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百四十二章 十二万大军灰飞烟灭
李恪回到太原时,太原城显得很平静,朔方的大战对太原百姓而言显得是那么的遥远。因为,现在的太原城商业发展迅速,百姓们在冬天的时候除了忙着置办年货,就是出售夏天忙碌所收获的东西,倒是不怎么关心国事,这也是太原远离兵灾人祸,百姓们已经习惯了和平安稳的生活。
李恪回到太原,便又恢复了往常的生活,上午在书房习练书法和看书处理公务等,下午便去陆军学院或者汉学院,跟学生或者教员们讨论问题,生活倒是也过的悠闲。他起初对于李绩的谋略和丢失粮草有所疑惑,但想到李绩也是一代名将,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便觉得自己是瞎操心,便也不理会朔方的军务。
而这天,已经到了十二月初八,李恪正在书房中处理政务,就见朱童急促的来到了书房,脸色有点煞白。
“怎么了?这么慌慌张张的?”
李恪不悦的问道。
“殿下,李绩打了败仗,十五万大军仅剩下三万撤回了凉州!”
朱童简短的说道。
“什么?”
李恪惊道,“你再说一遍?”
“殿下,大唐的十五万大军被吐蕃大军所歼灭,现在只剩下三万败兵跟随太子和李绩逃回了凉州!”
朱童面带哭腔的说道。
“你说的是真的?”
李恪不敢相信这个晴天霹雳般的答案,不敢相信的向朱童问道。
“这是真的,是杨老从长安传来的消息!”
朱童肯定的回道。
“吐蕃,吐蕃——可恨的吐蕃!”
李恪喃喃自语道,“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吐蕃呢?吐蕃!我大唐十二万将士魂丧扰兰,十二万大唐将士啊!”
“十二万大唐的将士啊,本王对不起你们啊!本王有罪啊!”
李恪仰天长叹,声音凄凉而伤感,让书房外的鹰卫心头一震,眼中都露出了热泪!
“殿下——”
朱童也哭泣道,他的目光中露出了熊熊的复仇之火。
“混账——吐蕃可恨,李绩该杀,他是怎么率军打仗的?怎么能败给吐蕃呢?”
突然间,李恪吼道,“王中长!”
“卑职在!”
王中长怒气腾腾的大步走进书房。
“你去传令鹰卫、狼骑营和鬼面骑在城外待命,即刻出发本王去朔方!”
李恪命令道,“还有,以北府行辕的命令传令苏定方,派出五万重骑营,让北平郡王派出六万突厥精骑,吐蕃,哼!本王要血洗了突厥骑兵,要灭了吐蕃!”
李恪散发出了无以匹敌的杀气,眼中露出了浓浓的复仇的杀机!
王中长和朱童愣住了,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北王殿下会这么愤怒。集鹰卫、狼骑营和鬼面骑、五万重骑营,六万突厥精骑,这可是北王最后的精锐骑兵,北王在万不得已是不会拿出手的,可现在……王中长和朱童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混账,你们还是愣着干什么?快去整顿兵马,快去下达命令,再敢延误,以军法处置!”
李恪吼道,他的眼中竟然流下了泪水。
“诺”王中长哭腔着说道,领命离开,而朱童也低声离开了书房。
顿时,王府气氛变得紧张异常,太原城里出现了大队兵马出城的景象,而这支骑兵是他们最为熟悉的黑甲骑兵,是北王殿下的狼骑营。
李恪在书房中静静的沉默不语,他只是仔细的在擦拭着手中的渊虹宝剑,而这把饮尽了无数突厥人勇士的宝剑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在烈日的照样下出了一身寒气之外,剑光中有淡淡的红色。
半晌,王中长一身戎装的出现在了书房,“殿下,五千鹰卫,一万狼骑营,两万鬼面骑,一共三五五千名黑衣卫骑兵整装待命,请殿下下令!”
王中长也是杀气腾腾,目光中露出了嗜血的红光!
“出发!”
李恪还剑入鞘,冷冷的一哼,大踏步的出了书房,王中长和数十名鹰卫紧跟其后。
李恪和王中长出了北王府,就见府门外五千鹰卫整装待发,杀气腾腾。这便是李恪在太原城内的亲卫骑兵,是他的贴身侍卫鹰卫,整个五千人马已经将北王府门前的巷子堵得严严实实。李恪刚要上马,就听见一个声音喊道,“殿下,不可啊!不可啊!”
李恪举目一望,就见鹰卫分成两列,狄知逊气喘吁吁的出现在了李恪面前。
“同怀,你这是?”
李恪不解道。
狄知逊一到李恪面前,就“扑通”一下跪道,“殿下不可啊!没有朝廷和兵部的调令,你不能轻易调动大军啊!”
狄知逊说的实话,李恪身为北府兵马大总管,在北府管辖的范围内,他可以任意的调动兵马,但要是将北府的兵马带出了北府境外,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便现在是朔方隶属于北府管辖,但朔方自成一系,李恪也不能擅自行动,只要人数超过一定数量调出了李恪权限之外的地方,那他就形同谋反,这是杀头的罪名,即便李恪的皇族,是李世民的儿子也不能饶恕。
“同怀,有何不可!吐蕃可狠,敢杀我十二万将士,本王今天就要带兵去朔方,要屠尽他吐蕃全族,灭他的国!”
李恪怒斥道,腾的一下就快上了战马。
“殿下——不可啊!”
狄知逊扑到在李恪的马前,苦苦哀求道。
“走开!”
李恪一抖马缰绳,小白马尽然一头将狄知逊撞到了一边,开始迈步而行。狄知逊被小白马的一击撞到不轻,半晌没有起身,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恪离开。可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喊道,“殿下哥哥,你不能冲动啊!”
话音刚落,就见武媚娘闪电一般的跑到李恪马前,跪倒在了李恪面前,要是李恪生生勒住战马,她就要被小白生生踩在蹄下。而此时的阿史那云和长孙冰凝两人也快步来到了李恪面前跪倒,拦住了李恪的前进的道路。
“你们——你们好大的胆子,敢当本王的路!闪开!”
李恪怒道,他的眼中喷出了熊熊的复仇怒火,他目光冷冷的注视着眼前自己深爱的三个女人,他没有想到武媚娘和阿史那云、长孙冰凝也会阻拦自己。
“不——殿下哥哥,媚娘绝对不会让开这条路,你想要去就从媚娘的身上踏过去吧!媚娘要生和你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你的前面!”
武媚娘强硬的说道。
“殿下——我们绝对不会给你让路,你就踩着我们的身体过去吧!”
阿史那云和长孙冰凝也哭泣道。
武媚娘和阿史那云、还有长孙冰凝都清楚,没有朝廷和兵部的调令,别说幽州的五万重骑,同州的六万突厥精骑,就眼前这五千鹰卫和城外是三万狼骑营和鬼面骑,只要李恪带出了并州,他就会被冠宇谋反的罪名,就要被朝廷讨伐,问罪当斩。所以,武媚娘才会和长孙冰凝还有阿史那云这么强硬,才会不顾李恪是否一怒而杀了自己或者休了自己。
“你们——”
李恪狠狠的道,看到眼前哭成泪人的三个女人,看着身体被小白马撞到五步之外,脸色苍白的,身体颤巍巍的狄知逊,李恪想说什么,但喉咙一热,倒是说不出话。“哼!”
他狠狠的下了战马,悻悻的走进了王府。
“殿下——”
“殿下哥哥——”
“……”
武媚娘、阿史那云和长孙冰凝、还有狄知逊快步的走进了王府,紧跟在李恪身边。王中长见状,也下了马背,快步的走进了王府。
第五百四十三章 国耻
李恪走进王府,径直来到书房的小院,独自屹立在一颗梅花树下沉默不语。
“殿下哥哥——”
武媚娘紧跟在李恪身后轻声呼喊道。
狄知逊和阿史那云、长孙冰凝都快步来到李恪身边,他们生怕李恪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你们出去吧,不用烦我!”
李恪淡淡的说道,语气坚定的不容置疑。
“殿下——”
阿史那云道。
“出去!”
李恪狠狠的说道。
“……”
“王中长,封锁院子,不需任何榻进一步!”
李恪命令道。
“诺”王中长领命,鹰卫鱼贯而入,将李恪护在中间。王中长走到武媚娘和阿史那云、长孙冰凝和狄知逊面前,淡淡的说道,“三位王妃和狄刺史,你们还是出去吧!”
他的话中虽然带有请求的意思,但语气冰冷的,表情严肃,根本就是一副你不出去我就要动手了的意思。这就是鹰卫和狼骑营、鬼面骑三支黑衣卫中最为强悍的骑兵的特点,那就是直接听命于李恪。其实,以前李恪只是组建了鹰卫和狼骑营,这两支骑兵是他在长安组建,发家的骑兵队伍,对他忠心耿耿,属于他的私军。但自从哲羽在漠北一战中崛起,李恪任命他为鬼面骑的副统领,再到统领,鬼面骑的性质变了,它就想哲羽的人一样也成了李恪的私军,惟李恪之命是从。所以,以现在李恪黑衣卫的组成来看的话,黑衣卫内部派系很复杂,各种骑兵自成一系,不受外人的指挥,即便是苏定方这个被任命为黑衣卫的主将,陈其这个副将,两人也是难以指挥动李恪的这三支亲卫。
所以,看到眼前冰冷冷的王中长和一股杀气腾腾的鹰卫,武媚娘拉起了阿史那云和长孙冰凝离开跟狄知逊一同离开了书房的小院。
李恪静静的陷入了内疚之中,他没有想到这次针对吐谷浑的战争会牵扯到吐蕃,对于吐蕃他很早就有防范,总觉得这个国家不能轻易相信,必须的时刻保持警惕。他很懊恼,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跟长孙无忌和李承乾做了交易,没想到会损失这么多,会让大唐十二万儿郎魂丧扰兰。他狠,他真的好狠自己,觉得是自己的自私导致了这次打败,让大唐蒙羞。国耻,这两个字深深的陷入了他的脑海中,自大唐立国到现在,何尝败的这么彻底过?
武媚娘和阿史那云、长孙冰凝回到了阁楼,将狄知逊请了过去,她们想跟狄知逊商量一番,看该怎么劝道李恪。毕竟,李恪的声势太大了,北王府门口五千鹰卫还在整装待发,城外三万大军还在等待之中。即便武媚娘阻止了朱童向幽州和同州的两份调兵的命令,但这就三支强悍的之兵这么屹立在人们的视线中,也绝对是震撼人心的举动。
而在狄知逊听到武媚娘尽然阻止了李恪发出了两份像幽州和同州调兵的调令,他就对眼前这个不到十八岁的王妃能够这样的魄力和决断力感到吃惊。试想,平常的王府王妃或者将来家眷,谁还敢做出这样的举动?再说谁有这样能力阻止李恪下的命令?但眼前这个不到十八岁的王妃做到了,这个来到太原李恪身边还不到两个月的女人她做到了!
“狄刺史,现在该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劝劝殿下呢?”
阿史那云焦急的向狄知逊问道。
“王妃,现在只能去请卫国公,他跟殿下是莫逆之交,只有他才能劝说殿下!”
狄知逊微一思索,便想到了在陆军学院指教的李靖。
“那现在就下令去请卫国公!”
阿史那云急切的说道。
“云姐姐放心,媚娘现在就去!”
武媚娘主动请缨道。
“媚娘,你要亲自去?”
长孙冰凝吃惊道。
“媚娘知道事情的始末,可以在路上告诉卫国公,好让他心里有个底,这门口的鹰卫和城外的三万骑兵必须要尽快撤走,不然太原百姓要是知道朔方打了败仗,死了十二万将士,会产生骚动,会让他抓住把柄!”
武媚娘分析道,他话中的人自然是指长孙无忌,因为在这个时候,想要缓解朝廷的压力或者是减缓对李承乾和李绩斥责和惩罚就必