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不容易搞到的。没亲自尝试,感兴趣的看看吧。道教龙门派性命双修养生功法第一步 生势收心求静初打坐,练静动,全身内外要放松。二目垂帘守祖窍,舌闭天池津自生。深细长匀调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身心两忘万籁寂,形神具妙乐在中。掐子午,除杂念,祖气修足玄关现。脸似蚁爬丹田暧,口满津液要吞咽。下座拂面熨双睛,浑身上下搓一遍。筑基炼己全赖此,静极而动一阳现。收心求静是道家的修真养性、打坐参禅,也是性命双修离不开的基本功。入坐前宽衣解带内外放松,要有一种愉快感。取坐势,在床上、沙发、椅凳上皆可。着衣应根据气候变化增减,慎勿着凉。坐功时应面向正东或正南,夜间要面向窗户亮处,以免神昏易睡。(1 )盘膝端坐。盘膝有单盘、双盘、自然盘之分。初学者可采用自然盘,不要勉强采用单盘或双盘。所谓端坐,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垂直一线。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只有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2 )脚分阴阳。盘膝时左脚属阳在外,右脚属阴在内,为阳抱阴,但不是绝对的,如感到不舒服可改换。对此勿拘泥,关键在内而不在外形。(3 )手掐子午。左手拇指掐左手中指午位(最上端一节),右手拇指进入左手内掐住左手无名指的根部子位,两手相抱放在小腹前,这为阴抱阳。但必须说明:掐子午不等于掐诀念咒。因子午这两道脉管通寸、关、尺,而寸、关、尺之脉通心,心通脑,掐子午是为减轻动脉撞心的力量,不生杂念,有助入静。丹经云「手脚和合扣连环,四门紧闭守正中」是也。(4 )二目垂帘。二目似闭非闭,微开一线观鼻尖。太闭则神气昏暗,太旧则神光外驰。古云:「日月合井,金木和合,回光返照,返观内视。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5 )眼观鼻,鼻观心。二目垂帝,眼看鼻尖,神定则心定。两眼同看鼻尖,活动的思维,纷纭复杂的意念就能安定下来。眼观鼻而心不在鼻,由观而达到忘观,外观其形,心无其形。所谓鼻观心是为了下颌微收,使气嗓管调直,呼吸自然流畅。(6 )闭口藏舌,舌顶上腭。上腭是天池|穴所在,位置在上牙床内寸许凹陷处,口念「而」字舌尖所触部位。闭天池,一是为了开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后),玄膺一开真息往来畅通无阻。 再则闭天地易生津。舌根下有生津两|穴。左为金井,右为石泉。静坐往往有津液满口的现象,并感清而甜。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并「汩汩」有声。据说这样引吞能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7 )呼吸绵绵微降丹田。调理呼吸,又谓调息。是初步入静的重要部分。用功闭口塞兑,用鼻呼吸,要深、细、长、匀。不论顺逆呼吸都要求腹式呼吸,这样才能算深;细要细到自己听不到呼吸声;长是将呼吸拉长,要息息归根下降丹田,放松自然,不要憋气;匀是既快慢均匀,务要心息相依不即不离,达到息不调而自调。初学者要用自然呼吸。呼吸绵绵深、细、长、匀,能扩大肺活量促进和加强内脏各个部位的功能,尤其是消化系统,其功效更为显著。(8 )心、神、意守祖窍。祖窍在人二目中间,是经书不载,历代祖师秘不轻传的一窍。余师千峰老人曰:「天下地上安祖窍,日西月东紧先天。玄关之后谷神前,正中有个空不空」。此窍是玄关出人、明心见性的门户,是锁心猿拴意马的桩柱,是延年益寿的阶梯。初步炼性先守此窍。含眼光两眼观此窍,凝耳韵两耳听此窍。心想此窍,意念此窍,神住此窍,最后达到忘掉此窍。古人谓: 「常有欲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守窍为了忘窍,故有「知而不守是正功」之说。一意归中,万籁俱寂,身心两忘,恍恍惚惚,感到一股电流在身上运行,尤如触电,其舒服妙不可言,正是神清气爽,精神振奋。如能得到分钟的真静,足以消除一天疲劳。如能每日坚持坐功,即使得不到真静,也会感到丹田发暧、手脚出汗、脸似蚁爬、头顶气旋。这些现象都是坐功的收获,日积月累,祖气修足,自然玄关出现。(9 )三花聚顶秋月圆。三花即精花、气花、神花。只有精气神修足,才有三花聚顶秋月圆的现象。秋月即玄关。玄关与祖窍都是道家三口不说、六耳不传之秘。玄关与祖窍往往连在一起,实际玄关是玄关,祖窍是祖窍。可以说祖窍是玄关出人的门户。玄关不在身上,祖窍不在身外。玄关乃玄妙之机关,不在身上,离身难寻。《节要篇》云:「一窍玄关要路头,非心非肾最深幽。
膀胱谷道空劳力,脾肾泥丸实可羞。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穴细搜求。原来只是灵明处,养就还丹跨鹤游。」又说此玄关一窍乃生死之|穴、无极之根、太极之母,是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一之气。过去把玄关说得神乎其神,玄关到底是何物?道家龙门派传统认为:通过收心求静,静极而动,阳气旺盛,入静时眼前出现一圆光,这即是玄关,又叫慧光、神光、灵光……。儒曰「至善」,佛曰「如来」。名目繁多,举不胜举。修真养性修的这个~,明心见性见的这个~。它是离中的真阴与坎中的真阳凝集在一起发出的光。故龙门五代祖师张伯端曰:「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历代修持者把玄关看成超凡入圣的阶梯,故不轻易传人。虽然从经书上偶有透露,也只是一些不易看懂的隐语,各说不同,使人无所适从。赵避尘老师说:眼前圆光是玄关。得诀者只有将一阳初动真一之气,依师临炉采药收气归炉的口诀将气收回,气足眼前才有圆光。(10)下座拂面熨双睛。坐完功后,将双手搓热,趁热捂住两眼,热散后两手猛然向两侧分开,两眼同时随之一睁,如此3 至5 次再左右转睛。 左转9 遭,右转9 遭。经常坚持,不但保持眼球灵活不闹眼疾,还能保持眼睛不花。拂面是用两手搓拂两颊,使脸色滋润,推迟生长皱纹及老斑。(11)浑身上下搓一遍。浑身干搓,又叫干沐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健身办法。 紧接上边拂面熨眼转双睛之后,两手从头部开始搓起,继而顺序由前额、两太阳|穴、迎香、两耳前后,大脑、小脑、风池、风府、两臂外内至两手背,由胸前肺部、两肋、到小腹两侧、肚脐、两肾俞、两腿外侧、内侧、膝盖、脚心。 两手搓时最好用数字约束,以免点到从事。干沐浴倘能持之以恒,定有人们意想不到的功效。重点在鼻窝、腰眼、睾丸、涌泉。(12)伸臂长腰舒筋气。于沐裕后仍坐床上,上身坐正,两腿伸直,舌顶上腭,然后上身后仰,两臂随之向上伸舒,同时鼻吸气两眼向上翻看,脚尖前绷,脚跟后收,身体整个仰卧床上。然后上身由仰卧坐起前扑,以头靠拢两膝,两手伸至涌泉,眼往下看,鼻子吸气,脚尖向里勾,脚跟向前蹬。如此一仰一俯,反复7 次为止。 此法舒筋活络,长腰增力,伸筋活腰。起强肺健胃、通带踵、养大脑作用。初步收心求静,正是为求动。这种动是通过坚持不懈的用功,并能经常入静得到的。入静中大脑得到充足修养,身体日渐强壮,面色日渐红润,精神面貌必有焕然一新之感。当然,由于年龄、体质强弱的不同,以及用功的勤怠,入静的程度深浅,会出现进度上的差别。 第二步 收气降龙安炉立鼎一阳初动本无心,收气必须先提根。吸从督脉升泥丸,呼由任脉降会阴。以神领气行周天,后升前降转法轮。七口呼吸阳不缩,无孔笛吹要紧跟。无孔笛,两头吹,一提一降自然回。收气古称是降龙,龙归大海不成飞。玄酒味淡休妄动,静等二侯响春雷。珍惜自身活子时,逢动必收气不亏。第二步功夫按道家传统说法是安炉立鼎。玉鼎,在大脑中心,内藏一胞为先天真性所居之处,即元神宅也。其两边各有一管,联于眼珠下通于心,故曰:性者心也,发于二目。实际鼎原无鼎,真气发时与性合一而得名。金炉在脐下一寸三分,前七后三正中心处,又名真气|穴。又指前对脐轮后对肾,上有黄庭下关元,是存神养气之所,又叫丹田。故曰:命者肾也,发于淫根。炉原无炉,气发则有此名。玉鼎、金炉是道家炼内丹假设的无形器具。今天对于先人所设的这种名词没必要去细究,主要应看其功效如何,对其具体用法应莫忽视。一阳初动本无心,收心必须先提根(根,即会明|穴。 提根,即用力紧撮谷道)。初步收心求静,一念不起,身心两忘,虚极静笃之时,自己的外阳勃起,这是自身的活子时到来,机不可失,不等念起,急用转法轮收气法即刻收回。收气法:原坐式不动。收气必须先提根,大小便处用力一提(即提肛),鼻根吸气,眼往上翻看,以神领气心意随之。由子位生死窍即会阴|穴向后走尾阎(在脊梁骨最下尾处,后三关的第一关)、夹脊(在大椎|穴下第七脊骨节,又名夹脊双关,内通心,为后三关的第二关)、玉枕(在风府上枕骨处,内通大脑,是后三关的第三关)至午位百会一停、吸时鼻吸、眼看、神领、意随,同时并举,协调一致。一吸由督脉上升至百会午位稍停,再呼,鼻根呼气,眼往下看,以神领气,心意随之,由午位下来,走祖窍、绛官、下丹田,直达会阴子位。后升前降整一圆周。简单说,一吸由督脉上来至百会一停,接着一呼由任脉下来至会阴一吸一呼转一周为一次,如此3 至5 个呼吸。如做得准确,外阳即可缩回,这即是后升前降转法轮收气法,又名采小药。日积月累身体越来越强壮,精力越来越充沛,活子时越来越勤,而外阳兴起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从用一次呼吸至七次呼吸外阳仍然不倒,这是离中真阴气发,龙从火里出,应改用「无孔笛颠倒两头吹降龙法」来制之。
「无孔笛颠倒两头吹」的具体用法是:用转法轮7 次(七次为七返,七者阳数,是火候的需要,七次不缩是火候足的象征)降服不住,原坐不动应立即凝神生死窍,大小便处一提,鼻根吸气,意想由生死窍提到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再用绛宫(心下一寸二)之气下沉丹阳,鼻根呼气,心神意随之一沉。一提一降为一次,如此一至三次外阳立缩。倘也用了7 次仍不缩回,就应用第三步开通奇经八脉的方法。等二候到来,虎由水中生,似黄河决口一泄千里,那要用下手炼精化气的伏虎手段将欲破关而出的元精化成元气,仍为我所用。其开通奇经八脉、下手炼精化气的具体方法在第三、四步功法中再详细介绍。阳生气发的根源。通过坐功入静增长元气,亏损元气得到补充。静极而动,脑中的先天气走大脑、小脑、延髓、脊髓到大推下第七脊骨夹脊关。夹脊往内通心。心正中有一门,道家谓之戊门,医谓之三尖瓣。气到门开直达外阳,外阳得到真气,立刻勃然兴起。这时如果不管不问也可自消自灭,但是通过静功得来的养生至宝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