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炮灰生涯-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里很多的秀女都跟着点头。
她们也糊涂呢。
她们只知道梁秀云得了赏赐,而嘉慧郡主被责罚了,至于其中的原因,她们什么都不知道;来看梁秀云,梁秀云又只知道抹眼泪。倒是跟梁秀云一屋子的秀女,一面为梁秀云说话,一面笑话北宫那边这次丢了大脸。
一直站在梁秀云身边,身着大花斜襟褙子,内衬宝蓝衬里,水蛇腰、削肩膀。瓜子脸蛋的女孩子马上就道:“我知道一点点,也不比你们知道得多了多少去。听说嘉慧郡主在万岁面前说什么,梁姐姐拿着别人的东西得了好还卖乖什么的。说得有些不好听。内侍那边传话过来以后,梁姐姐就掉了一天的眼泪。至于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情,那我就不知道了。”
站在杨氏边上的一位萧姓秀女微微迟疑了一会儿,道:“拿着别人的东西得了好?难道北宫那边认为梁姐姐是拿了她们那边的人的东西了不成?”
屋子里嗡嗡声一片。
一个尖下巴的秀女道:“鄙姓颜,跟胡倩是同一间屋子的。我记得很清楚,头两天。梁姐姐跟着胡倩一起去了北宫那边,隔天,梁姐姐再次得到了万岁的召见,然后梁姐姐就得了万岁的赏赐,再来,就是今天,嘉慧郡主没脸,被万岁数落的事儿了。胡倩曾经说过,那天,她跟着梁姐姐是去求见淳化县主和淳安县主的。胡倩回来以后,还说了很多有关淳安县主的话,还说淳安县主是个极好的人。难道是因为这个么?”
马上就有人叫道:“快叫胡倩来,问问那天在北宫,她们到底说了什么。”
颜小姐马上就道:“可是胡倩现在不在,她去北宫找淳安县主了。”
“难道这事儿是胡倩跟北宫那边说出去的?自从那天以后,胡倩倒是经常去北宫那边呢。她也不怕风大!”
颜小姐马上就道:“可是这跟胡倩又有什么关系?胡倩还小呢,不过是半大的孩子。你们也不要忘记了,北宫那边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公主府郡主府里出来的,这宫里有的是讨好她们的人,还需要胡倩走漏了风声?”
屋里又是一通叽叽喳喳的声音。
马上就有人道:“可是梁姐姐这个样子,胡倩却不在,未免太凉薄了一点。好歹,她也是梁姐姐的表妹。”
“就是表妹又如何,到底是两家人,一个姓梁,一个姓胡。如果梁姐姐失了圣心,胡倩就可以踩着梁姐姐上去了。”
“你胡说什么呀!胡倩才不是这样的人呢,你少来在这里挑拨离间的。”
“就是就是。”
胡倩天真烂漫,她屋里的人自然也喜欢跟她来往,自然也愿意为她说话,而且,梁秀云这样出风头,嫉妒她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
屋里吵得厉害。
杨氏非常不高兴,道:“够了,你们听听你们说的话,嗯?现在还一点头绪都没有呢,你们就弄得好像梁姐姐一定从淳化淳安两位县主那里得到什么,而且胡倩一定泄露了机关一样。胡倩的事儿,我们且不说,问题是梁姐姐那天到底说了什么,又跟淳化淳安两位县主说了什么,这才是第一步。”
大家的眼神一下子都集中在了梁秀云的身上。
梁秀云无法,只得道:“那天,我跟胡倩去北宫,以开始说的不是我们自己的事儿。胡倩在家很得宠,跟京里很多闺秀都有来往,比较得她的缘的,就是史家大姑娘。”
“就是前保龄侯留下来的那个女儿?史家这一代的嫡长女?”
“就是她。”梁秀云道,“这个史大姑娘跟胡倩交好,在家里过得很不如意,还担心别人。胡倩觉得这孩子是个好的,就去问淳化淳安两位县主,为什么不多照顾亲戚一点。”
马上就有一个秀女道:“我听说,淳化淳安两位县主被连累,自己姐弟几个都成了庶出且不说,就是林家这一支都成了小宗了。”
屋里立刻叽叽喳喳成一片。嫡系宗枝,可是每一家每一户都非常看重的。嫡系宗枝跟分支旁支不一样,大宗跟小宗也不一样。作为世家女,没有人比她们更清楚这里头的章了。
忽有一个秀女道:“不,不对啊。我父亲做过苏州知府,所以我知道一点。据说林家京师这一支,因为人丁单薄,虽然早就跟姑苏那边分了宗,可是早就是小宗了。听说他们家的子孙日后还是要归葬姑苏那边,也要由姑苏那边统一安排祭祀的。所以,被姑苏嫡支那边制肘得厉害。听说因为贾家的关系,这一支差一点被吞并了。”
这一下,屋里的嘈杂声就更大了。
梁秀云道:“胡妹妹跟那史家大姑娘交好,就是为了从史家大姑娘嘴里听说的事儿去找淳化淳安两位县主的。”梁秀云将那天林招娣和胡倩说的话重复了一遍。
颜氏道:“胡妹妹太胡闹了。这虽然是家事,可是也不是我们这样的女孩子能够管的。胡妹妹就是去找了淳化淳安两位县主又能够如何呢?”
尖下巴的女孩子道:“我虽然对淳化淳安两位县主了解得不多,却也知道,这种有关两家关系的事情,都是要家主点头才可以。虽然说当初林大人不在京里,淳化淳安两位县主不得已代理了一阵子,那也是因为林家在京里无人。眼下,林大人就在京里,听说还有族老们在,就是家里没有正经的太太,可是这种事情也轮不到两位县主管啊?胡妹妹也太过胡闹了。”
颜氏道:“胡妹妹就是这样的人。最是心软不过了。梁姐姐,你们就说了这些么?”
梁秀云道:“除了这些,就是一些闲话了。唉,也是我不好,表妹也不至于……都是我不好,没有照顾好表妹。”
杨氏和颜氏都觉得梁秀云没有说实话。可是眼下她们也问不出来什么,只好罢了。
梁秀云也是有恃无恐。
她很清楚,以当时胡倩跟林黛玉说的热闹劲儿,根本就听不清自己跟林招娣说了什么,所以根本就不怕胡倩告发了她。
祸水东引的事儿,她并不陌生。只要皇帝的心在她这边,她就不会畏惧任何事情。
胡倩回来以后,见大家都对她指指点点,就是她屋里的那几个秀女爱背后也是窃窃私语的,非常不高兴,跟表姐大吵一架之后,背地里哭了一场,更是天天往林黛玉那边跑。
而梁秀云照例等着宣召,照例奉旨伴驾,照例享受着别人的奉承追捧。

227未雨绸缪
227未雨绸缪
老实说,梁秀云并不是很聪明,她也被家里给宠坏了。
梁丞相能够在左相的位置上一坐十多年都不动摇,自然是有他的独到之处的,可惜,这个孙女却没有教好。
就像那天,秀女们聚集在她屋子里一样,问题的焦点本来就是在梁秀云到底有没有从林招娣那里得到什么指点。聪明的人会干脆地承认下来,再微微感慨一句,似是而非地强调一下小皇帝对林招娣的不顺眼,那也就完了。大家也不过感叹一番,然后说一句嘉慧郡主不够聪明,也就过去了。
可是梁秀云并没有这么做。她既没有承认自己得到了林招娣的指点,也没用否认自己得到了林招娣的指点,还把事情都推给了自己的表妹。
要知道,胡倩跟林黛玉一样,也不过是刚刚够选秀的年纪,又是众所周知的天真烂漫的性子。而梁秀云的年纪本来就大一些,又是个知心姐姐的模样,现在梁秀云将事情都推给了胡倩,让胡倩背了黑锅,不但让这个表妹心里起了嫌隙不说,还让其余的几个秀女都看轻了她。
虽然眼下她是风光的,围在她身边的秀女依旧不少,可是其中重量级的人物,就好比杨太尉的女儿和颜太保的孙女,都远了她。每每到了皇帝让秀女们伴驾的时刻,这两个都坠在后头,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找个地儿,下一天的棋。
颜氏跟胡倩一屋子,也很喜欢胡倩的开朗活泼,听多了胡倩的叽叽喳喳,对胡倩挂在嘴边的林黛玉也好奇起来。一来二去,杨氏跟颜氏跟林家姐妹都熟悉了起来。
胡倩能够跟林黛玉玩到一块儿去,杨氏和颜氏更是不再话下,虽然说作诗填词上林招娣略略差了一点,林黛玉却是每每独占鳌头,说起百姓民生。林家姐妹也是不输于人的。跟着林家姐妹在一起,她们总是有很多话儿说。
渐渐的,杨氏和颜氏就跟胡倩一样,跟北宫的秀女们都混熟了。北宫的秀女们很多都出身高贵,而且并不是以进宫为目的的。她们这些人,从小到大。看多了妻妾争斗、夫妻反目,对宫闱之事也非常熟悉,对于她们来说,一个皇妃的位置还远远比不上一个正室来的实惠。所以,北宫的秀女们很多人不过是来走个过场。等着朝廷将她们指给青年才俊的。
相反,储秀宫里的秀女们的心并不齐。有些事带着家族的期望,有的是自己的心气高。有的是迷恋上的年轻的君王,这一部分人自然是想入宫的,可是也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她们知道自己的家族不宜跟皇家太过接近,或者是清楚皇妃的荣华富贵意味着什么,或者是对君王只用崇敬之心的,自然是有各自的打算。
杨氏第一次见到林招娣的时候,就对率先对林招娣行了大礼:“淳化县主。我还是要谢谢县主,如果不是县主的边关策,只怕这边关会继续糜烂下去。不见起色,那家父的眉头也不会有松开的那一日了。”
林招娣赶紧避让,口中道:“杨家姐姐太过客气了。淳化这么做也是有私心的。”
杨氏道:“不管县主有没有私心,但是因为县主,边关将士的口粮不再那么紧张,每隔两日能够吃到一个鸡蛋不说,不少士兵每旬还能够打一个牙祭,吃上一顿肉,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听父亲说,以前父亲跟伯父叔父们一起从军,可是十天里头倒有一多半的日子是饿着肚子的。而且全军上下也没有几匹马,看见蛮族来打草谷,将士们只能留着眼泪看着同胞们被捆绑着,在蛮族的马后踉踉跄跄地消失在地平线上。我的几个叔父,更是因为饿着肚子,没有马匹,就那样死在蛮族的的乱刀下。……”
杨氏的话音未落,嘉慧郡主道:“可不是。我父亲也是这样没的。大家都当我是大长公主的女儿,一出生就是郡主,还以为我有多得宠呢,却不知道这是我父亲用命换回来的。当初,我父亲不过新婚三个月,就上了战场,再也没有回来,留下我母亲和肚子里还没有成型的我。如果不是边关军粮短缺,我父亲也不至于……”
颜氏也是垂首不语。
朝廷与边关还有江南,那是一个死结。
朝廷为了表彰仁德,对灾区经常会减免赋税,江南的水利做的好,自然就没机会减免。同时,别的地方都减免了赋税,朝廷手里的银钱就不多了,自然要找个地方补回来,一直风调雨顺的江南就成了首选。江南的赋税重,人口增加得也慢,人口增加得慢,劳作的人也少了,收上来的赋税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增加,再加上朝廷的加赋,最后的结果,就是江南的税收不上来,而朝廷不能收到足够的赋税的最后结果,就成了朝廷欠军饷的一个重要理由。
虽然那些文人们很多都在骂林如海是用别人的血染红了自己的官袍,可是对于那些武将,还有跟边关有关系的人来说,林如海不过是依法从事,还救了很多将士。
因为林如海收拾了那些盐商们,收缴了大量的粮食,边关的将士们总算能够隔几天吃一顿饱饭了,因为林如海收拾了那些中饱私囊、为非作歹的世家,将士们口袋里总算是能有几个铜板了。
更不要说林家不停地在边关置办庄子,然后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向将士们提供鸡鸭和蛋类,又用一个相对较高的价钱收购将士们手里的战利品。
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可事实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