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混乱,紧急请求中央调集预警机和空军来,与中国空军争夺战区制空权,以进行地面反击战。这一请求遭到了总参谋部的斥责,指令他们动员一切力量坚守,充分发挥印军数量上的优势,用“人海战术”淹死中国人。失去了战区制空权的东线印军如何对长达650公里的边界进行防御,在司令部里从来没有作过这样的作战计划,参谋部人员只好把攻击西藏,乃至“解放”西藏的作战计划先放在一边,忙着编制防御方案了。
首先决定调集3个主力师和4个刚补充了大量新兵的步兵师,赶紧开赴东北角地区,以坚守那几座城市。好在铁路和公路系统都未遭破坏,调动尚算顺利。在隆丁建立了东部集群的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东部的部队实施攻势防御,由战区的参谋长考尔。李奎斯少将出任集群司令官。
这个地区内的5座城市和镇上的居民以及从北部逃过来的非法移民可吓坏了,纷纷沿公路或乘火车离开,与军队的调动的方向相反,大多数是向东,也有不少是向南的。印度的运输系统的效率从来没有这么高过。连续几天都是热闹非凡。
东线的战事急转直下。我前指集中了46集团军、48集团军、中央突击师和独立6师的强大攻击力。以二个重型坦克师和强大的陆航兵团为前锋横扫这一印度的东北角地区,5天内全歼了印军的2个重装甲师、3个主力师,重创了另外的4个步兵师,几乎完整地接收了萨地亚、当戈里、利多、迪格博伊、廷苏吉亚和迪布鲁希尔6个城市。这些城市原来都是作为进攻中国的二线基地,储存了大批的作战物资,并有几个空军基地、培训基地和演习场地。特别是迪格博伊油田,它是印度东北地区唯一的油田,印军并没有破坏这一宝贵的资源,当然是认为我军很快会撤离这一地区。这些对我军是极为宝贵的。同时奇迹般地基本保持了这一地区的铁路和公路系统,工兵们忙着修复破损处。大批的印度人狂潮般地涌出了这一地区,不少印军的败兵也夹杂在其中逃跑,为了不干扰撤离的人流,在路旁远处监视的我军不采取措施。
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城市的不少行政人员,包括官员都待在市政府大楼。而攻入城中的我军战士,仅在外面设立岗哨警卫,并不进入大楼。直升机很快送来了前指任命的军事管制委员会,与印度的市政当局进行了和平的行政管理权的移交。每个城市的交接工作都要认真地进行3-4天。那些官员绝对是认为最多一个月就要再次进行移交的,自然不希望把城市搞乱。我们的军管会官员则要求他们尽量动员市民们暂时离开这片战乱之地,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并让电台和电视台反复播送他们的讲话,甚至动用广播车四处播送他们的讲话录音,这一招大大加快了市民们的撤离速度。
在东线,我军经过连续12天的攻势作战,到6月18日已经基本上构成了利多以南20公里直至印缅边界,向东则在利多到雅鲁藏布江南岸的迪布鲁希尔的铁路线以南20公里建立了坚固的防线。这道东起印缅边界西至雅鲁藏布江南岸全长160多公里的防线,利用一系列的山丘地形初步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保护着密支那-利多的这条重要通道。工程兵团全力以赴地改善这条公路的通行条件,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无线电话的基站,在运行中的车队可以随时得到各种信息。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在迪布鲁希尔以西,则以雅鲁藏布江为界,在北岸我军一路向西推进已经越过了西巴霞曲。47集团军的部队在收复了邦迪拉和德让宗后,一路向南推进,在卡门河两岸直逼印度阿萨姆邦的重镇提斯浦尔。
西线大捷
为了确保我军的防务系统。经过充分准备,我军大部队于6月13日毅然越过了印度人根本不予尊重的传统习惯线,一举包围了印军第五整编山地师的基地和斗拴特别奥里地重镇,当时基地上只有第19山地团和临时调来协助防守的第17旅,共有近万名守军。该师的另二个山地团和师部已调往克什米尔北部山地去增援那里的部队了。我第15空降军整整3个师的兵力很快完成了攻击的部署。
第二天,6月14日凌晨,基地周边高地上轻重火炮齐发,猛烈的炮火揭开了强攻的序幕,我第15空降军43师与56集团军的166师在空军和武装直升机的支持下,经过9个小时的连续猛攻,把早已失去斗志的印度守军全歼。俘虏了6200名印军,几乎完整地接收了这一基地。失去了第5师的基地后,斗拴特别里奥地完全失去了守备的主力,至后方的通道也被切断,城里的守备团和前来增援的149师怎么能抵挡我军精锐的56集团军的167师和168快速师的联手猛攻呢。只是坚守了2天,这还是因为我军采取保护城市的方针,未向城中发射1发炮弹,才让他们没有被更早地被全歼,守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消耗殆尽,城防司令官李费特上校被迫率领残余的守军投降。这是西线我军跨出传统习惯线后的重大胜利。根据前指命令,由56集团军驻守这一命名为“天鹰9号”的基地。第15空降军的部队则回师天鹰一号基地作为西线的机动力量。
楚舒勒的城防司令官瓦尼德准将最惨,东边的23师没有能撤回楚舒勒,残余部队都去了中国的战俘营。战区司令部增援的第37装甲步兵师和137步兵师都没有能突破敌军的阻截,6月13日一天准将只能眼看着敌军部署围城的部队。
第二天在我军的四面围攻下,守军纷纷被歼。到下午准将已经是四面楚歌。我军通过机场的电话与准将直接通话,敦促他命令部队停止抵抗。指出我军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城内的平民,没有向城里发射一发炮弹。准将只得接受投降的命运。在18:00下达了停止抵抗的命令。
实际上楚舒勒战役最激烈的部分是歼灭二个增援的步兵师。由于我军强大的无线电压制性干扰,印37师和137师没有能及时得到楚舒勒投降之事。我空降军和57集团军的陆航兵团全线出击,利用了楚舒勒直升机基地的缴获的印军直升机加快了调动,一举切断了这二个师的退路。我军出动了大批战机轮番升空,全力支持阻击部队,与印空军在这一带展开了长空激战。印北部战区急忙派遣2个主力师和2个二级师向我阻击部队发动猛攻,企图接应37、127师回撤,这二个师自然也回师组织突围。曾司令员深知我军必须尽快歼灭包围圈中的这二个印军师,命令全部H-6集中投入这里实施高强度轰炸,包围圈内和增援的印军遭受了开战以来最猛烈的轰炸。楚舒勒的机场正好成为歼-7M护航机群的出击基地。我军还利用楚舒勒的直升机基地,不断起降武装直升机掩护57集团军的围歼部队向这二个师的后部发起了连续不断的猛攻。经过3天的激战,终于全歼了这二个师。我军始终把成建制地歼灭印军主力部队作为主要任务,前指一再转达中央的战略意图,那就是抓紧当前的大好时机尽量歼灭印军主力,为后阶段的战略防御奠定良好的基础。然后攻击部队快速地后撤到楚舒勒,全力以赴地构筑防御工事。
再说,巴基斯坦军方根本不怕印度政府的威胁,在克什米尔的北部战线展开全力的反击,由于在中印边境一带,印度的空军受到中方的牵制难以对防御部队提供空中打击力量,而进攻的巴军则在空军打击力量的支持下频频得手。印军的西线司令官考拉尔德中将为了收缩战线,于6月13日被迫把进入巴基斯坦的印军撤回到印巴边界,把兵力抽调到克什米尔战线进行攻势防御作战。
巴基斯坦舆论一片欢呼,举国庆祝这一胜利。军方也更有信心夺回巴占克什米尔的失地。他们也深知中国军方的行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仅仅8天的时间就完全扭转了他们极为被动的局面。
经过充分准备,6月16日巴军在北部战线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一举推进了55公里,距原印巴停火线只有30公里了。由于印军根本难以把握奇普恰普河北岸的“天鹰9号”基地中国军队的动向,不敢调集大军正面堵截巴军,而是调集了一个重型装甲师和4个主力师的兵力企图从南边截断突出的巴基斯坦攻击部队。第二天凌晨当地时间5:00,巴空军对结集的印军实施猛烈的空中打击,中国的空军则在预警机的指挥下与前来的印度空军展开了激战,具有极大优势的我空军部队击落了11架印军战机后,迫使印军战机退出战场。地面上巴军再次展开攻势一举推进到原印巴克什米尔停火线。在北部地区形成了一条40公里宽的通道。早已作好准备的中国的运输车队一举越过了这条通道,把大批电动BMP步兵战车、120辆122毫米电动自行榴弹炮、4个团电动改进型SA-17防空导弹车和一些大型的工事的构件送到56集团军的手中。最后的45公里是由下车的步兵战车在前面开路通过的。大批的运输车辆则迅速返回巴基斯坦。巴军很清楚,只有中国军队有能力坚守收复的失地,他们才有机会夺回克什米尔的失地。为了保持更有利的态势,当夜巴军主动后撤了40公里。通过卫星侦察,印军才如梦初醒,西线的中国军队已经掌握了重型武器,他们的反击将更为困难了。
第九节 初战锡金
我军在东西线作战部队可以说是采取了全攻型的攻势作战模式,相比起来在锡金的23集团军实施的作战模式可以说是上甘岭式的顽强防御。6月2日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我军就直达锡印边界以北10公里处的峡谷口。噶伦堡-甘托克公路到这里就进入了弯曲险峻的高山区,峡谷口的2座山包犹如二座门神看守着公路的入口。东面的一座标高为978米,西面的标高914米,相对高度只有200米不到些。我军将在这里利用有利的地形阻截印军,消耗印军的有生力量。当然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修建有效的坑道系统,这可是我军的拿手好戏。
峡谷口6月6日6:00
早在6月3日,驻扎在噶仑堡西部的印军第6军的第18步兵师,当时接到东北战区司令官的指令后,紧急向北,以战斗队形推进,越过印锡边界后,极度紧张地准备迎击中国军队的冲击。在前面侦察的装甲车报告说公路上没有任何路障,但峡谷两边及峡谷口的二个小山包上有中国军队构筑的工事,并且仍可看到他们在加固工事。一个团的先头部队抵达峡谷口近处时,已是中午时分。由于这一线的兵力仍在结集中,师长迪尔施少将命令作试探性的攻击。正要在装甲车的的掩护下发起进攻的印军,突然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大作,从峡谷口涌出了一支稀奇古怪的车队。前面是一辆插着白旗的卡车,不停地按着喇叭,一见到印军的装甲车,卡车马上停了下来,车上走下一个人来。一位参谋人员迎了过去,原来他是印度政府派驻锡金北部的一个地方官员。
看到这支五光十色的“部队”,弄得得到急报的第18师师长迪尔施准将瞠目结舌,当然只好命令放行。后面还有大批人马是步行过来的,原来是锡金的行政管理人员组织了大批车辆,把在甘托克及其附近的2万4千多印度人,以及西藏叛乱人员及其后代竟然有1万9千多人,全部集中起来;还有近4000个尼泊尔族人也要求回国。除了有自己汽车的人自行驾车离开以外,其余人士由锡金临时政府借用志愿军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