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官上任三把火,林星接管韶州之后,自然有许多事情要忙。但临近年关,一切以稳定为主,不适合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经济和民生改革,还是留到明年开春再作打算。
主意已定,林星简单地召集了州城的合署同僚,见见面,吃吃饭,大抵说些以后多多支持,一起为百姓谋福祉之类的官场客套话。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小小的韶州,竟有数百官僚,官场机构之冗余,可见一斑。
处理完官场琐碎之后,林星没有忘记韩文那帮穷书生。自己曾许诺要为他们安排出路,自然不能食言,于是召集一众书生,前往客厅议事。
韩文在来之前,已经知道林星的用意,他终究是读书之人,有着读书人的傲气,因此不等林星开口,主动道:“大人,您的好意,我们心领了。我们读多了书,只知之乎者也,其他一窍不通。大人给我们安排的活计,我们只怕不能胜任。一来自己力所不能及,二来怕辜负了大人的一片好意,还请大人收回成命,不要为我们操心。”
一个灰布书生道:“不错!大人,我们有谋生的能力,一日三餐,还是有着落的。”
旁边一人道:“朱兄说得对。虽然日子苦些,还不至于饿死。大人莫怪我狂傲,我只知读书写文章,大人若是给我安排背麻袋,打铁这样的粗重活,我陈杰就算饿死,也不会做!”
这番话,道出了众人的一致心声,众人纷纷表示附和。
林星早已料到会有这种结果,因此不恼反笑,微笑着看着众人,道:“我既要为你们谋福祉,当然会考虑你们的感受。你们说得对,读书人只会读书写文章,所以我安排的出路,肯定与书有关。粗重的活计别说你们不愿意做,我还不敢给你们安排。要是我让你们这帮书生去酒楼洗碗,恐怕每天都得打烂几百只碗吧,那老板还不得亏死。”
这个玩笑一开,沉重的气氛一下子冲淡了。书生们哄堂大笑,都觉得新任知州风趣幽默。
玩笑过后,韩文不解道:“大人,读书人的出路,向来只有取仕为官,不知大人有何新招?”
要解决读书人的出路问题,绝非易事。即使是现在,每年仍有数百万大学生难以就业,或者就业了又失业,知识分子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更何况是一千年前的宋朝?
但虽非易事,亦非难事。只要转变观念,拓宽渠道,要安排书生出路,也并非没有可能。事实上,只要将现在的一些工作移植到宋朝,就可以轻易地解决书生就业的难题。现在大学生难就业,是因为人多岗位少,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宋朝才多少人?
继续转变观念,深化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技能培训,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部分,林星正是受到《十二五规划》的启发,所以有了主意。
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林星淡淡道:“我打算兴办一个三味书屋,集读书,写书,卖书,藏书于一体,广招书生,投入到新兴的文化产业中来。”
“三味书屋?”众人一脸茫然。
不知如何兴办书屋,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二章 辞旧迎新
书接上文。
正要畅谈三味书屋,忽见郑铁山冲了进来,远远道:“贤弟,愚兄来支持你办书屋!”
林星很是不解,道:“大哥这么快就知道了!”
郑铁山径自搬了张椅子,坐在下头,道:“是阿三告诉我的。贤弟,别怪阿三自作主张,阿三知道我和你的交情,所以才会未经你同意就告诉我。我只会帮你,绝不会害你。办书屋这么大件事,又要选址,又要装修,又要招人,又要打理,没有我的帮忙,你岂能应付得了?”
林星自然知道这些琐事,道:“大哥误会了!我只是想等事情定下来之后,再登门拜访求大哥帮助。现在要大哥主动找上门来帮我,太说不过去了!”
郑铁山毫不在意,道:“哪里话!你我之间,何必客气。谁找谁不都一样。我已经清空了三家铁匠铺,命人打扫装修,准备给你做门店。”
林星忙不迭道:“大哥,这可使不得。”
郑铁山不让他有推辞的机会,道:“铁匠炉我都拆掉了,你不要,我也打不了铁了,这岂不浪费?我看你还是老老实实地收下,反正你也用得着。”
想不到郑铁山居然来了招先斩后奏,林星想不领情都难了。但这样贪兄弟的小便宜,不是林星的作风,于是提议道:“我不能白要!要么折价支付大哥银子,要么大哥入股到三味书屋。”
郑铁山佯怒道:“贤弟,你要再这么见外,愚兄可要生气了!”
林星拗他不过,唯有苦笑道:“大哥情意拳拳,小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我说大哥,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精明商人,却做出这等赔本买卖。”
郑铁山大笑道:“贤弟,你错了!区区几间铁匠铺算得了什么,我看中的是你这个人。只要你飞黄腾达了,大哥我还不是跟着吃香的喝辣的。”
这倒是实在话,投资于人,回报率远远超过投资于物。
韩文明白这层道理,道:“郑员外言之有理。昔年吕不韦看中嬴政是帝王之相,不惜在他身上砸下重注,押上全副身家,后来嬴政荣登大宝,吕不韦自然跟着水涨船高。”
“我可不是嬴政,没有什么帝王之相,王霸之气!”林星笑道,随即话锋一转,道,“但我欲效法吕不韦,广招文士,著书立传。目前韶州文坛面临两难境界:一方面市场书籍匮乏,没有人写书。一方面书生贫困,写的书没人看。矛盾的关键在于供需没有匹配好。所以我打算大力发展文化业,鼓励书生写书,引导百姓看书。”
陈杰忧虑重重道:“目前市面上出售的,都是经史子集。我们这些无名小卒,写出来的书哪有人看?大人的期望,我们恐怕实现不了!”
林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当下不假思索道:“正因如此,所以你们写的书才有市场。经史子集太过经典,一般平民看不懂,只有书生才会去看。但书生只是很小的一个群体,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如果你们能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市场前景一定广阔无比。”
韩文眼前一亮,豁然开朗道:“有道理!老百姓喜欢的无非是稗官野史,风流艳遇,寻宝奇谈,神鬼之说,我们或许写不出经史子集,但要写这些还是绰绰有余的。”
陈杰观念转变,自信满满道:“不错!写这些我最拿手,保证写出来的文章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百姓们一定很喜欢看。”
林星点点头道:“这就对了!你试想一下,要是你写的书,韶州百姓人手一册,那得多畅销!”
陈杰越听越激动,道:“我简直不敢相信!”
林星分派任务道:“那我们就开始行动!曾大人走后,曾府处于闲置状态,我打算把它改造成集藏书,卖书,写书,评书于一体的三味书屋。我这里有一份计划书,阿三,你负责筹办,越快越好,务必在除夕前办起来。韩文,招人的事情就交给你,所挑之人一定要德才兼备,不能有滥竽充数之徒。陈杰,你组织书生们写书,题材你们自己定,只要百姓喜欢看就行。”
吩咐完之后,又问道:“大哥,新书写出来之后,需要大量印刷,不知道大哥那边有没有印刷方面的人才?”
郑铁山拍拍胸脯道:“贤弟尽管放心,大哥可不止会打铁,我那边技术人员多得是。从排版,刻模,到印刷,一条龙服务。我有几名工匠,师从活字印刷的鼻祖毕升,功夫不在话下。”
毕升,约公元970年至1051年,北宋发明家,他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林星听完高兴道:“太好了!大哥麾下人才济济,帮了小弟一个大忙。”
郑铁山故作神秘地笑道:“贤弟,以后你就会发现,大哥麾下的人才,多得超出你的想象。”
“哈哈!那小弟就拭目以待了!”
当下计议一番,安排琐碎。
经过两天紧锣密鼓的筹备,到了除夕这一天,三味书屋依时完工了。
将前任知州的府邸改造成书屋,体现了林星尊重知识,尊重书籍,关心学子的情怀,为韶州文化事业树立了标杆。三味书屋设有四大机构:第一层是新华社,由前堂改造而成,用报刊的形式记录韶州风土人情;第二层是起点书苑,由中堂改造而成,旗下网罗大批书生,专门撰写奇闻异事;第三层是韶州图书馆,由书房改造而成,专门陈列各种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供人参观查看;第四层是藏经阁,由后院改造而成,专门收集名贵古玩字画,奇珍异宝。
至于三间铁匠铺,则被改造成新华书店,以连锁书店的方式,销售各类书籍。
三味书屋开馆之日,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龙腾狮舞,鞭炮齐鸣,好一派热闹景象。
林星看着三味书屋招揽的上百名落魄书生,经过一番打扮,个个精神抖擞,融贯焕发,见了自己抱拳唱喏,颇有种“天才英才进入吾彀”的快感。
众人之中,韩文最是意气风发,一洗昔日颓唐之气,兴奋道:“大人,今日书屋开张,请大人妙笔一挥,为书屋题几副对联。”
陈杰一脸虔诚,道:“不错!大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所题之联势必流芳千古。”
众人一片溢美之词,将林星捧上天了。
这些家伙,什么都好,就是太崇拜自己。林星很想说一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但面对无数双殷切而狂热的目光,终究盛情难却,只好答应题联。
远求海内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小小店堂诸子百家皆过客,皇皇寰宇三才万物入奇书。
墨香盈庭,朝雨只为书生下。书芸充洞,此店非独生意经。
题了好几副对联之后,林星渐感词穷墨白,自己这个伪才子,再装下去可要露馅了。于是见好就收,命人贴好对联,大手一挥,众人各自散去,各忙各的。
时值除夕,正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韶州城内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年货充裕,字画满街,人潮往往,喧声鼎沸。
此时此刻,林星不忘关心城中的孤寡老人,于是置办些年货,领了几个杂役前往孤寡老人家中慰问。以前每到逢年过节,市长都要去基层慰问困难群众,林星经常随同前往,因此养成了习惯。
出了书屋,正欲驱车前往,韩文连忙跟了上来,说要一起去,林星很是不解。
韩文收拾好笔墨纸砚,背上书框,道:“大人不是教导我们,新华社要及时报导韶州动态吗?如今大人要去慰问困难群众,这在韶州还是第一次,这么重要的大事,我们岂能不报导?”
这些人真是少见多怪,这算什么大事。不过想想也很正常,在韶州的历史上,从没有哪个州官逢年过节去慰问困难群众,林星可算是开了先例。
于是不在阻拦,当下开拔出发。
在第二天出版的新华社第一期报刊中,刊登了专栏作家韩文的随行记录。全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地方官员走访基层,看望慰问,和困难群众闲话家常的感人事迹,全景再现韶州之主“情为民所系”的高尚情怀,在百姓中引起强烈反响。
此文开创了报导州官事迹的先河,从此以后,每逢州官出行,都有随队书生跟踪报导,并且这些书生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号:记者。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