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月又接过乙第四十人的名单,草草浏览后,向萧隐问道:“河南府的吴应没中吗?”
萧隐一怔,不知李月之意,想了想说道:“我记起来了,那吴应的策论写得倒不错,只是第一场的帖经太差,连通三经都没达到,总分已跌到五十名以外,故没有取。”
李月问言淡淡一笑说道:“那李希烈岂不是白替他准备了半天!”
萧隐这才醒悟,忙说道:“现在加入还来得及!”
“不用了,科举须公平第一,他自会有别的办法,否则就不是李希烈的军师了,韩大人审过后,就按这榜发布吧!只是考中的五十人中,我江南十五州只中了四人,甲第只有一人,萧大人、段大人、韩大人、韦大人,我上次所提扩大官学一事得尽快抓紧啊!这可是百年大计!”
“是!”四人一齐躬身答道。
三日后,甲、乙两榜同时发布,中榜者欢欣雀跃,落榜者却无省试不中时的痛不欲生,大多数人只是抱着一试的念头,毕竟是府试,只算明法科乙等,中了也只能授从九品微职,反而不能再参加省试了,故皆只遗憾地摇摇头,便各自结伴到江南各美景处游玩去了。直到授官后,甲榜竟得了正七品官职,乙榜也得了从七品下之职,顿时轰动了全国的士子,到第二年府试时,全国竟赶来了数万名举人,反而冷落了长安的省试,引起礼部的不满,这是后话不提。
“来了!来了!”十几名官府公人端着彩带、花帽在鞭炮声中赶到,在近百名士子期盼的眼神中,报喜人高声宣布道:
“甲第第一名,长安韦应物”
‘哗!’的一声欢呼,所有人都将韦应物围住,纷纷道贺,平时从无笑容的韦应物也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宛如冲破重云的一缕阳光,灿烂无比。
“一、二、三!”众人一起将韦应物高高抛起,公人随即为他披红带彩,明日见过李月后,五十名考中者将开始披红夸街。
鞭炮声又响起来,又一拨报喜人赶到。
“甲第第四名 长安畅当”
“甲第第五名 长安张去疾”
顿时喜得二人嘴都合不拢,张去疾一连饮下三大杯酒,连一向吝啬的畅当也拿出数十枚重轮钱充作喜钱,散发给众人。杜崇在一旁见同伴均得中,心中黯然,便躲到一旁去了,吴应礼见状,便笑笑过来安慰道:“乙榜尚未报到,公子为何就如此气馁?”
“中乙榜非我之志,我临行前就给父亲夸口,不中前十名就不回,更不受他之荫,可现在,唉—!”
“令尊是?”
“我父便是吏部的杜鸿渐”
“原来你竟是杜尚书之子,失敬!失敬!”吴应礼暗暗心惊,涉及如此多朝廷重臣之子,若轻率来攻,朝廷恐怕不会袖手旁观。
“吴先生似乎并不在意不中?”
“我第一场就考砸了,自然不会中,老了,记忆不如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吴先生若无去处,不妨来京中来找我,我求求父亲替你安排一职。”
吴应礼见他说得虽幼稚,但却至诚至意,心中也不由有些感动,便拍拍他的肩膀说道:“好!哪日我若没饭吃了,便来京城找你。”
这时,鞭炮声再次响起:“甲第第九名 长安杜崇!”
杜崇顿时惊呆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是在做梦吗?见众人都在寻他,吴应礼连忙笑着把杜崇推了上去,没入了人潮之中。
吴应礼轻轻地笑了笑,他仿佛又回到了当时自己中进士的时候,骑马夸街、曲江流饮、雁塔题名,这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亦真亦幻,吴应礼已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忘记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只和千百名年青的士子一起,享受着人生最美好的一刻。
三元酒楼从早起,就鞭炮声不断,报喜人一个接着一个,五十名被录取人中,住在三元酒楼的就有十人,喜得掌柜许然高声宣布:“今日酒食皆半价结帐。”
第二天,五十名被录取的士子分成两队,肃然地站在吴王外府前的大广场上,巳时正,士曹事考功署主簿和功曹事劝学署主簿两人分别领队将两队士子领入了西星阁,西星阁即西阁祭酒所在的建筑群,李月所在的建筑群被称为南极阁。
此时,五十名新科士子们站在宽大的主厅里接受着江南东道节度使、吴王李月的祝贺。
“首先祝贺各位成为我江南东道府试的第一批同进士,再说一声抱歉!我给不了你们进士的称号,但我却能给你们一个发挥才干和施展报负的天空,在江南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可以尽情的挥洒你们的青春和热情!为官为吏的日子是枯燥的,但你们笔下的每一次着墨都可能会让一个普通的百姓获得幸福甚至生命,也或许是苦难和泪水,记住这一点,那便是我对你们的最大要求,也是我对江南东道十五州六十四县所有为官者的要求,那就是要时时刻刻记着百姓的疾苦。你们很快就要奔赴各地或留在金陵,但不管到哪里都要记住我今天所说的话,并担负起肩上的责任,做一个清官、做一个干吏,做百姓们真正的父母官!”
新科士子们静静地听着李月的训话,每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激动和渴望,十年寒窗,一朝成功,终于可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了。
接下来是西阁祭酒韩滉的说明,本次录取的五十名同进士,经考课署审核合格后,甲第的十名可授正七品上留任金陵为官、乙第的四十名则授从七品下,分赴各地为吏,都远高于朝廷的从九品下衔,而且都是实缺,比起今年朝廷招的进士科竟有六成以上为候补,这就让所有的士子们都十分惊讶,继而心中狂喜不已。
这时,功曹事的官员们上前给五十名新科同进士披红戴花,李月亲自给甲第第一名韦应物戴上了花帽,并扶他上了高头骏马,在李月的带动之下,萧隐等重臣纷纷过来给士子们披红带花,随后在司乐的带领和军士的护卫下,众人开始了最隆重的一环:当街夸官。这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和荣耀,终点是贡院,在那里,他们要留下自己的墨宝,给后来的万千学子们作为追求理想的楷模。
第三部 经略江南 卷一 江南风景非时节 第十六章 灾起
夸官的第二日,便是安排士子们在各署见习半日,士曹的考功署又邀请部分策论进了前二十名的落榜者到金陵府勤政院参观,吴应礼也在应邀之列,他昨日刚刚接到急报,河南个别州县灾情已初现,李希烈命他火速返回处理,但吴应礼却一定要来勤政院亲眼看看,和见习的同进士们不同,参观者不能碰任何文书和档案,但吴应礼却非常留意各官署的布局、人数以及文书的存放整齐,这些都将是战时应急速度快慢的一个侧面表现。当天下午吴应礼便返回了河南府,同进士们也获准返乡二十日探亲,并得到了旅费的津贴。
当吴应礼返回河南府后,灾情已经非常严重,天灾加人祸,随处都是举家逃难的灾民,在灾情最严重的陈州,城内出卖儿女的灾民竟排出三里多长,骨肉分离的人伦伤痛让人不禁落泪,在部分县乡已经出现了人民相食的惨剧,更多的灾民则是向淮南及江南涌去。
金陵府勤政院内,李月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主题便是北方灾民的应对。
“吴王殿下,各位大人,前段时间我们大规模的赈济春荒,所有的旧年存粮基本已经用光,而今年夏收减产,各粮仓都只装了不到五成,若再大规模的赈灾,库粮用光不说,还会导致粮价暴涨,影响我江南百姓的生计,河南大灾应由李希烈自己解决,怎能由我江南来承担,所以我建议要控制灾民过江。”韦黄裳首先站起来发言,这几日韩滉生病,就由韦黄裳替补参加了内阁会议。
“殿下,我不同意韦大人所言!”李月闻言看去,却是段秀实,只见他站起来说道:“灾民们之所以来我江南,是因为他们以为江南是可以活命的地方,我们若拒绝灾民,岂不让天下百姓心寒,也对朝廷不好交代,我不知道韦大人有没有见过饥民的惨景:妻死夫食、父死子食,家家卖儿卖女、户户家破人亡。大家都是大唐的子民,岂能因李希烈之祸,而归罪那些普通的百姓。”段秀实说完愤愤地看了韦黄裳一眼,坐了下来。
“我并不是说让灾民自生自灭,只是我江南实际情况是这样,官府无钱无粮,拿什么去赈灾!段大人去看过粮库吗?” 韦黄裳不服,随即反驳段秀实道。
“好了,两位别争了!我江南地广人稀,这个机会正可补充我江南人口,不可因条件紧张而放过。总的原则先定下来,不仅要接纳百姓,还要派人去河南告之灾民,然后再商量钱、粮的事。”李月止住两人的争吵,先定下了的总的原则。
李月见韦黄裳想说话,立刻止住他的话头,对蔡明德说道:“从建水军的款项中先减出一半来,可好?”
蔡明德点点头:“一切听大将军吩咐!”
李月又问萧隐道:“除去官库中的存粮,江南民间的存粮可多?”
“我闻常州一大户,家中竟有存粮三千石,由此可见江南民间的殷实,但这些富户大多谨慎,轻易不肯拿出粮食来。”
李月突然想起河北赈灾时的情景,心中顿时有了主意,便对众人说道:“这些富户一方面是怕露富后官府找他们的麻烦,另一方面也是不肯白白拿出粮食,无非是要名要利,既然这样,我们便投其所好,凡捐粮二百石以上的,可授其已故父或祖为“云骑尉 ”一勋爵,本人亦可,为虚爵且不得继给子女,其家人享减刑权一等,本人见官可不拜;捐一百石到二百石的,给‘武骑尉’之勋,本人见官可不拜,本人可享减刑权;五十石以上的,只给‘武骑尉’之勋,这是其一。
其二、可请出越州阿育王寺所供奉的佛宝舍利,在越州、苏州、常州、金陵各办水陆大会一场,欲瞻仰圣物的可捐粮一斗或麻一斤,多献者不拒;
其三、在各州、县粮柜下限价令,各种粮价每斗不得高于五月时粮价的一成,违者严惩不殆!”
“好!”萧隐不由激声赞叹道:“这几个办法都不错,我大唐信佛之人何止百万,粮一斗或麻一斤一般人家皆拿得出,只是授勋要得到朝廷的同意方可,我这就立刻上奏朝廷。”
“不用,先施行了再说,皇上会同意的。”
“那如果阿育王寺不答应借佛宝怎么办?”韦黄裳略有点忧心地问道。
“那就拆了它的寺庙!”李月冷冷地答道。
在各地官员的积极努力下,最后共授四百余名大户予“云骑尉”之爵,又给了一千余人予“武骑尉”的勋号,共筹得粮二十万石;同时佛宝舍利的水陆大会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数十万善男信女共捐出粮十万石,麻二十万斤;另外官府又用准备建水军之钱,大量购粮。这样,总共筹粮超过五十万石。
七月的中原大地骄阳如火,处处饥民哀号、毙者充野、斗米万钱,草根树皮皆已食尽,大规模的灾情终于爆发,陈州、颍州、亳州、宋州、许州、唐州甚至周边的徐州、陈留等近百万农民、市民纷纷背景离乡,四处举家逃难,长安因今年关中也遭灾,再无力赈粮,便命灾民就食于淮南、相州、荆州,又着令李希烈入朝面圣。但相州田承嗣和淮北田神功却屯重兵于边界,严禁灾民入境,于是大部分灾民只得转向淮南,也有部分去了荆州,由于淮南观察使骆奉先不在扬州,各州官吏纷纷向流民收高价‘落地费’,变相地把灾民推向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