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经历时用的典:米拉日巴的大弟子热琼巴乘船过江,船夫索要摆渡钱甚急,而热琼巴身无分文,就手持一狗头说,此为羊头。船夫说,羊子岂有上牙,明明是狗头。热琼巴就说了“羊子被逼急了……”云云。
克珠所盖小房被村人称作“滋滋滋康”,意思是“老鼠窝”,因其小得此名。现在这旧居还在,就在做了粮仓的结林措巴背后的洼地上,小巧规整并错落有致,果然不凡。这一杰作使少年克珠因此得到“多索切莫”——石匠师傅美名,继后凡村人盖房有请必到。
那个时代的克珠就开始用藏文写诗——沿袭古老的藏文创作传统,迄今克珠仍写诗歌、诗体小说、诗体文章等。刚成年的克珠参加了一项学大寨的群众性运动:为干旱的扎囊修建一条漫长的水渠。这项工程兴师动众,旷日持久,开支巨大,结果劳而无功。克珠就耗进去三年工夫。他白天在工地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夜晚还要练习写作,真想休息啊,就出了一个馊主意:指使一伙伴故意将小推车推进雅鲁藏布江,他则“奋不顾身”地跳下江去打捞。为此,克珠受到表扬并被获准休息半天。
克珠如愿以偿了。但半日休息如何能够排解连年的疲劳呢?克珠因背部疼痛经久不愈,只得请哥哥到工地代劳一个月,自己回家休养。正值秋收时节,克珠到自留地里收土豆,“滋滋滋康”被盗:仅有的百多斤糌粑被尽数偷去。立即报案并请来县公安但终未破案。痛心疾首的克珠只有借诗泄愤,写了一首名为“噶协”即以藏文的三十个字母依次打头共三十行的古典形式的诗歌。大意是:一个人辛劳一生积攒的宝物,被歹徒在瞬间吞食;这小偷就像挣脱猎央的狐狸一样,一旦逃逸就了无踪迹。
文人总喜欢夸张自己的感觉,今天看这诗不免有些小题大作,这反映了贫穷的克珠的历史局限性。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那一年代乡亲们都困顿异常。命运安排克珠脱离了本来的生活之轨而重塑了一个克珠。乡亲们说,克珠可不是一般的活佛:不仅通晓经典,凡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应技能他几乎无所不精。克珠谈起他的文学生涯也不免提到他最熟悉的生活莫过于他的家乡扎囊农村。一年到头的农事活动他都了如指掌,农田间的生长序列曾使他望穿秋水。所以在他的长诗《四季农活》中,土地就有了生命,庄稼就有了人格。他还写过另一长诗《氆氇三优势》,不仅历数了素有“氆氇之乡”的扎囊所产的氆氇之美观、坚牢、暖和的三特点,还历数了从原料来源到加工成品的全过程:牧羊、取毛、梳理、捻线、纺织。这似乎有些广告之嫌。历来干旱缺水的扎囊人自谋生路,历史上就擅长于手工编织业,并善于经商。前几年听说拉萨市面上东西越旧越值钱,有人专门高价收买旧卡垫,于是精明的扎囊人便把刚织好的新卡垫绑在手扶拖拉机后拖在路面磨损做旧。以至于路人跟在后面追赶高呼:“东西掉啦!”有心的克珠就把这些细节都写进了他的小说里。
克珠受益于民族的经典文化,从小熟读藏文古典名著。他多次向我们炫耀他的非凡的记忆力,说只须读几遍,就可以全文背诵长篇小说《旋努达美》。但他是以客观的角度看待这部分民族文化遗产的。因为古典作者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书中充满了因果报应,都是大团圆结局。这违背了生活的真实。从创作手法上看,也有固定的格式,须必备类似于起承转合的四个部分。还是以《旋努达美》为例,就是经过了故事缘起、情节发展、人物感情和最终结局这四个部分。结局是:旋努达美和意翁玛这对患难夫妻,隐居了山林,过最朴素的生活,喝不含任何生物的水。并普渡了所在国度百姓再不受轮回之苦。
克珠说他自己的创作与古典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一、大多是悲剧结局;二、不写帝王将相,专写下层人民;三、在行文和比喻方面的创新。
克珠还不同意一些当代作家把西藏农村青年的婚恋心理写得缠绵悱恻。说其实没那么复杂,农村青年男女们其实不谈什么恋爱,总是透明度很高,直截了当,一步到位:好就在一起,不好就拜拜的真实的农民行为。
说上述这番话的时候是在扎囊农村克珠的妻姐家。我们就问难道你和你妻子平措卓嘎当年就没谈恋爱了吗?平措卓嘎在场插话说,最初克珠给了我两颗水果糖。平措卓嘎的姐姐也在场,也插话说,我妹妹当年没发胖的时候可漂亮呢,是活佛引诱了她,让她十九岁就生了儿子。克珠就承认是自己主动追求了平措卓嘎。说那是为生存所迫,当年几个公社合修一水渠,他俩背着行李卷同住工地,难免好起来。一般说来,这类工程的工地为男女交往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克珠做石匠师傅出了名,就频繁地参加上梁大吉、落成典礼、乔迁之喜等。凡这类场合必歌舞。扎囊的圈舞“果谐”全藏有名,每逢比赛必拿第一。以至于今年在山南兴办的雅砻文化节公然禁止扎囊参加果谐比赛——因为其它县联名要挟说,否则大家全部退出比赛——克珠就热心地搜集歌词,从此与民间文学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他在家乡的时候,我们西藏文联的民俗学家们就注意到他,差一点把他调到我们单位。这是他在文学之路上的起步。
而且凡这类场合必酩酊。克珠就是从那时起酷爱起青稞酒,去山南工作后转而酷爱啤酒,美其名曰酒后出灵感。这也为日后家庭纠葛埋下了伏笔。
克珠现在的家在山南地区首府泽当镇,地区文工团宿舍二楼。妻子没有工作,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女儿还没入学,家境不是很宽裕。他的哥哥晋美班丹在地区中学教高中藏文,娶了一位宁玛派活佛的女儿做妻子。有天我们跟随弟兄二人去地区政协,拜访现任地区政协副主席的玛觉·丹增加措活佛。他的驻锡地是南部措美县一座寺院,属于祖孙传承世袭。我们就请教他有关宁玛派较之其它教派的主要特点问题。他的回答,要是让边多老师听见,又该说是做广告了。这次是宁玛派在做广告。
玛觉·丹增加措活佛说——藏传佛教有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派。宁玛派认为,江河源于雪山,佛法源于佛陀。上溯历史,佛教所有教派的根,还是释迦佛,只是各教派成佛之道不同。就像吃一块红糖,不管从哪边吃,都是甜的。
宁玛派修习方法,称作资粮道修习法。这涉及到成道快慢问题。这是一条捷径。例如,乘飞机从内地到泽当,只需两小时,乘车时间则比飞机长。各教派成道时间的长短同理。
宁玛派是由根本佛传承的一种教派。通过密承修习法于短时内悟到万物皆无,一切皆空。大承菩萨十地、五道的实践及律典的辩经虽有较长历史,但无论如何,其主要目的,是要研习佛教经典,进入密宗的禅定。我们的密承与噶举派相似,在一瞬间达到最高境界。这是我们宁玛派的一大特点。
至于宁玛派活佛的世袭制,老先生又说——世代相传是宁玛派的特点。萨迦赤钦是后藏萨加昆氏氏族的活佛,南传宁玛派山南的敏珠林寺寺主、原五世达赖喇嘛的经师德达林巴,及现在该寺寺主,都是世袭活佛。我本人就是年氏王者的世袭活佛。所谓世袭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形成氏族世袭。
据我们氏族史书记载,印度高僧班智达释迦室利抵藏后,我寺寺主也曾请求传授戒律灌顶,愿剃度受戒。班智达未许。他认为我们世代相传,能够宏扬佛法,造福世间;况且是菩萨传承,善根永续。
我之前的一些上师也曾表示愿剃度持戒,亦未获准。由此持续了活佛世袭制。
玛觉活佛加上克珠两兄弟,活佛济济一堂。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农区,广阔深远地拂荡着藏文化的古风。我从克珠那里就多多地听到了此前闻所未闻的神奇事物。有农事活动中饶有趣味的仪式,有关于为土地招请福运之气“央”的秘密行为,有旧日盛行、至今犹存的民间约定俗成的夏季法。克珠耐心给我解释旧时由德高望重的“温松”——田地保护者监督执行的、于藏历五月初五日颁布的、差不多为时三个月的所谓夏季法:不得让带角的牛进入田间;不得背尸体经过田间;在田野中行走,不得携带陶罐、妇女不得裸露头发,不得砍柴、杀生,因此不得天葬要水葬……这类禁忌属于联想与象征:凡属红色及动刀之类,意味着血和杀生的,均在禁止之列。
夏季法的全部功能在于防止可能发生的冰雹袭击。由于防雹的事情格外重要,天气咒师(俗称防雹喇嘛、防雹师)这一神职便应运而生,且在乡村中占有重要地位。克珠按通常说法不加褒贬地介绍过这种神职人员。天气咒师一般具有一定天赋、有某些特异功能、后天再学一些天文气象知识和藏密气功。虽然这是必备的条件,但其功力大小也因人而异。在扎囊,有关天气咒师的传奇故事可真多,差不多每条山沟都有这类神巫人员及历史上著名的防雹师。历来的防雹师各自承包一条山沟或某村农田,每逢夏季便是他们施展法术的大好时机。当雹云涌来之时,东面的防雹师往西赶,西面的防雹师往东赶。其结果,法力小者失败:冰雹下在了他负责的地块中。若是功力相当,冰雹便就正好下在两片大田交界的田垄或水渠或小路上。西藏的冰雹总是多,严重的雹灾往往能毁掉全村一年的收成,所以夏季的防雹师便成为乡村中的核心人物。从前的某一年某一日,当一位极具神通的防雹师即将去世时,全村的人都来了,痛哭着挽留他。防雹师劝慰大家说,不必难过,我死后把我的手臂砍下来,就可保庄稼不受雹灾之厄。村人依其言,天葬他时特意砍下他的右小臂,就放置于村中房顶。此后每当冰雹来临之际,那只干枯了的手便簌簌抖动着自行从房顶落下,防雹师的继承者捡起它,指向乌云,并将其引向山谷深处,使渐渐散去。
真的很灵验吗?克珠笑而不答。
我们陪克珠,或者说,克珠陪我们从泽当去扎囊,去领略他家乡的文化风景。两地之间距离不远,一个多小时的汽车路。
夏季的一天,我们到了结林村,刚巧村民普穷家盖新房,全村男男女女家家户户都来帮忙。男人们站成一排递石片,女人们排成一队背上。站成一排的男子们正在唱这种场合应唱的劳动歌,歌词很动人:
我们这些乐意帮忙的人,就像一个牛皮船上的兄弟;今生今世在一起,来生来世不分离。
克珠很自豪地说,我们村很团结,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我一听这话就笑起来了。我走过西藏那么多村庄,每到一处大家都这么说,我还曾认真地记载了发表了,其实这是西藏农村的共同特征。
村人见克珠来了,格外地高兴。即刻敬酒。克珠爬梯子上了房顶,抄起家伙叮叮当当就干起来了。夕阳照在他脸上,显得容光焕发。又有几位妇女端着酒壶酒碗上了房顶,一碗一碗地劝哪,不依不饶。全村的人都醉了,劳动场面格外热烈融洽。普穷说,全村有一百多人参加了盖房,为盖房他家准备了一千八百斤青稞做的酒。
夏季的另一天,我们陪克珠全家来扎囊家乡过望果节。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