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桓鲂槲奁康奶煲猓翘愀饬恕�

“几位郎君可是京城人氏?”那少妇走过来问道。

宋九微微一愣道:“娘子……”

“妾身刘氏,黄州人氏。”少妇欠了欠身从容答道。

“我们是京城人。”

“请问三位郎君可是去江南公干?”

“你如何得知?”

“妾身看到三位郎君皆骑着马,又是京城口音,估猜三位是朝廷来江南公干的官吏。”

“你猜得不错,我们是来江南驿使的。”

“驿使……你们称王转运使……”少妇狐疑道。

“哦,你是说我称呼两位朝廷命官的名字啊,那无妨,他们只是官员,非是陛下,在京城百姓不但可以说官员名字,有时候背下里还能议论他们事迹,这不违禁。”宋九道,但是冲郭二与王枕挤了一个眼色。

以宋九的身份,指点江山可以,就是王枕与郭二也因为呆在宋家,见多识广,至少比普通人谈吐不俗,故郭二来到黄州大江之上,询问赤壁在哪里。不过别人若是有意听有意想,会产生怀疑,宋九暂时还不想暴露身份。

“妾身误会了。”

“你是黄州人,我为何看到你们带着许多货物去江州。”

“你们还不知道啊?”

“我们去江南公干,一路马不停蹄,昨天傍晚才来的黄州,今天匆匆起程,能知道什么,难道江州发生了大事?”

“也不是大事,江州百姓顽固不化,以坚城拒不投降,杀死了许多朝廷官兵,曹将军一怒,屠城了。”

“这个我知道。”

“原来朝廷任命了张知州为江州知州,与曹将军发生了争执,朝廷将张知州迁往饶州。”

“张知州是一个好官。”

“好官……”少妇迟疑了一下,没敢做评价,继续说道:“后来曹将军屠城,又将城中财物掳之一空,陛下大怒,将朝廷官员一起调走。”

宋九心中摇头,赵匡胤肯定不大高兴,却未必大怒。才开始出发时,宋九与潘怜儿一道,后面还有一拨人马,几名从书院抽调出来的学子,他们仅是先行一步,然而刚出发没多久,就听到一道诏书,以曹翰为桂州观察使仍判颍州,以赏平南之功。王枕不解地问,皇上为什么这样做。潘怜儿也不解了,宋九没有与王枕解释,但与潘怜儿做了解释。

赵匡胤肯定不希望多死人的,但对江南的反抗同样也不喜,例如卢绦,原名卢绛,也就是潘美平南汉时献计取吴越的那个南唐大臣,他在江南颇有名气,曹彬围金陵,其守水寨,多有战功,是南唐诸臣中少有亮点的人物,由是诸将忌其能,后率八千人援助润州,因察觉到刘澄欲降,率军杀出,欲保金陵,因不敌宋军又走逃宣州。金陵城陷后,其人仍不降,杀掉歙州刺史龚慎仪拒守。赵匡胤让其弟卢袭执铁券招降,仍不听,但因为手下将士无战意,被迫投降。

到京城后任为冀州团练使,龚慎仪的儿子龚颖诉冤,曹彬替卢绦辨白,说其才可用,赵匡胤却说道,是貌类候霸荣,何客留也。斩于西市。

卢绦如何与候霸荣相比?况且曹操用庞德,刘备用马超,赵匡义用杨业,越是这些人收服了,越有大用。再说招抚民心,卢绦也比龚颖作用大多了。

这证明了赵匡胤对反抗的不喜。

还有一层更深的用意,这时宋朝准备征北汉,朝堂开始打压赵匡义,赵匡胤不希望军方引起太大的变动。而且王全斌死了,李处耘死了,赵匡胤心中颇是后悔,民是什么,这些心腹大将才是宋朝的真正功臣,加上不喜江南百姓反抗,因此对曹翰不仅没有处理,反而升迁了官职。

只是宋九一直不明白,为何江州百姓那么誓死反抗?

宋九听到这道任命后,害怕江州那边有变动,于是骑马带着郭二与王枕二人先行来江州。

少妇继续说道:“曹将军又组织了一百多艘巨船,将财货押向京城。”

“不是说只有十余艘巨舰吗?”

“江州乃是原来南唐一等一的繁华盛地,十几艘船如何能装得完呢。”

宋九默然,他心中开始担心了,巴蜀财货运了十来年才将运完,那是不同的,不仅有原来巴蜀的财货,还有后来的税务,这才形成一种观念,认为是运了十几年,若无税务,哪里用得十几年时间?并且又有三峡之险,路程远,船比较小,运起来很慢。江州不同,皆是大江大河,几百石几千石的船只畅通无阻,甚至一万石两万石的船只也能直通京城。仅是一州城就运了一百多船财货,曹翰几乎将江州地皮都刮完了,自己去江州,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有那么大的深仇大恨,如何治理?

少妇对他这个驿使身份有些怀疑,还没有想到宋九的身份。

甚至宋九逃得快,直接穿越了许多山道,从京西直下黄州,可能连江州的官员都不知道宋九来了,但宋九也担忧江州还有没有官员,现在是何等光景,然而他马上就知道答案了。少妇继续说道:“随后曹将军迅速赴京,朝廷担心江州,因张知州曾阻止曹将军,在江州有些名望,便又在新知州来到之时,先行就近将张知州调回江州担任知州,安抚民心。又将黄州古通判调赴江州担任通判。”

“难道你是古通判的亲戚?”宋九问道。

第三百三十五章 大江(下)

“也不算是,家父是一名举子,虽数次进京省试未中,在乡里略有些名望,古通判在黄州任职时曾与家父略有些来往。”

“恕我多言,昨天吃饭时,曾听你们去江州办一件大事?”

“不算什么大事,曹将军将江州百姓屠之一空,江北百姓田地紧张,闻听江州空出许多耕地房屋,无数百姓商贾拥入江州,妾身也想去江州募得一间邸店。”

难怪这么多人,不过宋九仍不大明白:“难道朝廷将这些邸店与耕地变卖给你们?”

“若卖,哪里会有这么多人,非是便卖,也许朝廷有朝廷的想法,江州乃是重镇,不能让它空出来,故用此招抚江北百姓过去,一为恢复,二是弹压当地百姓,妾身也不大清楚,不过多少也要给官吏送一些礼物。”

“原来是这样啊……”

“不知三位郎君驿至何处?”

“江南。”宋九道,然后扭头看着大江。

郭二悄声说道:“这个张知州倒是有办法,至少不是一座死城了。”

“未必!”宋九蹙起眉头,不但不是办法,可能麻烦很多。

小婢也在低声与刘氏说话:“娘子,为何要搭讪那三人。”

“你看那人。”刘氏冲宋九努了一下嘴。

“他昨天就不安好心,吃饭时一个劲地看娘子。”

“如儿,休得胡说,那人气度沉稳,不象是一般人,而且他直接称呼朝廷两位高官的名字。”

“他们是什么人?”

“那人说他是驿使。”

“有什么不对啊?”小婢奇怪地问,宋朝新得江南,政令诸多,驿使不绝,三个驿使有何奇怪?

“若是普通驿使去江州差使,多是从独树浦渡江,为何他们从黄州就开始渡江?”

“他们会是什么人?”

“我也不知。”刘氏又狐疑地看着宋九,宋九正伏在船舷边看着长江景色。

“奴婢以为他是坏人。”

“天下那有那么多坏人?”

“丁家就是一群坏人。”

“你又胡说,父亲他是一个要脸面的人,夫君去了,他怎么好让我回娘家,呆在丁家一天,我就是丁家的人。”刘氏眼中露出一丝迷茫,丈夫死得早,又没有替丁家留下一个孩子,现在走是不能走,留是不能留,不如去江州。

“九郎,那个娘子还在注意你。”

“哦。”宋九回头,与刘氏眼光一碰,又收了回去。

王枕又说道:“九郎,为何你刚才不象她多打听江州的情况?”

“言多必失,这个娘子十分精灵,她又去找江州通判的,我怕她与古通判见面谈话时能提到我。”宋九又蹙了眉头,与岭南不同,岭南更大更落后,但那时的背后是潘美的军队,所以能放开手做事。

这一回来江州,没有强大的后援,宋朝设立这个通判用得好是助手,用不好能活活逼死知州。事情有些糟。

“她会不会猜出九郎的身份?”

“我们一路没有惊动官府,来得又快,她是猜不出来的,之所以前来与我攀谈,她是商贾出身,见多识广,大约认为我来历不凡,想套一个交情。”

“与九郎套交情?”王枕与郭二一起吃吃乐了。

“是啊,昨天她们说话时我听了一些,她丈夫去世得早,夫家不高兴,认为是她克死丈夫的,大家一起往江州跑,她想到她父亲与现在那个古通判的交情,也想去江州碰碰运气。不过那泛泛交情不一定能起作用,若我是大人物,认识一下也好。”

宋九没有多说了,虽安稳了几年,但他跑的地方多,若是说有同渡之缘,那么这个同渡之缘不要太多,并且他隐隐觉得江州这些地与房舍是一个大问题。说它不值钱,荒废了真的不值钱,说它值钱,若人烟再度密集,以江州之地利,那么多房舍与耕地,价值会比曹翰那一百多艘船的价值更高。似乎张霁短时间又让江州恢复了生机,不过其中的猫腻太多,而且麻烦很多,现在看不到,只能到江州以后再看。

今天风不大,江水十分平静,船家挂起侧帆,顺水而下,船速很快,不时有江水激起,荡起一层蒙蒙的水花,又偶尔有几只亮丽的水鸟在船上空掠过。

若不是担心江州,倒是一次快乐的旅程。

宋九取出干粮,以及牛肉干,席地与郭大王枕吃了起来。

如儿又说道:“娘子,你看他们吃相粗鄙,哪里是什么达官贵人?”

刘氏有些不解地看着他们在吃东西,不过她仍然在心中怀疑。船很快到了江州,这一行人皆带着货物,宋九冲刘氏拱了拱手,算是打招呼了,然后下船。并没有多说话,他呆在船上好几个小时,虽未插言,但听到许多人的议论,终于明白所谓的募邸店是怎么一回事,那是一种变相的霸占。只是宋九盯着那张俏丽的脸孔,江风吹来,传来一抹淡淡清雅的脂粉香味,心中不由地暗暗叹息一声。

还会有再见一天,但那时就未必有今天这种平和的气氛。

下了船,不远就是江州城,宋九眺望一眼,发现多处城墙残毁不堪,甚至还看到宋军用火药后的影子,就不知道当时江州军民如何守下来的。对于这件事的评价,曹翰肯定做得不对了,但宋九与赵匡胤一样,也不喜这种惨烈的反抗。

码头就在湓浦水与彭蠡水以及长江交界口处,与宋九才离开京城时想法不同,他居然看到码头多家邸店开业了,因为来了许多江北的百姓与商贾,生意还不错。

不远处就是庄稼地与菜圃。

同样有许多百姓在耕作,至于抢地宋九也能理解,说江北地紧张,但真做好了,未必那么紧张,若是整个江东圈圩,足以容纳如今两倍以上的人口。但说不紧张,实际很紧张。自宋九提议,湖南开始圈围,长江流域包括广南,陆续出现许多围田与圩田。但湖南那是圈,自汉阳军以下的长江两岸,那是圩。

围仅是防止山洪暴发,圩则是常年累月都在河水面以下,圩地虽富,但圩堤工程更大,几百顷地的圩最少需要十几里长堤,一里合格的圩堤最少需要十几万立方土,官府还要投入大量财力修建陡门,以及支援其他物资。建好后百姓不但要将圩内耕地沟渠清理出来,还要防洪抗汛。因此江东圩仍没有普及开来,只有少数州县出现了一些圩田。

没有了圩,整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