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感的卡萨布兰卡-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的情爱都显露出绝望的诗情。对格兰姆的爱(及其痛苦)始终在场,它是绝对的真实的爱,其他的爱就是替代和补充。在小说叙事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叙述功夫做得非常充分,在中国上海,唯一的一次婚姻带来身心伤害,遭受屈辱才逃离家园。在东京与小她五岁的男孩海天倾心相爱,这种爱也带着姐弟恋的潜在乱仑的绝望感,它伴随着一波三折,结果在婚礼上格兰姆抢走新娘……,海天也成为情爱的牺牲品。这个内心如此渴望真爱的女子,她以及与她发生恋情的所有的男子,都是命运悲剧的角色。最后,并不出人意料,那个豪情万丈的跨国公司的白马王子,也是悲剧的受害者。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这里的情爱是被深深打上悲剧印记的,在这种氛围中,作者对情爱的表现就可以采取淋漓尽致的笔调。还有什么比对绝望爱情的表达更为自由的呢?越是热烈的笔调,越能激发人们的同情,越能揭示爱的质量。所有的绝望汇集在一起,造成了与格兰姆的爱的绝望的顶峰。从这里可以见出作者在叙事方面的才华,她对情感节奏的控制技巧,对人的内心的挖掘与刻画,以及对东方女人命运的巧妙处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书写还是颇为典型的东方情调,在压抑底下来抒写爱欲,在绝望中来表达人性的理想,这部小说还是把人们带回到了东方(中国)的情感氛围中。文学艺术是一种文化最内有在的情感体验,它总是无法摆脱它旧有的情感记忆方式,正如这部小说,在它更为内在的情感氛围表达方面,它还是隐含着浓郁的东方情感――那种压抑与绝望的诗情。也许这正是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它既具有更为共同性的那些价值观念,同时又有非常内在的民族情感记忆方式。
这部小说试图表达爱对个人乃至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观点。叙述人在灾难的背景上来叙述爱情,这当然是对好莱坞的经典模式的挪用。就近的就有电影《泰坦尼克号》,赚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无数青年男女的眼泪。在这里,贝拉这部小说的故事被植入到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它揭示了个人被历史冲突剥夺了爱,也剥夺了生命价值这样巨大的伤痛。“我的情感自传”因此在追问历史的正义性,对那些非正义的历史冲突提出控诉,这部小说先天性拥有了一种宽大的情怀。作为小说,作者并没有去追问的悲剧的根源,但她提出了一个异国的女人,在这场悲剧中失去了她的情人这样一个问题。她在反复倾诉,也是在深入探寻。她是如此深刻地爱着一个人,而这个人失去了,她承受了灾难的后果。这是对爱的探询,也是对爱的再次呼唤。正如小说在结尾处所表达的那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爱早已超越了种族,生命却往往不可预知……,从爱一个人开始,爱这个大千世界。”这是作者的理想,也可以看成是这部作品试图表达的思想内涵。爱可以拯救世界,尽管叙述人/作者失去了爱人,但她要通过对情爱经历的梳理,通过重温那些爱的绝望,以及在绝望中透示出的诗情,让人们体验到情爱对人类生活,对这个世界的意义。
2003…7…24于北京
作者简介:陈晓明,男,44岁,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Email: cxm59@  
 孟繁华:全球化语境中的〃摩登&q…
 ……评《的生死婚礼》
文/孟繁华
贝拉的小说《生死婚礼》在中国出版之后,迅速地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贝拉,这个在中国文坛陌生的名字,骤然间成为文坛新星,她被反复地书写和谈论着。她似乎创造了一个奇迹和神话:这部小说不仅在中国畅销流行,而且还将走进美国、日本、法国的图书市场。更令媒体兴奋的是,据说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公司以巨额买断其影视改编权,并由曾执导《泰坦尼克号》的国际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媒体声称,如果签约,这将是美国好莱坞首次以巨资买断中国内地出版的中文小说的电影改编权。这些刺激性消息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消息一旦不胫而走,它所带来的轰动性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媒体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主流批评界熟视无睹的缄默。这个现象本身,也许从一个方面未作宣告地印证了这部小说的性质以及对它感兴趣的群体。
这个十几万字的小长篇,叙述的是中国留日女学生王纯洁,在中国经历的情感伤害和失败的婚姻。〃初夜〃未见〃红〃,使王纯洁的新婚一开始就蒙上了悲剧阴影。根深蒂固的〃Chu女情结〃使王纯洁成为一个现代的受害者。于是,为了逃离婚姻和家庭的不幸,王纯洁设法东渡日本。它先是爱上了比她小五岁的日本男孩海天,后来又爱上了比她大很多岁的美国老男人格拉姆,格拉姆有家室,海天家里又不同意婚娶。但〃纯洁〃游刃有余地周旋于两个男性之间。海天对纯洁的追逐非常激烈、坚定、至死不渝。两个人终于踏上了结婚的红地毯。但作家用了非常戏剧化的方式处理了这个场景:格拉姆在他们的婚礼上飞车赶到,格拉姆抢走了身披婚纱的新娘。女主人公在犹疑不决中被格拉姆裹胁而去。然后,他们找到一个旅馆疯狂地Zuo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格拉姆在事件中遇难,海天离开了纯洁之后跳了富士山。就是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好莱坞式的小说,被一些人看作是〃杰作〃,作者被认为是写情爱的杰出作家。小说最〃摩登〃的表达是个人生活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小说有一句话,是纯洁内心的独白:我觉得一个女人是完全可以同时爱上两个男人的。这句独白是小说主人公命名的最具讽刺意味的诠释。更致命的是,小说还要搭乘美国诉诸全球的反恐意识形态,它搭乘的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时尚。这种奇怪的文学〃时尚〃,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它就像虚假的广告和中产阶级杂志一样,以幻觉的方式去诱导、迷惑善良的人们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自己的虚荣心。因此,《的生死婚礼》的〃摩登〃,已经不是〃小资〃的〃摩登〃,而是中产阶级的〃摩登〃,是〃跨国文化资本〃的浅薄炫耀。
另一方面,小说中描述的中国/日本/美国,也无意间构成了一种隐喻关系:中国丈夫的愚昧、固执、昏暗和令人发指的不能容忍,日本情人樱花般的纯情、惨烈以及美国情人的多情、成熟和对情感的执着,都跃然纸上声情并茂。这个故国/东洋/美国的情感之旅,总会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王纯洁的内心向往以及这个向往的意识形态性。
《生死婚礼》出版的同一时期,中国翻译出版了日本文学批评家柄谷行人的《日本现代文学起源》一书。在中文版序言中,柄谷行人说:〃我写作此书是在1970年代后期,后来才注意到那个时候日本的'现代文学'正在走向末路,换句话说,赋予文学以深刻意义的时代就要过去了。在目前的日本社会状况之下,我大概不会来写这样一本书的。如今,已经没有必要刻意批判这个'现代文学'了,因为人们几乎不再对文学抱以特别的关切。这种情况并非日本所特有,我想中国也是一样吧:文学似乎已经失去了昔日那种特权地位。不过,我们也不必为此而担忧,我觉得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文学的存在根据将受到质疑,同时文学也会展示出其固有的力量。〃
读过柄谷行人开篇的这段话,我感到无比的震惊。震惊并非来自柄谷对文学命运的基本判断,而是来自他对文学在中国命运的判断……在经济和文学都〃欠发达〃的国度里,文学的衰落竟和发达国家相似到了这样的程度,这究竟是文学无可避免的宿命,还是〃全球化〃像〃非典〃一样迅速曼延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柄谷所说的〃现代文学〃和我们所说的〃文学〃指的是什么。被赋予〃深刻意义〃的文学在今天确实不会被人们特别关切了。因此,中国当下文学著作印数的下跌和批评家的无关紧要,就不应看作是个别的例子,它恰恰是全球性的共同问题。
一方面是文学在衰落,另一方面,文学的〃摩登〃化写作却如日中天。中国文学的权威报纸曾为此作过长时间的专门讨论。对这一现象我曾表示过迷惘或〃两难〃,这是因为:一方面,〃摩登〃化有其发展的历史合目的性。或者说,在现实生活里没有人反对〃摩登〃对生活的修饰。即便在大学校园里,80年代谈论的是诸如〃启蒙〃、〃民主〃、〃人道主义〃等话题。但90年代后期以来,教授们对〃买房〃、〃买车〃同样津津乐道。这种对摩登的追随几乎没有人加以指责;那么对文学的摩登化写作为什么要指责?如果是这样,生活/文学的关系将怎样去处理?但是,当面对文学摩登化的具体本文的时候,我仍抑制不住对其批判的强烈心理,尽管批评家的声音已经不再重要。
从《的生死婚礼》这个个案中我们发现,文学的摩登化事实上就是文学的〃小资产阶级化〃或曰文学的〃中产阶级化〃。它具备大众文化所有的要素。不同的是,那里除了性、暴力之外,还要加上东方奇观和跨国想象。因为摩登从来就与穷人或底层人没有关系,因此穷人或底层人也从来不在文学摩登化写作的表达范围之中,摩登化的阶级阵线是十分鲜明的。文学摩登化的诞生应该始于〃网络文学〃。网络是社会摩登文化最具覆盖性和煽动性的媒体。在网络文学中,我们看到的内容、趣味和情调,都可以概括在〃小资〃写作的范畴之内。并不是说这类题材和趣味不可以写,而是说当这种写作蔚然成风的时候,它也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文学的意识形态霸权。这种意识形态就是〃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事实上,这种文学〃摩登〃正与中产阶级文化联手合谋,它们试图为我们描绘的图景是:消费就是一切,享乐就是一切,满足个人欲望就是一切。这种虚幻的承诺不仅加剧了普通人内心不平等的焦虑感和紧张感,而且将现代性过程中几乎耗尽的批判性资源完全删除。在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鼓惑下,除了想入非非、跨国婚姻、床上激|情戏、香车美女之外几乎所剩无几。现实的问题从来没有进入他们表达的视野之中,他们甚至连起码的批判愿望愿望都没有。
因此我们不仅要问:全球化时代的文学〃摩登化〃究竟是谁的〃摩登〃?它和普通人能够建立起什么关系?我至今认为,文学是关乎人类心灵的领域,是关注人的命运、心理、矛盾、悲剧的领域,它为流浪的心灵寻找栖息安放的家园,并抚慰那些痛苦的灵魂。但〃摩登〃的文学却建立了文学的等级秩序:〃摩登〃的制造者和参与者如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是可以进入文学的,无产阶级、普通人和底层人是不能进入文学的。这种文学意识形态隐含的这种等级观念要排除什么和维护什么是很清楚的。文学的〃人民性〃在〃摩登〃文学里早已不复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的〃摩登化〃必须予以警惕和批判。虽然〃摩登〃的文学仍在大行其道,但我们相信柄谷行人的说法是,文学还会展示出其固有的力量。〃摩登〃文学占有市场,真正的文学永驻人心。  
 王逢振:生与死——分裂的主体
 ——评《9·11生死婚礼》
文/王逢振

()
在《9·11生死婚礼》里,所有情节都依赖于主人公爱情的展示。贝拉对自己爱情的构想,支配着小说的整个结构。它不断地推进情节,但又驾驭着情节,使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