍只有那么大,你吃多 了,人家必然就吃少了;反过来也是一样,人家吃多了,给你留 下的也必然就少了。所以,一件事、一桩生意下来,总是有人怨 恨,不是你怨恨人家,就是人家怨恨你,结果总是以不愉快告终。
  这就是“时时刻刻忙算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的道理;也 就是“放于利而行,多怨”的原因所在
  ………………………………………………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②,求为可如③也。”
  【注释】
  ①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担任职 位的才能。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词“莫”而倒 装。③为可知:被别人知道的依据。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 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知道的本事”
  【读解】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 (《宪问》)
  而在另一个地方,他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把这句话又倒过来重复了一遍:
  “君子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卫灵 公》)
  加上《学而》篇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惧,不亦君子乎?”“不 患人之不己知,惹不知人也。”孔子真可以说是翻来覆去地说到这 个话题了。虽说《论语》是学生笔记,可能有重复之处,但既然 已经过编辑整理,依然有这多次出现,那就只有一种理解,就是 孔老夫子的确反复多次强调过这个话题,给学生留下异常深刻 的印象,以至于重复出现也不嫌累赘,而予以保留。
  问题在于,孔子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说这个话题呢? 这大概与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周游列国而“累累如丧家之 火”,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分不开。可以说,不被人知道, 不被人了解,这是他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不然的话,为 什么一向微言大义的圣人在这个问题上竞如此唠唠叨叨地说个不 停,听来总让人感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圣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开的药方 对于那些怀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确能起到强心镇静的作用 哩。
  更何况,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苦练内功, 增强才干总是不错的罢。
  ………………………………………………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原文】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①参;曾参。②贯;贯穿,贯通。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 “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读解】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 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 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 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 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 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 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我们今天在中小学生中开 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 道。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 现呢’?
  ………………………………………………
  义与利的选择
  【原文】
  子日:“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读解】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 把“义”与‘喇”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 可得兼的选择。
  你选择‘义”还是“利”呢?
  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直到 进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人们才发现,君子也要“不羞于言 利”,该做的贡献要做,该拿的钱也照样要拿。也就是既要“喻于 义”,也要“喻于利”。
  于是便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若干纠葛,若干不清,若 干的尴尬人做出若干的尴尬事。比如说“义演”还是‘利演”的 问题,劳动所得还是贪污受贿的问题,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问题是不是出在“利”这头猛兽一旦被释放出来,“义”就不 大招架得住呢?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放出 了魔鬼,人间就不得安宁。
  所以,圣人要把“义”与“利”分别开来,并用君子和小人 加以严格的界限。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义”而轻 “利”罢了。
  ………………………………………………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 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读解】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 子》第27章)与孔子这里的意思正好相同。好人固然可以成为我 们的老师,我们学习的榜样,坏人也可以成为我们对照自己的镜 子,我们的借鉴。
  在歌德那本著名的《浮士德》里,恶魔靡非斯特非勒斯就成 了浮士德博士追求真善美的引路人。他的助恶,他的阻碍向上,都 成了浮士德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刺激。善与恶,美与丑,积极 与消极就是这样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
  所以,宗教的精神总是要求我们既爱自己的老师,也爱自己 的敌人。而不仅仅是恨他,厌恶他。这里面的深刻含义,除了要 爱他因而拯救他之外,也有以他做你的镜子,借以自我反省的意 思在内。
  ………………………………………………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
  【注释】
  ①几(ji):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译文】
  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 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 忧愁,但也不能怨恨。”
  【读解】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自己也 是不义。劝阻而不恭敬委婉,是不孝。劝阻不听而大吼大叫冒犯 父母,甚至心生怨恨,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因此,要情理兼顾,做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逍。
  当然,恰好是这一点最为困难,尤其是对我们今天号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