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听了以后,长吁短叹起来。
恰在此时,宋献策来了。见左右无人,只得自喊道:“宋献策参见皇上。”李自成一听,便说:“宣宋献策进见!”老太监看了看左右,便捏着嗓子喊道:“宣宋献策进见!”
宋献策便冒冒失失地进来了,双腿一屈,跪在李自成面前说:“臣宋献策参见皇上,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自成一见,刚才登基时的阴影便跑了好些,心中的感觉也好多了。心想:毕竟有宋献策这样的臣子在衷心拥戴自己称帝。于是,李自成尽量地使自己的语气温和些地对宋献策说:“不知宋爱卿参见寡人,有何事相奏?”李自成一说,便觉得自己完全找到做皇帝的感觉了,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杆。
宋献策看了看左右,然后说:“臣有要事要奏!”李自成知其心意,便挥了挥手,示意左右全退下。
宋献策说:“昨日臣夜观天象,见王者之气发端于西,隆于北,而奔于西。”
李自成对宋献策说:“宋献策但说无妨!”自从宋献策对李自成献上谶言“十八子,主神器”以来,李自成对宋献策的占卜观测之术已是深信不疑!
宋献策说:“从臣观天象得知,皇上的王者之气是在西安发端,在北京成气候,而再回到西安之后才能得以巩固!”
李自成心想:确实如此!自己在没有进京之前是节节胜利所向披靡,而进京之后便处处被动!由此可知宋献策所言非虚。于是李自成对宋献策说:“依爱卿之意,朕何时离开京城为好?”
宋献策不假思索地说:“明日即可!”
李自成大吃一惊:“明日?”
宋献策不容置疑地再强调了一句:“明日。”
李自成便沉默起来了。因为他实在不愿意就这么轻易地离开京城!这是他率领农民兄弟拼死拼活浴血奋战换来的果实,自己的屁股还没坐热,做皇帝的味道尚没尝到,又要离京而去,他实在是心有不甘!然而,他心里也明白,即便宋献策不劝他离京,他也得离京!面对吴三桂与清兵的强大攻势,他的义军几乎无还击之力。自己总不能在摇摇欲坠的皇宫里做皇帝吧!李自成一时难以决断,变得犹豫起来。
宋献策知道李自成的心理,所以他不敢直言不讳地说。但是,又怕不说而耽误战机,因此,他换了一种说法:“皇上,大顺政权移至西安以后便能找到它土长土生的根,就会千秋万代永不衰竭!”
李自成一怔,联想到自己称帝时,百官之中走出的那只乌龟,便说:“不知朕刚才登基之时,跑出一只乌龟是主凶还是主吉?”
宋献策知道那是明朝故官的大胆之徒以此讽刺李自成做缩头乌龟不敢与吴三桂交战之意。而且宋献策知道其实李自成也明白那是何意,只是心里不愿相信罢了。宋献策赶忙叩头说:“恭喜皇上,这是大吉。”
李自成心里一轻,语气也飘起来:“宋爱卿细说给朕听!”
宋献策说:“龟为长寿之物,皇上登基之日,有乌龟出现,那自然是昭示皇上的江山千秋万代永固!”为了让李自成彻底消除疑虑,早日从京城撤走,宋献策不得不如此说。
李自成一听,大喜!自登基以来,心里的灰色情绪都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踌躇满志。李自成说:“朕就尊爱卿之意,明日就撤出北京城,你即刻去传旨吧!”
宋献策一听,赶快走了,生怕李自成又回心转意改变主意。
宋献策一走,李自成立刻又陷入孤寂之中。没有艳姬美妾,没有轻歌曼舞,没有张灯结彩,没有锦衣玉食……李自成心中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当上了皇帝。从宫中之布置和宫女之多,他已经可以猜想到皇帝是过着一种怎样的奢华的生活了。然而,自己这个皇帝为何当得如此凄凉而辛酸?他一次又一次地默默地问自己: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那个皇位么?这就是自己以无数兄弟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皇位么?这就是至高无上万人敬仰的皇位么?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想到此处,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凄凉弥漫在李自成的心田。李自成不由自主地踱出寝宫,来到庭院。
又是一个月色明媚的夜晚!他抬头看了看天,不由自主地叹道,李自成的目光朝庭院四周寻去,见庭院四周都是空荡荡的。他的心中陡然生出一种失落来。他突然想起自己原来是在寻找陈圆圆。
他觉得自己真傻!不该放陈圆圆走,即使是丢了江山,也要携带陈圆圆隐居山林!实实在在的陈圆圆与虚虚幻幻的皇位来比,不是更加令人心悸么?
又是这么个月色明媚的夜晚!又是这么个空空荡荡的庭院!又是这么个失魂落魄之人在游荡!而那个美艳绝伦善解人意的陈圆圆却不见了!李自成的心中生出无限的悲凉来。难道这就是陈圆圆所说的月光依然未变,只是因人而变得凄楚寒冷了么?
第二天,李自成坐上了马车。心想,我就要离开京城了,让我再看一眼至高无上而又稀松平常,富丽堂皇而又形同废墟的皇宫吧!它令我拥有梦幻,又让我希望破灭;它令我幸福快乐,又让我辛酸痛苦;它令我君临天下,又让我落荒而逃……望着皇宫,李自成心中是太多的无法叙说的情绪与感慨。
突然,他对皇宫充满仇恨,是一种铭心刻骨的仇恨!不论是因为仇恨而要毁去它,还是怕它落入别人之手而要毁去它,总之,李自成下了个焚烧皇宫的命令。
然后,率领着他大顺的官僚与臣民们一同依依不舍地离京而去。
第十一章 争夺京城
一、多尔衮闻风设计,吴三桂望城兴叹
多尔衮听说李自成弃城而去,心中大喜。欢喜之余,有些失望。就像一个观众在看戏,眼看高潮即将出现,谁知一阵锣鼓声之后,戏却散场了。
李自成弃城而去是出乎多尔衮的意料的。根据双方力量对比,他估计李自成至少还要坚持一段时间。尤其听说李自成登基称帝了,他心里越发是这么想的。谁知李自成虚晃一枪便走了。
多尔衮凭政治家的敏感觉察到清政府的机会到了,自己可以不再大动干戈便可推翻明廷。然而让他有所顾忌的是吴三桂。当初吴三桂向他借兵之时,其目的就是为了恢复明廷,而自己当时出兵之理由也是复君父仇。现在如果真让吴三桂复明廷的话,自己失去了绝好的机会不说,一旦明廷恢复元气,那清人便只有永远居住在关外了。不过自己不让吴三桂进城的话,又实在是没有理由。
正当多尔衮苦苦思索之际,洪承畴进来了。多尔衮一怔,我怎么把他给忘记了。对付吴三桂,洪承畴可能比自己更有办法些,于是多尔衮对洪承畴说:“现在李贼弃城而去,你认为我该作何打算?”多尔衮之所以如此问洪承畴,是因为洪承畴是明廷故臣,对明廷多多少少还存有感情,所以他对洪承畴说话时,不能太直。
洪承畴一怔,摄政王此话是何用意?他不知多尔衮的真正意图,所以他只得投石问路:“大王是想进驻京城么?”
多尔衮脸色一端,严肃地说:“你是说我不能么?”他知洪承畴对自己有所猜忌,干脆直截了当地问。
洪承畴吓了一跳,立刻说:“小人不敢!”此时,洪承畴已经窥视到多尔衮的野心,觉得自己不抵抗一下,心里不舒服,而自己如果抵抗的话,又怕惹来祸端。于是他不软不硬地说:“只是大王当初已与吴三桂约好,帮助他恢复明廷,而如今……”洪承畴故意不说。
多尔衮说:“当初是当初,如今是如今!”
洪承畴从多尔衮的话中感受到一股杀气,他战战兢兢地说:“只怕吴三桂也想进城。”
多尔衮说:“我不想让他进城!”
洪承畴说:“只怕他心有不甘。”
多尔衮说:“这就是我与你商量的原因。”
洪承畴说:“我不明白大王的意思。”
多尔衮不经意地笑了笑,你怎么不明白本王的意思?你只是不愿意说罢了。你想装糊涂,本王偏不让你装糊涂!多尔衮说:“我要制止吴三桂进城,但要做得不露痕迹,让外人无法指责本王,而让吴三桂不得不放弃京城!”
洪承畴心里打个寒战,此计甚毒!他说:“只怕难以做到!”
多尔衮不假思索地对洪承畴说:“别人也许做不到,但你洪大人做得到!”
洪承畴说:“不知大王为何认为我能?”
多尔衮说:“因为吴三桂是汉人中的英雄,你也是汉人中的英雄,只有汉人才能对付汉人!”
洪承畴没有想到多尔衮这么赤裸裸地说,他心里不好受,便说:“只怕为臣难以做到!”
多尔衮说:“我说你能做到,你便能做到!”
洪承畴说:“大王为何如此决断?”
多尔衮目光锋利语气严厉地说:“如果洪大人连此事也无法做到,我看你未必有什么大用!”
洪承畴听后,双腿一软,跪在地上说:“小人勉力为之便是。”然后头脑里急速旋转,额头上生出粒大的冷汗,身子瑟瑟发抖。片刻之后,洪承畴说:“可派一万骑兵前去,让他们身披孝衣,头戴白帽,持书写‘报吴门血仇’之条幅,说是为了给吴三桂报仇而增援他的。”
多尔衮故作不解地问:“此举用意何在?”
洪承畴解释说:“吴三桂新近遭灭门之灾,仇恨在心,此举可提醒吴三桂报仇雪恨,同时,因为声势已经造出来了,使吴三桂不能放弃报仇,否则会落个不孝之名!此举的另一妙处在于:此一万骑兵到了阿济格手中,使我方拥有兵力六万,这强于吴三桂四万兵力。因此,在实力上又可强压住他。这样一来,吴三桂别无选择,只有放弃京城去追击李自成。”
多尔衮听后哈哈大笑,连声称赞妙计!并说:“此计只有洪大人才能想得出,别人无法办到!”
洪承畴不知多尔衮对自己是褒是贬,身子只是不停地抖动。
吴三桂自从亲眼看到自己父亲与其他家人在城头遭李自成的残杀以后,心里便充满着仇恨,恨不得啖其肉,吸其血。他万没有想到李自成刘宗敏会用这些人来威胁自己,并且在没达到目的之后便杀了他们。吴三桂醒来以后的第一个念头便是不报此仇誓不罢休。
可是正当吴三桂在积极准备攻城之时,李自成却悄然离去。按理,吴三桂实在想追击李自成,以报国仇家恨,但他不得不另有考虑。他想到自己是以光复明室为理由请清兵入关的,如果说自己因此而蒙受了耻辱的话,此时是洗刷耻辱的最佳时机。自己只要进驻京城,扶持东宫,光复明廷,既可拒外敌清兵,又可抗内贼李自成。同时,因为自己凭着血气之勇而追击李自成,多尔衮便可趁虚而进入北京城。多尔衮的野心他是知道,到那时,自己恐怕无力回天。吴三桂想到这些,觉得自己的当务之急是进城。
于是,吴三桂便要集结兵力,准备进城。阿济格见吴三桂心有此意,便极力阻止他。然而吴三桂心意已决,阿济格觉得非常为难。
正在不可开交之时,远处传来喇叭长鸣、锣鼓喧天之声。众人望去,只见远处人多如蚁,都是身着孝衣,头戴白帽,缓缓朝这边行来。
吴三桂见之一怔,不知是清兵,以为是谁家发丧。等走到近处,才发现是清兵,手执“报吴门血仇”的条幅而来,头脑顿时一阵嗡响。立刻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与其他亲人在李自成屠刀之下身首异处的惨相。
吴三桂因此而变得热血沸腾,心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