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是男人就要成功 作者:张扬-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一定要搞清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搞清自己的真正追求是什么。然后,我们就能据此挑选与我们梦想相对比较适配的环境。社会这个大环境,是由无数个小环境组成的,每个小环境都有其特定的传统、风格、文化、价值观。任何人都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我们当然应该选择跟我们的个性、特长、潜能和追求更相近的环境。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毫无疑问,在与个人特质相近的环境中,我们更容易创造〃人类的幸福〃和达到〃自身的完美〃。
 
其四,谦虚谨慎,踏踏实实学本领。毛泽东曾鼓励年轻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很多年轻人对这句话特别欣赏,当他们走上社会后,就抱着一种随时准备接管世界的心态,恨不得立即受到重用,立即达成人生梦想。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初到单位时,干得很卖力,希望受到某位慧眼识英才的领导赏识。要是一个月内还未受到重用,就开始责怪领导不重视人才,灰心丧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他们却没有想过,是骡子是马,总得溜一溜才见功底。假设真的交给他们一个重要职位,凭他们有限的那点书本知识,能胜任吗?哪个领导会糊涂到冒如此大的风险呢?




第71节:进与退的做人智慧与方与圆的做事哲学(9)

世界归根结底确实是年轻人的,但管理世界的重担归根结底要落到有能力挑起重担的年轻人身上。如果你想受到重用,就要脚踏实地,努力获得挑起重担的能力,并通过实实在在的业绩证明自己确实具备这种能力。
 
过于刚直最易惹祸上身
 
为人处世,要审时度势,善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应变,不拘泥于成规,不怕装傻充愣,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通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静自如,不为突发的事变所震慑。遇到复杂难解的问题,若一味思想僵硬、守旧,而不根据事情的变化有所改变的话,必然要追悔莫及。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将军周勃的儿子,可谓名将之后,他通晓兵法,善于治军,也可算得上是一代名将。
 
公元前158年,匈奴骑兵分两路入侵,前锋直逼太原郡,当时长安的军事布置是:祝滋侯徐厉胜守渭北棘门;宗正神礼驻守霸上,以周亚夫为将屯兵细柳。
 
汉文帝是一位节俭谨慎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为了慎重起见,他亲自到西军和北军去视察,所到之处,无不倾营出动,候迎天子。文帝看到这种情景,深为忧虑,真不知一旦匈奴袭来,他们如何对敌。但等到了周亚夫军中,情况则完全不同了。
 
只见军吏士卒都手拿利刃、身披铠甲,弓弩上也搭着箭。天子的前导官来到营门,立刻被军士挡住,无法进去,便对守营门的军吏说:〃天子即将驾到了!〃
 
守卫营门的都尉却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闻有天子的诏命,将军曾经严肃告诫过。〃
 
过了一会,天子的车驾到了,但军吏仍不开门,文帝无法,只好派人拿着天子的符节去见周亚夫说:〃天子要亲自劳军。〃
 
周亚夫这才传命打开营门。军营中任何人的车马都不能奔驰,违命者斩。于是,天子只得让人按着马缰绳慢慢地前行。等到了营内,周亚夫也并未跪拜迎接,他身穿盔甲,对文帝长揖道:〃臣甲胄在身,不能下拜,请以军中之礼相见。〃




第72节:进与退的做人智慧与方与圆的做事哲学(10)

汉文帝终于被周亚夫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他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改变了原来严肃的面容,并派人向周亚夫称谢说:〃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慰劳完毕,天子的车马就离开了。
 
其实,文帝虽然知道周亚夫是刚正廉洁,但也隐隐地觉得他做得过分,毕竟自己乃堂堂一国之君,觉得皇帝的尊严受到了损伤,虚荣心多少受到了一点刺激。
 
汉景帝初年,晁错建议削藩,使早就图谋不轨的吴、楚等七国联合叛乱。危机之时,汉景帝找出周亚夫,授他太尉之职,要他指挥军队前去平叛。周亚夫既未推辞,又未谦让,只是接受任务,认为理应如此。
 
周亚夫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终使梁王刘武怨恨。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经常与母亲窦太后说起周亚夫,极尽中伤诬陷之能事。窦太后听信了梁王的谗毁,经常向景帝说周亚夫的坏话。周亚夫自知受人猜忌,也还知趣,就上书称病辞官,景帝也不挽留,任他辞退。
 
几天过后,突然有使者到来,叫他入廷对簿。周亚夫一听,就知末日已到,但还不知犯了什么罪。
 
等周亚夫到了廷堂,问官交给他一封信,周亚夫阅后,全无头绪。原来周亚夫年老,要准备葬器之类,就让儿子去操办。买了五百副甲盾,原是为护丧使用,又有许多朝廷使用的木料等,可能是周亚夫的儿子贪图便宜,买了下来,又未给钱,使得佣工怀恨上书诬陷。景帝见书十分恼怒,正好借机找茬,派人讯问。周亚夫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无从对答。问官还以为他故意隐瞒,就报告了景帝。景帝怒骂道:〃我何必一定要他对答呢!〃就把他交大理寺审讯。
 
大理寺当堂审讯,问道:〃你为什么要谋反呢?〃
 
周亚夫说:〃我的儿子所买的东西全系丧葬所用,怎能谈得上谋反呢?〃
 
问官无话可说,但又知皇上欲置其于死地,必须找个借口,于是发出了石破天惊之判词:〃你就是不想在地上谋反,也想死了以后在地下谋反!〃
 
周亚夫一听,完全明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再也无话可说。周亚夫就这样被关入狱中,五日不食,绝食而亡。




第73节:进与退的做人智慧与方与圆的做事哲学(11)

周亚夫毫无过错,只因过于刚正,不善通权达变就触怒龙颜,死得真是莫名其妙!
 
不要在庸人面前过于出众
 
高明的人特别注意藏锋露拙。这里所说要藏锋露拙,并非是要人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导致祸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追求卓越和超凡出众,本身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一味孤芳自赏,无视周围环境,就会与人格格不入,招人厌恶,千方百计让你过不去。
 
战国末期韩国贵族韩非与吴起、商鞅的政治思想一致,著书立说,主张社会变革。他的著作流传到秦国,被秦王嬴政看到,极为赞赏,设法邀请他到秦国。但才高招忌,入秦后,还未受到重用,就被李斯等人诬陷,屈死狱中。宏图未展身先死,这样纵使有满腹经纶又有何用。如果韩非不是突显才华,而是谦卑抱朴,等待时机,或另待明主,或婉转上奏,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相信他并非仅仅就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会成为一代名臣巨相,而不会是一个悲剧人物。
 
有成语曰〃锋芒毕露〃。锋芒本是刀剑的尖端,它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古人认为,一个人若无锋芒,那就是提不起来,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
 
然而,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中。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锋芒毕露既不能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又失去了身家性命。
 
所以,有才华的人应该隐而不露,该装糊涂时一定要装糊涂,待机而行动。
 
杜祁公有一个学生做县官,祁公告诫他说:〃你的才华和学问,当一个县官是不够你施展作为的。但你一定要积存隐蔽,不能露出锋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县政,求得和谐安定,不这样的话,对做事没有好处,只会招惹祸端。〃
 
他的学生说〃你一生因为正直忠信被天下尊重,现在却教我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第74节:进与退的做人智慧与方与圆的做事哲学(12)

杜祁公说〃我为官多年,做了许多职位,对上被皇帝知道,对下又被朝廷的官员相信,所以能抒发志向,现在你当县令,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牵涉到上下官吏,那县令可不是好当的,如果你不被别人了解,你怎么能施展你的抱负呢?只会惹来灾祸罢了。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不方不圆,在中庸之道中求得和谐的这些话的原因啊〃!
 
洪应明的《菜根谭》:〃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喜欢夸耀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这正是〃隐者高明,省事平安〃之谓。
 
高明之人,他们能够防患于未然。不招风,不惹雨,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安身立命,善始善终。
 
古往今来,有不少智者、仁人,因为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于是,躲避风雨就成为一些高明的智者仁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处世安身的应变策略。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荀攸,智慧超群,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集团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能谨以安身,避招风雨。曹操有一段话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苟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善避风雨,精于应变的结果。




第75节:进与退的做人智慧与方与圆的做事哲学(13)

这种应变策略,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凸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
 
看轻是非,看重结果
 
孔子曾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规定怎么样处理好,也没有规定怎么样处理不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只要合理恰当,就可以了。
 
有些人对事物的认识太过执着,是非观念太强。这不是成大事者的作风。成大事者依时而进,依势而动,是不会被头脑中固有的是非对错观念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